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切片的起源与发展

程序切片的起源与发展
  • 产生
    1979年,美国Mark Weise首次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程序切片思想。

  • 用途
    程序切片技术在计算机学科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丰硕的结果;此外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分析、形式化模型的分析以及软件测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原理
    通过对源代码进行规划,可识别由于受到修改而影响的代码。

  • 发展
    程序切片的起源与发展将按照如下图1所示顺序进行介绍

  • 基于SDG的两步遍历图可达性算法
    解决了含多个过程程序的切片计算问题,基本趋于成熟。

  • 扩展方法
    在基于SDG的两步遍历图可达性算法出现之后,又产生了添加对象特征等的其他切片方案,大致顺序如图4所示。

    程序切片的类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切片产生了许多的类别,此处所说的类别并非严格按照时间产生顺序来说明,仅从概念上进行区分,并以概念对的形式给出。首先说一下可执行的程序切片与不可执行的程序切片。

  1. 后向切片与前向切片
    根据切点(感兴趣点n)在切片S中的位置分为后向程序切片与前向程序切片。
    后向切片是为了寻找与程序P中那些对某个兴趣点的变量有影响的语句和控制谓词,即应当在程序P中兴趣点的前面。
    前向切片是为了寻找程序P中有哪些语句和谓词会受到n点的变量V的值的影响,即应当在程序P中兴趣点的后面。

    程序切片的起源与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1月2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