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10万一平的市中心,
如果你可以在自家楼下,和邻居们一起
亲手设计、建造一个花园,
并彼此熟络起来,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
友邻嘉顿花园改造前后,位于世界之窗员工宿舍
▲
鱼乐花园改造前后,位于教科院附属小学
两个92年的北大毕业生
黄彬凌和袁振宇,
毕业后,放弃了高薪的工作,
带着20多个年轻人,
在深圳上围村,租下了几栋瓦房,
同吃、同住,
并共同投入到了“共建花园”的工作中。
▲
中草药花园,位于龙华创新实验学校
▲
润心园,位于祥祺花园
2年时间,在深圳的学校、城中村、各大小区里,
他们拉着当地的居民,一起劳作,
共同建造了80多个花园,
并深刻影响到了居民们的生活方式。
这个初秋,
一条前往深圳拜访了他们。
撰文:洪冰蟾
▲
上围村,三面环山,房屋鳞次栉比
穿过密集的握手楼和电瓶车流,一座小院出现在眼前。
花园包围了整个院子,青草在风中摇头晃脑,踩着拖鞋的年轻人有说有笑地走出来,正准备去地里干活。唯有头顶上板斓大道的车流,提醒我们仍身处城市之中。
去年,黄彬凌和袁振宇跑到上围村,相中了几间瓦房,一栋5层小楼,一方花园和菜地,签下8年租约,定居下来,带着20个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工作。
上围村三面环山,距离深圳主城区40分钟车程,仍保留着客家村落的瓦房与碉楼。它是龙华区372个城中村中的一个。
▲
袁振宇(左)和黄彬凌(右)在上围村自家院子里
黄彬凌和袁振宇在5年前创立了“草图营造”,致力于为城市 区和学校做共建花园。
为什么要做共建花园?这要从黄彬凌的小时候说起。
他自己算是打工者子弟,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来深圳龙华打工,就住在城中村里。“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疑惑,深圳咋没小孩呢?我们跟房东住在一栋楼里,但我跟房东的孩子根本玩不到一块去,外地的孩子没办法融入。”
大城市人口流动快,外地和本地人的碰撞频繁,这种人与人间的隔阂感,是黄彬凌希望破除的。
还在北大念书的时候,他就与同学兼室友袁振宇,拿着锄头和镰刀去地里种花、除草、铺路。在学校、小区、胡同里,带领居民一起改造被废弃的空地,创造友好的公共空间,给外来者、打工者家的感觉。
▲
新老村民常聚在一起,孩子来做花工,大人畅聊到深夜
同时,他们试图过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20个年轻人自己先创造“熟人 会”的样本。
最大的成员92年,最小的00年,很多是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上班时间,他们是同事,跑到别人家门口,拉着居民下地干活,亲手造出一个个小花园。
回到上围村,他们一起回家,是邻居和室友,“不想下了班就关上门独处”,在宿舍做饭、聚会,到屋后头浇花、种菜。
渐渐地,他们与当地的村民熟成一片。隔壁阿姨来院子里讨点罗勒,又送回桔子。沿着溪流穿过小巷回家,听到新村民家里传出吉他声,便抬腿进去坐一会。
▲
诗经花园,生命花园,时尚叮当花园
2年的时间,他们在深圳造了80多个共建花园。
往往在小区或城中村中不起眼的角落,两个小区中间狭长的荒地,或是未经利用的屋顶。
友邻嘉顿花园位于世界之窗的宿舍区,原先是一片巨大的荒地。
700个租户中,有来自20几个国家的60多位外籍人士,多是收入不算高的演职和后勤人员。大家虽然同在一个地方上班,但来自天南地北,也没有一个接触彼此的契机,各过各的生活。
“其实建立起人与 区的关系,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们为这里付出一些。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和认同。”黄彬凌说。
他们先发动孩子们出来玩,孩子又跑回家牵着大人们走出来。很多打工者沉默、害羞,但是劳动和筑造,这是人类的本能。当他们一起来除草、刷漆、拼马赛克椅子,事情就好办了。
▲
在家门口开辟了51块菜地,同时制定了居民公约
比如每年重新分配、不使用气味较大的有机肥
得知大家都想要在家门口种菜后,他们先解决了地里面最实际的排水和灌溉问题。
然后,把花园的一部分地划分为51块小土地,通过抓阄的方式,分配给居民开垦,每一年会重新抓阄。居民中的意见领袖,被任命为园长和园丁。
周边的房价接近10万一平,居民很自豪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能有一块菜地。“很多人把老家的种子幼苗带过来,天闹地北的作物都有,来这里落地生根。菜地很像深圳这个城市。”
▲
花园和世界之窗一样,是集锦的世界
地中海风格的四季果园,柠檬树下是孩子们的涂鸦
印第安纳小哥和佤族姐姐带来家乡的装饰
最开始进入 区的时候,很多居民都选择不相信。
黄彬凌不止一次被居民从家里骂出来。有时候居民之间积压了很多矛盾,会把气撒在他们身上。当他们看到花园真的改善了环境问题后,就会觉得这帮小年轻不是空谈,在做实事。
