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界面设计,本质上是解决人和数据的交互,主要就是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 数据在其生命期,有三种状态,“输入” – “存取” -“ 输出”
- 不同的状态,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才是最适合的
- 好的设计,针对不同的状态,会让数据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 而不好的设计,会混淆搭配,比如以适合存储的形式来设计输入,输入的体验就不一定最优
接下来,使用一些例子来阐述这个观点。
起因
先谈谈我是如何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职场人有件事情天天要做 – 写工作日志。
我公司工作日志,长这样
这是S公司的日志填写界面,(客户系统不能截图,仅在excel中做了一个大概的样子)
可以看到,这个界面将类别直接展开,使用一个矩阵结构来填写,一次可以填一周,只用找到对应的格子填入工时即可。
一下子填写日志,简单的几次点击和输入就搞定了,以前要花几分钟的工作,十几秒就能搞定。
读者也许会发现一个问题,相对于之前的输入方式,这个界面没地方输入工作内容的详细描述,你少了一个输入项得瑟什么:)
不要着急,详细内容的输入,这个系统也用了一个巧妙地方式来解决,看下图
在查看时,只显示你填写了工时的内容,过滤掉其它空白数据,同时类别,工时,描述信息三个属性一个不少,通过另一种矩阵方式呈现出来
在我研究使用了这个日志系统后,对比之前使用的系统,我折服于这个系统设计者的智慧,同时,也开始思考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两个日志系统,操作的数据内容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工作项目 工作类别,工时,描述信息四种属性。但是,后者对于输入方式做了特别的设计,使输入效率有了很大的差别。
我思考的结果就是前面提出的观点,通过数据的应用场景来设计界面。
数据的三态
数据,也可以理解为信息,在软件生命期,有三个阶段
混淆的设计也不是不能用,但是体验不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可以看到,其并不是“属性名-属性值”方式来显示内容,完全都没有“属性名”这说明这个值是什么意思,但通过界面排版布局,值的单位差异,结合一些图标,谁都看得懂这些信息。
Adobe的bridge软件,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Nplan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访问 站 nplan.nuiengine.com 站下载
项目管理的数据,同工作日志的内容一样,数据维度并不多。
- 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
- 任务由子任务构成,子任务是划分到每个人的任务
- 子任务主要也就由负责人,周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完成程度,完成质量这几个指标构成
就这几个简单的属性,但不同的场景,呈现的形式千差万别
这是通过甘特图形式呈现的项目关系,重点是关注项目的计划,周期
这也是通过任务版形式呈现的项目关系,但是用成员来分组,前面是用任务来分组。这个界面重点可以关注成员的任务分配和完成情况

这是通过日历形式呈现的项目数据,可以看到每天项目各任务的状态,项目组开周会用会很方便
看起来各个界面千差万别,但其核心数据就是我们刚才列出的:
项目-任务-子任务-责任人/任务周期/任务完成程度。
仅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用这么多方式呈现,而且不同的呈现方式都有其应用场景。
写在最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