浪潮超融合:没有“硬件派”,也无“软件派”,只有“实力派”

超融合一体机正在成为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一体化的“开箱即用”私有云,未来超融合产品将会如x86服务器一样变得高度标准化。

“2024年,浪潮超融合业务要夺得中国第一!”

企业如人,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来引领和激励,红尘滚滚,若无进取心则是坐以待毙。

将计算、存储和 络等多重IT资源集于一身,并融汇智能管理、运维和极简操作,超融合架构(HCI)十多年来一直深受市场及客户的推崇。

IDC在今年8月份的调研数据显示,浪潮在中国超融合市场已经排名第三——坐三而望一,实属必然。

浪潮的底气来自哪里?硬件、软件、生态以及交付。

数十年来专注于算力及存力,浪潮在IT基础设施所具备的底蕴和实力,而今市场上无人能出其右。

目前,浪潮服务器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存储则位列全球前三、中国第一——超融合中两条核心产品线,浪潮都有如此惊艳超群的能力,不做好超融合业务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头部服务器及存储厂商,成为超融合市场的核心玩家,这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强大的硬件力,构成浪潮超融合业务坚实的基础,也是其攻城略地的不二利器。

事实上,早在2014年浪潮就提出“硬件重构+软件定义”的融合架构技术理念,以及三步走的技术路线。目前,浪潮在“硬件重构”层面已经实现了CPU同FPGA、GPU、xPU等各种计算、存储和 络加速单元的高效协同,并通过高速 络实现了计算与存储设备的分布式互联。

在“软件定义”层面,通过浪潮云海软件实现了管理调度平面和基础设施层面的分层解耦、统一资源组织模型和标准化可编程接口。在可重构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 络等,实现数据中心多场景的按需定义、智能调度。

其实,超融合市场存在着两个流派,即“硬件派”和“软件派”。

前者如浪潮、戴尔、华为、H3C等,发挥其自有品牌的服务器、存储、 络等硬件设备的优势,以“一体机”的产品形态在超融合市场大行其道;

而后者,诸如Nutanix、vmware、SmartX、EasyStack等纯软件型公司,强调“硬件无关性”,通过其出众的软件能力,而在超融合市场呼风唤雨。

“硬件派”似乎是硬桥硬马的少林功夫,“软件派”则是绵里藏针的武当心法,各自精彩。

不过归结到底,超融合的精髓还在于软件,核心落脚点是软件对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长于硬件的浪潮,在软件领域同样也是个中翘楚。就超融合业务,浪潮始终精雕细琢其云计算软件平台产品,从2010年的1.0版本到如今的6.5版本,十余年来不遗余力。

对于新版本的特点,浪潮数据云计算产品总监庞慷宇介绍:该版本面向场景化设计,具备云原生一体化、统一容灾服务、终端防护、轻量云管等关键能力,通过双擎驱动支持云原生应用整合;提供文件系统级双站点容灾方案;通过轻量云管组件实现多云管理;通过EDR安全组件支撑虚拟化安全管理。

而今,面向云计算场景化,基于最全算力、存力平台以及云海软件,浪潮形成了业内最全的超融合产品线,如计算密集型、计算存储均衡型、存储密集型、应用创新型等。

软件,同样是浪潮的“底气”——在超融合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排名前茅,怎么能会有“短板”呢?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而今越来越多的客户,将其核心业务部署到以超融合为基础架构的云上,超融合一体机正在成为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一体化的“开箱即用”私有云,未来超融合产品将会如x86服务器一样变得高度标准化。

如此一来,哪里有什么“硬件派”、“软件派”之分,一体机才是标准武器、制式装备。

生态建设,一直是浪潮的重中之重,这一特质同样闪亮于超融合业务。

目前,通过发展产品技术伙伴、行业应用软件伙伴、交付服务伙伴三类生态伙伴,形成以浪潮超融合为核心的“云图生态圈”,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行业系统性解决方案。

蒋永昌,浪潮“老兵”,如今身肩浪潮数据总经理这一要职。

他表示,未来浪潮云海将会激活1500家以上的生态伙伴,与伙伴一同开发100个以上的细分行业场景解决方案,携手生态伙伴实现1000亿的产出。

大力发展生态伙伴的同时,浪潮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交付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体系,可覆盖到国内区县一级的市场。

就三级体系,蒋永昌介绍得很具体:

其中,“L1”是技术服务商体系,通过技术认证和赋能,以及培训伙伴工程师等,为产品和方案交付奠定了基础。“这部分伙伴属于我们的分销系统,重点在于交付标准化的超融合设备,以及做好相应的部署、服务工作。我们在每个省发展四到五家,并协同他们发展地市级伙伴和行业性伙伴。”

“L2”是将浪潮自身在每个省的客服中心打造成为交付团队,主要负责关键行业和大型行业的交付。“我们向这些NA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厂交付。”

“L3”则是指浪潮超融合业务内部的技术团队,“该团队由资深的架构师组成,聚集了研发领域的高手和骨干,来解决超融合领域里的各种疑难杂症,为交付提供更充足的保障,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蒋永昌还指出,这三级体系并非平行而是递进关系,“L3支持L2,L2支持L1,这样可以保证能力的传递和分享”。

另外,“我们还会与大型且专业的服务商合作,比如面向一些大项目、大工程,一同来进行交付。这是与三级体系不同的单独平台。”

IDC在调研 告中还指出,浪潮超融合取得第三的佳绩,很大程度得益于在政府、金融、企业、教育、医疗、能源交通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销售——显然,这也是对浪潮在生态建设以及交付能力上的极大肯定。

以上论及浪潮超融合在硬件、软件、生态以及交付上体现的能力与作为,这些还远未道出其成功的原由——“扬长”且“补短”,适用于任何一个竞争市场。

IDC预测,2022年超融合市场规模为160亿元,今后五年中国超融合市场将保持12.3%的复合增长,其中政府、金融、企业、教育市场需求占比为66.6%——显然这是一个面向未来、增量显著的市场。

而今的激烈竞争,正是在远望日后的丰盈收获——待到山花烂漫时,谁在丛中笑?

??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