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E指南:新进 络玩家该如何切入

头图 | 下载于视觉中国

市场鸟瞰

2.1 市场之谜

2019年,一些主流机构给出了SD-WAN市场规模预估,如下。

稍微分析一下:

  1. 正面:两家机构给出的数字,基本都达到了之前主流机构对SD-WAN的市场规模的预估,即:2018年可以达到10亿美金左右,2023年可以达到40亿美金左右。

  2. 中性:头部企业基本全是在2012年之前成立的第一批初创公司,即有看准方向的先发优势奖励;此外,巨头已觉醒,即存量优势也很明显。

  3. 头疼:即使是知名机构在对知名企业做统计时,数字差别也相当大。

  • 最夸张的是对Cisco/Viptela的统计数字,相差了近5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Cisco的SD-WAN相关产品较多,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 但是,对Aryaka的统计数字差异,又该怎么解释呢,这也相差了2倍多啊。只能说,大家对SD-WAN的市场边界/产品边界,理解是有些出入的,甚至包括知名机构和知名公司;相信前几年跑过市场的读者,也会认可这个说法。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来自于对SD-WAN的行业理解不同,相关概览可以参考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2.2 谜之市场

市场是指一群具有相同需求的潜在顾客;他们愿意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卖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这样的商品或服务是满足需求的方式。—— 杰罗姆·麦卡锡

那就又回到了大家是如何看待“客户的相同需求”,“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商品/服务”。SD-WAN确实不好定义,Gartner给出过相关的说明,也是被广泛使用的,如下。

这是设备视角,可以这么向客户推介:SD-WAN很牛逼,可以更灵活,更便宜,更加便捷地管控广域 并可视化,全部满足Gartner的4个特征。可以猜到,设备是主角,所有其他组件都可以是“送”的;每个厂家设备的牛逼之处各异,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介绍各家设备的牛逼之处,继续卖各自原有的拳头产品

有些厂家认为的SD-WAN长这样:

这是云厂商视角,云厂商是天然的受益方,所以可能不用太多推介,只用在客户需要时说:我们也有合作的SD-WAN产品,你可以这么用:巴拉巴拉,然后转手就把苦活累活甩给排队嗷嗷待哺的合作方

这张图有些不好猜,甚至可能有些看不出这是哪门子SD-WAN。也不奇怪,人家本身就在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主市场上,压根就看不上这40亿美金规模的一个叫“SD-WAN”的名义市场;明面上的SD-WAN玩家,捣鼓的所有东西,大多也就终结在人家的“Transit Gateway”上,化成了人家的“Customer Gateway”,“惊”“不惊喜”。当然,人家并不是真看不上SD-WAN,而是“在于意而不在于形”,之前已在「行业动态」里做了相关说明,例如近期还在动作不断的MEC产品:Wavelength Zone。不再赘述。

如此,三个视角的产品边界迥异,那就很难尿到一壶了;如果拿的算盘都不一样,那么无论是在预估市场规模,还是在统计市场收入方面,自然都会出现较大偏差

为了避免空洞,这里举一个典型例子:Aryaka。Aryaka选了一条直观但并不好走的路:“私有的二层骨干+创新的 络技术+专业的托管服务”。如果对Aryaka做出这个定性,那它就是“自建+自研+自运营”,活脱脱一个“跨界整合者”,容易成为各方都不认的另类,譬如蝙蝠,鸟类不认,哺乳类也不想认。早期,Aryaka是被Gartner放在魔力象限的设备商擂台PK的,也就是让蝙蝠和狗熊同台竞技;前期在狗熊睡大觉时可能还行,等到狗熊缓过神后,这种块头差别可就太大了,不对称PK就自然容易让蝙蝠皮青脸肿了。受委屈可以,但要在不明真相的企业客户面前丢形象可不行,人家后来就不干了,主动退出了“2020 Gartner WAN Edge Infrastructure Magic Quadrant”,要求换擂台。

由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所以我们不妨来看看Aryaka自己是如何诉苦的,以下仅摘录前三点(全文写得很好,有兴趣建议去看看全文),引文未做任何修改,注意大写的“NOT”强调,饱含着委屈与忿忿不平:

  1. Aryaka does NOT sell boxes even though we innovate on our own WAN Edge service nodes. / 虽然我们在广域 边缘设备上积极创新,但是我们“不卖”盒子!(有没有说出了一部分玩家的心声,此处应对Aryaka有掌声)

