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有:
nbsp;瀑布模型(V模型、喷泉模型 )
nbsp;螺旋模型
nbsp;原型模型(锯齿模型、快速原型)
nbsp;构件组装模型 (增量模型)
nbsp;统一软件过程RUP模型
1. 瀑布模型
A. 瀑布模型特征
nbsp;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 对象,作为输入
nbsp;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
nbsp;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
nbsp;对该项活动实施的工作进行评审,若其工作得到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项,甚至更前项的活动进行返工。
B. 瀑布模型的优点
nbsp;通过设置里程碑,明确每阶段的任务与目标
nbsp;可为每阶段制定开发计划,进行成本预算,组织开发力量
nbsp;通过阶段评审,将开发过程纳入正确轨道
nbsp;严格的计划性保证软件产品的按时交付
C. 瀑布模型的缺点
nbsp;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用户需求的改变
nbsp;开始阶段的小错误被逐级放大,可能导致软件产品 废
nbsp;返回上一级的开发需要十分高昂的代价
nbsp;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软件产品成功的机率大幅下降 2. 螺旋模型(图)
A. 原型模型的特征
nbsp;立项以后先提交原型给用户,在用户试用的基础上进行需求调查与原形修改
nbsp;强调用户对软件功能和使用性能的评价
nbsp;设计、修改原型与试用交替进行
nbsp;一次迭代中的开发步骤:
*了解用户/设计者的基本信息需求
*开发初始原型系统
*用户/设计者试用和评估原型系统
B. 原型模型的优点
nbsp;开发者与用户充分交流,可以澄清模糊需求,需求定义比其他 模型好得多
nbsp;开发过程与用户培训过程同步
nbsp;为用户需求的改变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nbsp;开发风险低,产品柔性好
nbsp;开发费用低,时间短
nbsp;系统易维护,对用户更友好
C. 原型模型的缺点
nbsp;开发者在不熟悉的领域中不易分清主次,原型不切题
nbsp;产品原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发人员的创新
nbsp;随着更改次数的增多,次要部分越来越大,“淹没”了主要部分
nbsp;原型过快收敛于需求集合,而忽略了一些基本点
nbsp;资源规划和管理较为困难,随时更新文档也带来麻烦
nbsp;只注意原型是否满意,忽略了原型环境与用户环境的差异
4. 构件组装模型/增量模型(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