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师玩 交软件,匹配到了男学生,结果学生想约会,怎么办?

和本老师大多数时候,会接到学生的咨询,

不过最近接到了一个年轻女教师的咨询。

大体的情况是一个学生喜欢上了她,

开始她以为是说笑的,

就说成绩全优就答应他约会,

但是没想到学生的成绩出来了,全优。

那么这段师生恋是怎么开始的呢?

以下案例为真实,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部分情节为虚构。

一开始的时候,

这位女老师25岁多进入了学校,

负责一些语言类公共课程,

采用小班制教学,一个班大概45-50个人,

虽然薪酬不很高,但是也比大多数人收入好,

而且稳定,没有什么太大压力,

平时写教案和负责学生教学而已。

也就是说空余时间挺多的,

但是学校里面除了学生就是老师,

而从事这个工作的全是女生。

本部门的老师就一个主任是男的,

早就结婚了,孩子都快上小学了。

恋爱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在平时工作之余,

就会上交友软件,

具体就不说了,

大概就是互看喜欢就可以聊天。

因为老师自己平时时间多,

也会去蹭一蹭体育老师的瑜伽课,

就把自己在课上的照片放了上去,

接着就会有很多学生认为她是学生,

然后被她的纯正无邪骗到,点了喜欢。

不过她等加了之后,一般都会解释一下,

自己是老师,不是学生,年龄真实26岁了。

不过狗血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不介意,就聊聊。

鉴于这个学生照片确实很好看,也没拒绝。

一来二去的,每天和学生聊一些有的没的,

突然有一天,学生和她说

“老师,我很喜欢你,可以当我女朋友吗?”

老师经过理性思考,

小孩子不懂事,但是自己得懂事,

就和学生说,

“对不起,我不喜欢年级比我小的。”

老师本来以为学生会放弃了,

都这样明确的拒绝了学生,

结果对面非但没放弃,

还坚持不懈的和她表白

还每天分享一些文章,

“和小奶狗谈恋爱太甜了”

“和年下男友谈恋爱的三个理由”

总之就是不死心,

自己虽然有点心动,

但是也觉得对方可能只是嘴炮而已,

没有放在心上,就当有弟弟闲聊。

就在两个人保持了尬聊的剧情下,

新学期开始了,狗血剧也开始了,

不知道是学生特意选的,

还是机缘巧合,一上课,

老师就看见了那个学生。

编剧这么写是有道理的。

和自己的朋友坐在一起,

上课的时候还算老实,

不过眼睛一直盯着老师看,

下课的时候就来和老师“请教”

学生向老师请教,老师总不能不理吧,

不过问完问题后,

他总是会撩一下老师,

也就当这个小兔崽子算半个弟弟了。

上了几节课之后,

他也可能突然开窍了,

从每天告白改到可行动方案,

希望可以和老师一起吃饭。

好像直接拒绝太过残忍了,

就想着说如果学生能成绩全优就考虑。

(也是考虑成绩全优,绩点高,

是可以申请留在学校里的。

不过后面的时候,

学生还算蛮贴心的,

看到老师感冒会偷偷去买纸巾,

在某些课后,还会塞润喉糖之类的,

甚至生理期也记住了。

上课的时候,也经常会点名他回答,

课堂测验的成绩也不错,

下课的时候也督促他好好学习。

这段关系也一直很微妙。

但是最近快要到期末考试了,

以目前的势头,学生应该是可以拿到优的,

这位女老师在考虑,

到底应该不应该答应和学生去约会?

老师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

也有三个月多了,

介于一种 恋和单相思的状态。

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

其实老师也有一点心动,

毕竟学校里面很难找得到合适的对象,

其他理工专业的老师,实在是聊不来。

她当初选择当老师的原因之一,

就是相对来说生活安稳,

对事业上的期待不是很高,

想把精力花在经营婚姻上,

但是发现没有合适对象去经营。

这个学生除去年龄和师生以外,

也确实感受到了自己期待的样子,

平时也聊得来,对方能接下自己的话题,

感觉比平常的学生要成熟很多,不会思想幼稚。

兴趣爱好也差不多,

都喜欢看剧情片,

今年上映了某部电影,

本来学生想约自己去看,

但是老师自己拒绝了。

不过两个人事后交谈这部片子,

从对方口中会说出和自己不同的角度,

那天聊了一个晚上,

不过始终觉得他是自己的学生,

感觉在从学术交流的点和他沟通。

毕竟老师年长3岁,

又是文科类硕士毕业,

会在很多见解上稍稍碾压学生,

学生就会说

“老师你的灵魂比你的外表性感太多!”

