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试的常识与道理 1.2 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u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不是为了说明软件中没有缺陷。 1.3 一些常识和经验之谈 u 测试能提高软件的质量,但是提高质量不能依赖测试。 2. 测试的分类与比较 u 问题1:有了“黑盒”测试为什么还要“白盒”测试br>– 黑盒测试只能观察软件的外部表现,即使软件的输入输出都是正确的,却并不能说明软件就是正确的。因为程序有可能用错误的运算方式得出正确的结果,例如“负负得正,错错得对”,只有白盒测试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 – 白盒测试能发现程序里的隐患,象内存泄漏、误差累计问题。在这方面,黑盒测试存在严重的不足。 – 如果这样做,在开发过程中,缺陷会越积越多并且分布得更广、隐藏得更深,反而导致测试与改错的代价大大增加。最糟糕的是无法估计测试与改错的工作量,使进度失去控制。因此为图眼前省事而省略单元测试或者“偷工减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 要把N个单元集成一起肯定靠接口耦合,这时可能会产生在单元测试中无法发现的问题。例如:数据通过不同的接口时可能出错;几个函数关联在一起时可能达不到 预期的功能;在某个单元里可以接受的误差可能在集成后被扩大到无法接受的程度。所以集成测试是必要的,不是多此一举。 u 问题4:在集成测试的时候,已经对一些子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等,那么在系统测试时能否跳过相同内容的测试/span> – 不能!因为集成测试是在仿真环境中开展的,那不是真正的目标系统。再者,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通常由开发小组执行。根据测试心理学的分析,开发人员测试自己的工作成果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作为成果已经通过测试的依据。 u 问题5:既然系统测试与验收测试的内容几乎是相同的,为什么还要验收测试br>– 首先是“信任”问题。对于合同项目而言,如果测试小组是开发方的人员,客户怎么能够轻易相信“别人”呢所以当项目进行系统测试之后,客户再进行验收测试是情理之中的事。否则,那是客户失职。 – 不论是合同项目还是非合同项目,软件的最终用户各色各样(如受教育程度不同、使用习惯不同等等)。测试小组至多能够模仿小部分用户的行为,但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u 问题6:能否将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合二为一”/span> – 系统测试不是一会儿就能做完的,比较长时间的用户测试很难组织。用户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们为什么要为别人测试呢使用户愿意做系统测试,他们消耗的时间、花费的金钱大多比测试小组的高。 – 系统测试时会找出相当多的软件缺陷,软件需要反反复复地改错。如果让用户发现“内幕”,一是丢脸,二是会吓跑买主。所以还是关起门来,先让测试小组做完系统测试的好。 3. 测试人员的组织 3.1 了解开发人员的测试心理 u 测试的目的是找出尽可能多的缺陷。所以测试是“破坏性”的,而开发却是“建设性”的。开发人员总是喜欢欣赏程序的成功之处,而不愿看到失败之处。让开发者去做“蓄意破坏”的测试,就象杀自己的孩子一样难以接受。 u 开发者对自己的程序印象深刻,并总以为是正确的(自信是应该的)。倘若在设计时就存在理解错误,或因不良的编程习惯而流下了隐患,他本人很难发现这类错误. u 开发者对自己的程序的功能、接口十分熟悉,他自己几乎不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引发错误,这与大众用户的情况不太相似,所以测试自己的程序不具备典型性。 u 结论:开发人员应当测试自己的程序,这是他分内的工作。但是开发人员在测试自己的程序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所以自我测试不具有说服力。 3.2 如何组织测试人员:应当视企业的人力资源而定 u 条件特别好的公司,可以为每一个开发人员分配一名独立的测试人员。这样的测试人员职业化程度很高,可以完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工作,能够实现开发与测试同步进行。 u 条件比较好的公司,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测试小组,该测试小组轮流参加各个项目的系统测试。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工作由项目的开发小组承担。 u 条件一般的公司,养不起独立的测试小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工作由项目开发小组承担。当项目进展到系统测试阶段,可以从项目外抽调一些人员,加上开发人员,临时组织系统测试小组。 u 条件比较差的公司,也许只有一个项目和为数不多的一些开发人员。那么就让开发人员一直兼任测试人员的角色,相互测试对方的程序。如果人员实在太少了,只好让开发者测试自己的程序,有测试总比没有测试好吧! 3.3 避免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产生矛盾 u 开发人员的注意事项: 不要敌视测试人员。要理解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缺陷,是测试人员的工作职责。不要以为测试人员吃饱了没事干,存心找茬。 不要轻视测试人员,别说人家技术水平差,不配搞开发只好搞测试。 u 测试人员的注意事项: 发现缺陷时不要嘲笑开发人员,别说他的程序真臭、到处是Bug。 在开发人员压力太大时或心情不好时不要火上浇油,发现缺陷时别大声嚷嚷。 u 请留意另一种极端:如果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关系非常好,可能会导致在测试的时候“手下留情”,这对项目也是一种伤害。 4. 企业的测试策略 5. 测试规范 |
6. 软件系统的主要测试内容及技术
6.1 接口与路径测试
u 数据一般通过接口输入和输出,所以接口测试是白盒测试的第一步。每个接口可能有多个输入参数,每个参数有“典型值”、“边界值”、“异常值”之分,所以输 入的组合数可能并不少。根据接口的定义,可以推断某种输入应当产生什么样的输出。输出包括函数的返回值和输出参数。如果实际输出与期望的输出不一致,那么 说明程序有错误。白盒方式的接口测试和黑盒方式的功能测试,其方法十分相似。
u 一个函数体内的语句可能只有十几条,但逻辑路径可能有成千上万条。想遍历测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测试或者胡乱找几条路径测试却又不行。
u 对于非严格系统而言,在分析路径方面化费很多精力是不值得的。我认为在构造接口测试的同时已经建立了测试路径。因为每一种输入将产生唯一的输出,输入与输 出之间的路径也是唯一的。由于接口测试中的输入是有代表性的,因此相应的路径也具有代表性,不用得着费煞苦心地去找测试路径。
u 路径测试的检查表
数据类型、变量值、逻辑判断、循环、内存管理、文件I/O、错误处理
u 由于接口测试是枚举的,有可能漏掉某些状况,导致一些重要的路径没有被测试。预防措施有:
观察是否有程序语句从来没有被执行过。如果发生在这种情况,要么是程序有错误,存在无用的代码;要么是接口测试不充分,漏掉了一些路径。
要特别留意函数体内的错误处理程序块(如果存在的话),这是最易被人疏忽的路径,隐患最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