▲
设计工作坊征求居民的意见,了解困扰大家的实际问题
黄彬凌他们会在小区门口摆摊,请居民把设计想法写在便利贴上。没想到引发了多次争吵。
经常是,前一个人刚贴了“想要一个沙坑”,后一个人马上不同意,贴一个“不好维护”盖上去。两个人就在大门口吵得面红耳赤,吵着吵着,不同意见的人又加入。
▲
做 区营造时,缺乏安全感的居民出来阻拦
▲
营造完成后,在同一个地点,居民享受更舒适的环境
几乎每一座花园的诞生,都伴随着居民的意见相左,每个人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比如有孩子的家庭希望儿童区域多一些,低楼层的住户觉得很吵闹,距离花园近的居民担心有虫子。
“暂时的对立,意味着我们真正触及到了问题。”虽然只是挖一个小土坑那么细节的问题,但“怎么通过倾听、讨论,去达成每一个细节的共识,恰恰是最重要的。”
▲
在城中村大和村,改造了无障碍的路面,儿童老人友好的环境
曾有一个小区的物业,打算不经同意偷偷装管道,居民因为一起造花园有了群,联系紧密,团结起来阻止了物业。得益于这座花园,他们慢慢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关于他们周边生活的发言权。
这同样也是一种责任感和同理心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都漠不关心的话,TA又怎么会关心 会公义,关心具体的人呢?”
城镇化的进程滚滚而过,打工者和随迁儿童居住的城中村和小区,其实深圳的底色。
“他们在这里可能只生活一两年。但我们希望这个环境是友好的。他们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在 区中生活。有一个附近的地方,能和其他人产生连接,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花园,也是有价值的。”
▲
花园激活了 区的氛围
友邻嘉顿花园落成一年多后,我们在下班时间去了这里。
狗狗们在树下撒欢儿,奶奶带着孙辈在庭院里闲逛,孩子们穿梭在生境花园和石子路上,踩出“咔嚓咔嚓”的俏皮脚步,东北来的大叔和阿姨在地里边浇水边聊天,广西来的男孩帮妈妈撒种子。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掉到房子后头,他们拿起农具上楼,亮起一盏盏窗户。这块从前不太起眼的荒地,长出热闹又温柔的生活图景。
▲
鱼乐花园藏在教学楼中间,孩子们一下课就跑来
其实最开始,黄彬凌和袁振宇做的是“爆改校园”。
在北大的时候,他们俩下了课就拿起锄头和铲子,去地里播种,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没花一分钱,改造了一个雨水花园。
▲
袁振宇和黄彬凌在北大做校园营造
那个小花园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边挖土,一边学习,太美好了。我们当时想,要是以后能一直做这样的事情该多好。”黄彬凌说。
其他同学说这怎么谋生呢?毕业之后肯定得找一个赚钱的工作。但黄彬凌和袁振宇真就一份简历都没写过,也不找工作,开始在中小学里“爆改校园”。
▲
学校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测勘、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是一堂寓教于乐的劳动和自然教育课
爆改校园的核心就是带着孩子们建造花园,不光让他们有一个玩的地方,也想在这个过程里实现自然教育、素质教育。
他们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建生境花园,里面放置蚯蚓塔、昆虫屋,种植浆果类的植物,吸引昆虫和鸟类前来,作为它们的栖息地,给孩子们一个亲近自然的窗口。
▲
孩子们在修剪植物,植物的高度适合他们操作
还有“劳动菜市场”区域,由孩子们自己动手种香草、薄荷、紫苏,配合学校的劳动课程,孩子们定期去照料,能够看到他们种下的植物长出果实。
像“超级植物家”这些区域,会特地种植岭南本地的植物,孩子们常会来辨认和写生。
▲
孩子亲手铺石子路,画装饰物,平坦的地面花了不少功夫
一个儿童友好的花园,并不是越精致、越有观赏性就越好。
它的地面应该是平坦无障碍的,方便孩子们奔跑。
▲
每到一个学校,想要秋千都是孩子的第一诉求
植物的高度要照顾孩子们的身高,想象从他们的视角看出去是什么样的。
▲
花园里的xxx(图中植物名)
在植物的选择上,只开一季的时节性花卉就不合适,优先选择多年生的,花期尽可能久的,容易存活的品种,因为太过繁琐的维护工序,很难让孩子自己动手来做。
很多花园造得华丽又精致,却在数年后无人运营而荒废了。草图常常使用质朴和低维护的设计,这其实并不简单。
袁振宇常说:“花园里平平无奇的小土坑,其实地底下是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
雨水花园原理图,张浩、卓康夫制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