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软件需求

初识软件需求

  • 需求产生的条件
  • 需求分析五步法
    • 第一步:在问题定义上达成共识
    • 第二步: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
      • 一、定性分析的鱼骨图
      • 二、定量分析的帕累托图
      • 三、鱼骨图&帕累托图
    • 第三步:确定相关人员和用户
    • 第四步:定义解决方案的界限
    • 第五步:确定加在解决方案上的约束
  • 需求定义的产物

需求产生的条件

1、对于信息系统而言,要么是解决问题的,要么是创造机会的。比如,互联 行业高速发展催生了 上银行系统。因此首先应该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要把握的机会是什么。所以需求产生的重要条件就是问题与机会。
2、 在需求定义、制作项目提案时,经常会采用Goals(目标)->Problem(问题)->Option(可选方案)->Answer(建议方案)的过程。

需求分析五步法

第一步:在问题定义上达成共识

问题提出后,就要进行问题分析,将提出的问题拿出来,得到所有人的共识。这里的问题分析指的是,理解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区别,确定可行性并提出多方面解决方案的过程。
一些小建议:
1、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特别是我们已经有自己的产品时,在和客户沟通时就应该注意如何将客户的需求转换成自己的已有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全部重新开发。
2、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实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问题经常会被表象所掩盖,如果不能在问题定义时揭开这个表象,那么经常会给解决方案带来问题。比如,电动车没电了,这是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为什么没电了呢为司机忘记忘记了关大灯。为什么会忘了关大灯呢往是没有人提醒他而造成了疏忽。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知道需要的解决方案是“提醒机制”,这时就不难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

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是寻找问题的本质(这一点和上面的小建议有重合)。在进行这个工作时有两个方法,一是定性分析的鱼骨图,二是定量分析的帕累托图。

一、定性分析的鱼骨图

鱼骨图也称为因果鱼骨图,它是一种以直观的图形找出问题或现象的所有潜在原因的方法,它有利于追踪出问题的根源。
1、好处:

  • 使分析人员将问题的原因放在首位;
  • 提供了一种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鱼骨图&帕累托图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鱼骨图分析来找到原因,然后再通过收集相应的统计数据,再以直观图表示出来,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

第三步:确定相关人员和用户

在问题明确并找到了重要原因之后,可以说系统的目标也就基本明确了。随之就是确定相关人员和用户了。
项目相关人员是指项目的干系人、相关利益人、涉众、风险承担人等。
用户是直接使用系统的人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用户是直接作用于系统的,所以我们在需求分析时,就应了解客户的特点、能力和优势等等。

第四步:定义解决方案的界限

通常情况下,会根据项目的投入来限制边界的范围。
需求实践中经常遇到边界谈判的问题,其原因是“用户永远会希望花同样的钱,获得尽可能多的功能”。
在需求谈判时,尽量考虑到用户自身使用的困难和障碍,从用户的角度去说服用户。

第五步:确定加在解决方案上的约束

这里的解决方案指的是开发上的解决方案。对开发上的解决方案,一是指技术开发的约束,二是项目实施的约束。

需求定义的产物

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定义的产物可以分为两类:POS(项目综述)和Vision(愿景)。
1、POS,Project Overview Specify,项目综述。
对于项目型的软件开发工作,通常会在立项结束时编写立项 告,最典型的格式包括POS、项目可行性 告、项目章程等。
POS的主要内容:目标、相关人员和用户、限制条件、关键术语、相关事实与假定、工作范围、费用计划、风险和可行性。
2、Vision,愿景。
Vision文档是在POS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必要的内容。对于一些生命周期相对较长、应用面相对较广的项目或产品而言,则会在POS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市场分析、规划方面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Vision文档。Vision文档的范围比POS大,几乎覆盖了POS的内容。
Vision文档更加重视对市场潜在机会的分析,甚至会加入SWOT法则(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市场分析的内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7月26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