学生本人也表现得很会关心人,

当察觉到她不舒服了,

采用合适的方式关照她,

一方面老师觉得这个男生挺合适的,

另外一个方面又很害怕师生恋的禁忌。

部分同事知道了这件事情,

鼓励我尝试看看,

但是自己又没有勇气走下去。

关于师生恋的禁忌问题,

其中一点学生很容易把崇拜误解成爱慕,

而且特别是出现在严格的老师对学生有一点好。

这种现象一个是出现在初高阶段,

另外一个就是研究生、博士与导师之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得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说起。

1973年8月23日,

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

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

不过失败了,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

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

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

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

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

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

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

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

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

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

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

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 会科学家,

他们想要了解,

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

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

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

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

是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

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

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专家深入研究: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

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

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

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

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

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

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

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初高中老师与初高中学生的互动,

以及研究生、博士生与其导师,

其实也是这样的互动。

老师是掌管着大权的,

在上学期间,如果得罪了老师,

而自己家里没无能为力保护自己的话,

毫无疑问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当然,这个女老师对于该学生来说,

在这个层面不是那么严重,

因为他们之间仅仅是一门课的问题,

而且对方也是靠实力得到认可,

而不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混学分的。

和本老师就问这个老师,

“刚刚你聊了这么多,

我听完你的叙述,

你更在意的重点似乎不是师生恋,

更像是在意姐弟恋。

你是不是在害怕对方以后不喜欢自己?

还有是不是怕他像个孩子一样要你照顾?”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

对方是个年级比自己小的孩子,

但是实际上,对方已经在照顾她了,

而是从思维层面,并不是无法交流的。

虽然是一直说把对方当成弟弟来看,

但是其实没有增加负担,

反而很还算比较贴心

照顾到老师的面子,没有大张旗鼓。

这个问题具体下来,

如果抛开身份来说,

核心更像是姐弟恋的问题,

而不是师生恋的问题。

因为这个老师提到学生的时候,

称呼上更多是弟弟,而不是学生。

这个问题,这位老师是这样觉得,

她目前已经26岁了,学生22岁多一点,

两个相差大概三岁半,

不是大很多,但是也不算小。

家里也没什么经济压力,

期间有聊过职业规划的问题,

他是打算在本校保研,

这样就可以顺利留任学校。

对方也不抽烟、不乱出去玩,

而且也差不多同样顾家,

也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平时也很聊得来。

其实这个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已经很多了。

看来即使是神圣的爱情,

其实也绕不开经济学的问题。

和本咨询认为,

其实找对象的问题,其实也是关系的问题,

而亲密关系的本质是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

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里浏览。

所有人都在寻找最合意的商品。

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

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

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

维持亲密关系(Rusbult,Arriaga,&Agnew,2001)。

不过,由于每个人都这样做,

所以亲密关系中,

伴侣双方都必须满足自己的利益,

否则亲密关系不可能持续下去。

根据这种观点,

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是 会生活所必需的,

这一过程就是杜会交换(socialchange)。

人际交往中的奖赏指的是,

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

人际奖赏的形式多样,

既有和个人感情无关的好处,

如你迷路时陌生人为你指点方向,

又有带个人色彩的亲密感,

如从你爱的人那里得到的接纳和支持。

我们用奖赏这个词来泛指,

人际交往中任何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

这能给接受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

与之相反,

代价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

包括金钱开支,如为约会的饭局买单;

或身体受伤,如鼻青脸肿。

不过亲密交往中最重要的代价是心理负担:

对亲密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对伴侣的缺点感到的沮丧,

和因为身处亲密关系,

而不得不放弃某些事物而感到的遗憾(Sedikidesetal.,1994)。

交往中所有令人沮丧或苦恼的后果都是代价。

结果=奖赏-代价

显然,如果某种人际交往的奖赏大于代价,

就会得到正值的结果。但别忘了,

会交换理论宣称人们总在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

你的人际交往结果即便为正,

并不表示这种交往,

就能好到足以使你继续待在伴侣身边。

举个例子,

和A交往的结果是50分,

但是和B交往的结果是80分,

而自己相处的结果是60分,

如果不能B在一起,那么也不会选择A。

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就认为,

人际交往的结果是正,还是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

第二个标准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

我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怎样?