  2. Aryaka embraces a PoP-based architecture that facilitates agile service delivery globally. / 我们拥抱基于POP的产品架构,为客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敏捷的服务。(盒子只是一个完备的辅助,POP在产品架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3. Aryaka delivers a fully managed, Cloud-First WAN and is NOT built for DIY deployments. / 我们提供的是全托管的云优先的广域 产品,这个产品“不是”为DIY的企业构建的。(我们卖服务,目标客户得接受为服务定价和付费的形式)

3.1 市场细分

从「行业背景」来看,传统的企业 成为企业云 融合的瓶颈,SD-WAN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先按云化程度的高低,把SD-WAN市场切分成三大细分市场:

  • 企业组 :企业的多分支互联,云化程度最低。为了便于分析落地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两类:

    • 草根组 :草根用不起MPLS,甚至部分可能都不知道啥是MPLS,但这并不妨碍“野百合也追求春天”,用不起MPLS就自己搭VPN呗,比如IPSec VPN,甚至SSL VPN,都是有可能的。

    • 高帅富组 :高帅富之前就在用MPLS组 ,这个比较好理解。

  • 混合云组 :随着云化大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在上云过程中,又会遇到覆盖、费用、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又会天然具备混合云的倾向,所以在这个云化阶段,天然具有混合云组 的需求。为了便于分析落地策略,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两类:

    • 线下为中心的混合云组 :以线下为中心去打通云,云化程度中等;

    • 以云为中心的混合云组 :以云为中心去打通线下,云化程度中等偏上。

  • 应用优化:企业基本全部上云,但是云化的应用性能无法全部满足业务需要或者管理需要,当前最直接的表现是SaaS性能无法全 一致,所以很多厂家也把这叫SaaS优化,云化程度最高。理论上,这里可以做很多细分:想要偷懒的,可以直接去看一下Aryaka的产品体系;愿意勤奋的,可以去“跨界”看看关联行业玩家,比如Agora。不过这里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不在一个频道沟通的时候,争议就更大,所以干脆先不细拆 :-)。

3.2 企业组 市场分析

3.2.1 市场容量

  • 草根组 :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替换IPSec组 。IPSec组 市场有多大谁可以提供直接数字吗像没看到过,一旦涉及到细分,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抄”是抄不来,需要靠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积累。这个市场可能还不小,但真正去关心这些“野百合”的玩家反倒相对不多,一些玩家:爱快(iKuai)、贝锐科技的蒲公英系列;最近资本市场也较为看好,贝锐科技刚刚完成4000万美金的融资,高瓴领投腾讯跟投,都是金光闪闪的来头啊。

  • 高帅富组 :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替换MPLS,无论替换的是主用 络还是备份 络,都是在替换MPLS资源,所以可以对标MPLS市场。中国的MPLS市场有多大,相信很多玩家都已经拿到了(然后就应了前文那句话:“如果哪天你的细分领域数字非常明确了,人尽皆知了,我估计大概率是因为整个行业的认知都起来了,你的创业优势也就没那么大了”),相对也比较明确,有意无意的玩家也相对最多。

3.2.2 市场特点

  • 草根组

    • 难度大。这个市场给人的一个直观感觉是:“low,赚不到钱”。这句话可能对了一半,市场本身是无所谓low或者不low的,不能因为你赚不到钱就说这个市场low。更为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契合这个细分市场的产品难度挺大;正是因为当前的产品设计、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等等,不容易和真实需求完全匹配,才导致容易“赔钱赚吆喝”的结果。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往往不简单,不展开。

  • 高帅富组

    • 拥挤:既然是个存量市场,就意味着玩家已经很拥挤。为了去做这个细分市场,你就得去跟运营商和设备商直接杠,这一下子就可以得罪整个行业生态里2/3的玩家,效率很高啊。不开玩笑了,回来说人话,就是说现在再进入这个细分领域,会把自己的生态环境搞得比较紧张,当然,有背景的命硬的另说,不展开。

3.3 混合云组

3.3.1 市场容量

在这个细分市场,契合点的本质是拿SD-WAN去做企业云 融合,理论上这属于公有云市场一部分,你能拿到的直接数字,可能就是千亿美元市场的一部分,哇哈哈。还是一样,细分市场就需要各自去观察、分析和积累了。

