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老教授“追讨”70万背后,中国知 的版权“围猎”生意

89岁退休老教授8年维权,最终等来了中国知 认错。

而这一次,仍旧是被诟病已久的付费模式。

“他们也没通知我,就把我的文章发到 上,我自己下载还要收费。”赵德馨坚持对簿公堂,“就是反学术平台的霸权。他们用知识分子的文章不给钱,但是又拿去卖钱,一年利润十多个亿。”

这样的“讨伐”于中国知 而言,并不陌生。2019年,演员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几经发酵,一同走到聚光灯下的就是中国知 ——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学术界垄断地位以及高收费等再次引起争议,有学者甚至公开声讨中国知 的论文“垄断生意”。

12月10日,中国知 发布说明,表示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同时全面检查在互联 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授权方式,认真分析著作权授权链各环节的工作不足和瑕疵漏洞。

“被隐藏”的个人稿酬

中国知 稿酬“微薄”早已不是秘密。

在稿酬支付标准中,大额的稿酬支付是博士论文著作权人或者硕士论文著作权人获得不同面值的“CNKI 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相应现金稿酬。

以2008年(含)以后的稿酬支付标准为例,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400元人民币的“CNKI 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300元人民币的“CNKI 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

何树称,文章还会被文摘类杂志选用,中国知 从中选取文章录入,自己同样不会收到通知或获得稿酬。

曾向杂志投稿的胡逸也表示,杂志2019年给自己的学术类文章发稿费时,并不会提及文章是否已经被中国知 收录,也不会额外给予稿酬。

生意经:一次性买断

“当前,知 辑刊库文献量已达34万余篇,为目前国内资源较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

知 辑刊库用户包括国内外高校、研究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中,典型用户包括中国 会科学院、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机构用户众多的中国知 ,通过买断或收入分成的形式获得版权,包括期刊、 纸、学位论文、图书、年鉴、工具书、未公开文献等在内的知识资源。

此次将中国知 推入舆论旋涡的,正是其版权背后的生意经。

“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起诉中国知 获赔70余万元的赵德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等多部著作,2018年获评第二届“荆楚 科名家”荣誉称 。

在中国裁判文书 上搜索“赵德馨”,有181篇相关判决文书,被告多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杂志 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学术期刊公司),案由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络传播权纠纷”。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公司为中国知 (www.cnki.net)的运营方。

赵德馨称,自己有160多篇文章被擅自收录至中国知 ,而他从未收到收录通知和稿费,于是决定起诉维权。

2019年4月,山西医药杂志同时发布两条声明,其中一条为《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一条为《本刊加入中国知 中国全文数据库的声明》。

该负责人透露,如果某一本期刊签约,中国知 会通过公式计算出一个相对固定费用。中国中药杂志主办单位中国药协会旗下一共二十多个期刊,“像这种,中国知 会给中国药协会打包 价,中国药协会再根据旗下杂志实力来分钱。”

下载学位论文15元,盈利捆绑高校及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知 运营公司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有限公司。1996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在教育部等支持下建成。

中国知 成立后,不断向 会推广。根据其母公司同方股份2007年年度 告,仅这一年,中国知 的运营公司同方知 就开展了近2000场培训会议,“参会近20万人,对科研人员、医生、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大学生进行知 产品的使用培训,推动了新兴市场的开发。”

2019年10月,上市公司同方股份在公告中介绍旗下的知识内容与服务业务时表示,公司在该领域的主要经营主体为同方知 (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同方知 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现有约6450家学术期刊、90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580家出版 。公司出版方目前已与其中6000多家学术期刊、700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和100余家出版 签订出版合作协议,另外公司还与4500多家学术组织建立有良好出版合作关系。

彼时,同方股份还在介绍下游销售情况时表示,目前,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文献数字出版和服务提供商。目前在全球拥有27500多家用户,固定读者超过6000万人,遍及五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年访问量近50亿次,年下载量达到23亿篇。

根据同方股份2021年8月的公告,同方知 (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同方知 ”)注册资本100万美元,同方知 主要从事互联 出版与服务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知 ”(CNKI)门户 站,为用户提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 络出版总库》等一系列产品,以及知识资源互联 搜索、共享和 络出版服务。

截至2021年6月底,同方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112.62亿元,同比增长41.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2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作为同方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同方知 今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毛利率为51.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期末净资产约为16.8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92.7万元。

贝壳财经梳理看到,在6家同方股份的主要控股、参股子公司里,同方知 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次于同方威视,排在第二位。

数据显示,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同方知 的收入分别达到了1.5亿元、2.26亿元、2.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2.78%、57.3%、58.09%。

在中国知 ,个人用户如果要下载学术论文需要一次性支付费用。

根据“中国知 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期刊全文的常规数字出版(指在印刷版出版后,由中国知 同步数字出版的文献)下载,计费标准为0.5元/页;期刊全文的独家数字出版(新产品)(指依著作权人授权,由中国知 独家数字出版的文献)下载,计费标准为1元/页。

如果下载学位论文,则需要付费15元或25元,其中硕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费用是25元/本。

对于一些综合性大学来讲,已经“离不开”中国知 、万方等数据库。

在购买时,四川大学也选择差异化订购不同数据库的不同资源,“万方、知 、维普我们都买了,但是买的东西会有差异,有的订购的可能是一个库,有的是多个库。”

维普 上显示的主要产品及服务。

“数据库在前期建设上肯定要有投入和支持,但是到达规模之后,应该体现出他们为 会服务上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为公司的利润和成本(考虑)。”工作人员说。

根据公开 道,2016年3月,北京大学宣布中国知 即将停用,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续订谈判。

当时 道称,中国知 的涨价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多地高校都曾出现过停用知 又重启的情况。

侵权官司缠身的数据江湖

2021年12月12日,企查查上显示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有限公司涉案数据。

目前,知 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万方和维普。

与中国知 相似,万方也曾被多家公司起诉,企查查资料显示,公司涉及司法案件有473个,有388个是作为被告身份。公司同样因为侵害作品信息 络传播纠纷权等案由频繁被起诉。

2017年,原告北京版中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南开大学与万方一同诉至法庭。原告称自己对作品“ipod为何让人如此疯狂”依法享有著作权,被告万方公司未经授权擅自在其运营的 站上通过信息 络传播涉案作品,被告南开大学通过其运营的 站为万方公司提供帮助,原告认为二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对涉案作品享有的著作权,故起诉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万方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1600元及维权合理开支1500元,共计3100元。

2021年以来,万方也多次因侵害作品信息 络传播纠纷权被告上法庭。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涉及诉讼中,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的案件有184条。

万方的前身是万方数据工商资讯 ,根据官 资料,如今万方整合了数亿条全球优质学术资源,集成期刊、学位、会议、科技 告、专利、视频等十余种资源类型,覆盖各研究层次。万方的运营企业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8月。

公开数据显示,万方的运营主体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万方对外投资了12家公司,主要是万方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数据公司,也有北京万方医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志会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

万方的股东单位共有5家,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所、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四川省科学技术情 研究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所是万方的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出资比例49.43%,也是万方的最终受益人。

同时,万方在天猫、京东分别开设了直营店铺,主营论文查重,本科论文查重75元/篇,硕博论文查重150元/篇,论文查重3元/千字。

2021年12月11日,万方官 上介绍的定价规则。

此外,万方称公司用户群体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新增的注册用户多达100多万,公司开通了 上广告服务,万方可按用户提供的素材发布广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