“如果你拒绝了他的表白”

和本老师询问这位女老师

“从此你们两个断绝了关系,

你认为自己过得更好吗?”

“那就没有人可以倾诉了。

我其实不想失去他,

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

我以后要怎么和他相处?”

关于这个问题,

重点在不要过分强调姐弟关系,

TA沟通分析创始人艾瑞克?伯恩,

他认为自我状态存在三个阶段:

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父母”自我状态(P):

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

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父母”,

习惯发 施令、指导别人、发现并指责别人的错误。

积极一面是有权威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

消极一面是过分强求苛责别人,惩罚多于保护,高高在上。

另一种是“养育父母”,

有很多的安抚行为,将对方视为需要照顾的孩子。

积极一面是关心他人,有奉献精神;

消极一面是两个漠视别人潜力,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状态(C):

是儿童成长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

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

一是“适应儿童”,听话,顺从。

积极的一面是执行力强,服从度高;

消极一面是缺乏创造力灵活性,不能承担大的责任。

另一种是“自由儿童”,

任性、冲动、缺乏理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积极一面是友好合作、创造力强,乐观;

消极一面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

“成人”自我状态(A):

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

分析情况,做出合适恰当的反应。

“成人”状态的功能是适应的,

且在 交过程中是必需的。

在不同的情境下,

我们与人沟通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如果在姐弟恋的伴侣关系中,

彼此的沟通状态很单一,

比如姐姐一直表现出父母我状态,

而弟弟一直表现出儿童我状态,

一个是控制者或者照顾者的角色,

一个顺从者或者被照顾者的角色。

时间一长,就很容易进入共生关系,

而共生关系的特点是,

双方通过牺牲掉一部分自我换取短暂的舒适。

久而久之,潜意识里就会产生怨恨,

两个人积压到了一定时候,

就会爆发出来问题。

当亲密关系中,角色固化单一是很危险的,

容易导致心理和情感需求的缺失和心理失衡。

所以最好不要过度强调姐弟恋,

就当成是两个成年人在谈恋爱,

双方的角色互相变化着,相互照顾、激励。

还有一件事情,

其实从她潜意识里,

这个老师是希望找一个学生谈恋爱。

这是一个老师在一开始,

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游戏,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件件巧合发生的事情,

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她自己一步步达到目的。

在尝试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时,

她选择在 交软件放上了“瑜伽课”上的照片,

这就给人了别人一种暗示,

“我也是一个学生。”

而等到真正有人点了喜欢之后,

再拒绝掉对方,

直到现在的学生喜欢上了,

这期间不是没有其他学生喜欢她,

但是她又选择了和这个学生保持联系。

第二次的时候,就是在开始时,

如果她不说是在上什么课,

学生也大概不会主动来选她的课,

虽然她没有明说,

但是从心理层面也是希望对方能来,

否则不会一下就留意到这个学生。

在后面中,

也打探过学生的未来规划情况,

以及限制各种各样条件,

这些行为的背后,表面上看起来是拒绝,

其实也是暗示对方,

“只要你能做到,我也不拒绝你。”

真正是拒绝,是没有回应。

这是一个好玩的心理游戏,

在一开始的时候,

她就想找一个学生,但是心理保护机制,

不愿意承担道德伦理上的痛苦。

无论和本老师怎么建议,

其实老师都会和学生赴约,

毕竟愿望都是这样的。

但是由于真实的感受被扭曲了,

他们双方都会很困惑,

为什么达不到自己想要结局?

所以,再本质一些,

这个老师需要认识到她的人生脚本,

到底漠视掉了自己内心潜意识的什么部分?

然后去正视这部分,

最后才能跳出这个心理游戏,

达到幸福结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19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