3.3.2 市场特点

  • 成熟

    • 一个是以线下为中心去打通云,当前被运营商在云 融合的 这一头把持。请别忘了全文的时间点假设,当前运营商已经被设备商武装过了(见下图),甚至可能还有一大批设备商在排着队伸着脖子在等合作呢。所以,如果哪天客户需要新增一个云上节点了,运营商就可以顺手做掉了,缺乏想起一家初创公司的触点。

    • 另一个是以云为中心去打通线下,当前被云厂商在云 融合的云这一头把持。比如,AWS和他的三大合作伙伴;如果哪天客户要新增一个线下节点了,它就顺手做掉了,也缺乏想起一家初创公司的触点。所以,可以看到:做这个细分市场的玩家,大多都在往运营商产品列表里钻,或者在往各大公有云市场里拱,结构性原因使然

    • 首先,请接受一个大前提:“ 络在客户那的存在感很低,客户需要一个触点才能想起来”;

    • 然后,切换到历史演进视角来分析,这个细分市场在一出生时,就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被洗过一遍的。谁啊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软件定义 络)大流行那一波啊。之前提到,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切分成两个细分市场:

  • 催熟

    • 这个细分市场一方面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在之前SDN大流行时,已经被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数据中心互联)产品洗过一遍了,所以等SD-WAN推出时,就可以迅速被催熟。说人话,就是说除了运营商和云厂商之外,还有一类专门的新兴服务商,会从DCI产品出发,把手伸得老长,特别擅长做多云互联的混合云组 ,比如Megaport。

SASE指南:新进 络玩家该如何切入
图3-2:SD-WAN Adoption Trend

所以,这个市场空间够大,但是已经比较成熟;成熟对创业不是好事,意味着每个生态位都已经有人在卡位,不太适合再作为一个切入点。当然,这是粗浅理解,花下更多心力再去细分,可能也会有收获,不展开。

一些必要注解:

  • SDN/DCI的混合云组 ,和SD-WAN的混合云组 ,从原理和形态上都不是一回事,只是两者有重叠;重叠区域的大小,与具体的产品架构有关。由于前者已经成熟一段时间了,所以后者不容易做二次收割。

3.4 应用优化

3.4.1 市场容量

企业组 和混合云组 ,主要还是在连接站点,应用优化则是从连接站点上升到连接用户和应用/内容,即用敏捷、弹性、按量付费的方式去连接用户和应用。广义而言,属于端边云融合,属于边缘计算市场的一部分,所以,你能拿到的直接数字,就是万亿美元市场的一部分,哇哈哈。还是一样,细分市场就需要各自去观察、分析和积累了。

应该可以听出一些倾向性了:如果还要继续入局,可以看看将更细粒度的应用优化作为市场切入点。以下分析一下这个细分市场的特点。

3.4.2 市场特点

  • 增量

    • 这是广域 云化背景下的一个增量市场,各自的生态位就还在形成当中,所以进入这个市场,相对友好,不会引起根本性抵触。与之相对的也来看一下另外两个细分:企业组 ,是一个快速坍缩的存量市场,本质是在做MPLS替换,相当于是在革别人的命,那别人自然也就要跟你拼命,你得确认你的命硬或者你爸的命硬才行;混合云组 ,倒是个增量市场,但是是一个被开发殆尽的成熟增量,现在入场有点晚了,强敌环伺,比较难突破了。

  • 刚性

    • 部分场景下的广域 应用的性能不达标是不能忍受的,最直接的,比如像视频会议这些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非HTTP应用。刚性意味着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切入点,适合孵化新产品。

  • 融合

    • 应用加速的主语是应用,所以它也是一个云 融合产品,形态简单,用户也好理解;千万别看不起这点,牢记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保持简单和愚蠢),简单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云 融合也部分意味着:不用跟设备商去拼盒子功能,不用跟运营商去拼 络覆盖,只要能适配自己细分目标的资源模型就足够了,尚有一战之力。再者,一般来说,剩下的机会,大多只会存在于各巨头的竖井领域之间,也就是融合领域。

  • 永恒

    • 一方面,可以参考「 络云化的演进方向」,性能优化会是一个伴随广域 云化的孪生问题,必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优是相对的,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人性需求,并且会随着5G、IoT、边缘计算等业务场景越来越复杂,对应用要求越来越苛刻,会变得越来越基础,越来越重要,所以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只是:1、越早布局越好;2、会越来越融合,留下的机会大多会在某个远处的融合场景中的一环,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组 ;3、判断金主留给自己多大的战略纵深,如何活到那个时候。最后一个,反倒是个更大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