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计算机 络的拓扑结构,可将 络分为总线型、树型、星型、环型和 状型五种类型。常见的局域 组 方式包括令牌环、光纤分布数字接口和以太 等。
一、概述
在不同类型的 络拓扑结构中, 络设备的连接方式、传输介质的选择、 络的可靠性及可扩展性均存在差异。在组建 络时,通常需要综合 络功能和性能需求、环境状况和投入成本等因素,以确定所采用的 络拓扑方案。
局域 中传输数据的基本单元为“帧”,当采用不同的局域 通信协议时,其中具体的数据帧格式也会不同,目前常见的数据帧格式包括PPP帧和MAC帧。所有的局域 通信协议都需要解决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这三个基本问题。
常见的局域 组 方式包括令牌环、光纤分布数字接口(FDDI,Fiber Distributing Data Interface)和以太 等。
1.令牌环
令牌环 络的拓扑结构为环型拓扑,它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抗干扰性强。在令牌环 络中,使用一种被称为令牌的特殊数据帧进行访问控制,令牌循环遍历环路中的每台主机,主机在接收到令牌后才能发送数据。这种 络的结构固定,不便于 络拓展和增加主机,且维护令牌需要付出额外代价,在令牌损坏后,整个 络将不能正常工作。
2.光纤分布数字接口
光纤分布数字接口FDDI的 络拓扑结构同样为环型拓扑,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有着较高的 络带宽。FDDI组 方式只支持采用光缆或5类电缆作为传输介质,这种组 方式成本较高,多用于连接多个局域 的骨干 。
3.以太
以太 相对于前两种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常见。以太 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最大覆盖半径可达数百米之内。随着以太 技术的发展,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从10Mbps到100Gbps不等。
二、PPP帧与MAC帧
数据链路层的常用信道有两种,即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
在点对点信道中,发送端仅发送数据给接收端,是一种一对一的通信方式。
在广播信道中,发送端将数据发送给连接至信道的多个设备,由于信道被多个设备共享,数据碰撞概率高,故需要通过 络协议来进行协调。
1.点对点信道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协议只提供无比特差错的数据传输服务,是目前使用点对点信道的 络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终端用户通过因特 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所提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获得相应的 络访问服务,中国电信和 通等ISP均采用PPP协议为终端用户提供通信服务。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协议及PPPoA(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ATM)协议是由PPP协议衍生而来的两个协议, 目前家庭常用的ADSL宽带上 方式就是采用了PPPoE协议技术。
PPP协议规定的数据帧格式如图2-11所示,数据帧首部包含4个字段,尾部包含2个字段。首部的第一个字段和尾部的第二个字段均为标志字段,起到帧定界符的作用。标志字段Flag被规定为十六进制数0x7E,转化成二进制数即为01111110。在PPP帧的首部,标志字段之后依次为地址字段和控制字段,地址字段规定为0xFF,控制字段规定为0x03。首部最后一个字段长度为2字节,为协议字段,表示数据部分所对应的 络层协议。若协议字段值为0x0021,则表示数据部分为IP数据 ;若协议字段值为0xC021,则表示数据部分为链路控制协议LCP的数据。尾部第一个字段即帧校验序列,用于检测数据比特差错。
图2-11 PPP数据帧格式
为保证数据的透明传输,PPP协议对异步和同步这两种传输方式分别采用了字符填充法和比特填充法。使用异步传输时,PPP协议定义转义字符为0x7D,在RFC1662文档中定义了相应的字符填充方法;在同步传输中,则采用“零”比特填充法实现透明传输。
2.广播信道
数据链路层被拆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MAC子层负责与接入到传输介质相关的所有工作,LLC子层的作用被逐渐淡化。
以太 MAC帧的格式具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太 V2标准(DIX Ethernet V2),另一种是IEEE 802.3标准,其中以太 V2标准的MAC帧应用最为广泛。
如图2-12所示为MAC帧的格式示意图,前两个长度为6字节的字段分别代表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第三个字段长度为2字节,用于表示上一层协议的类型。若第三个字段值为0x0800,则表示上一层使用IP协议,数据部分为IP数据 。数据部分的长度在46~1500字节。从图2-12中可以看出,物理层所传输的数据比MAC帧多8个字节,前7个字节用于实现接收端与发送端时钟频率的同步,第8个字节为帧开始定界符,标识MAC帧的开始。
图2-12 MAC帧格式
这里的MAC地址由IEEE802.3规定的扩展唯一标识EUI-48(EUI,Extended Unique Identifier)表示,它是一个由48位二进制表示的字符串,又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此地址由24位公司ID(也称为制造商ID)和24位扩展ID(也称为 卡ID)组成。公司ID被唯一指派给每个 络适配器的制造商;扩展ID在装配时被唯一指派给每个 络适配器。两者组合,即可生成全球唯一的48位的MAC地址。
三、CSMA/CD协议
CSMA/CD协议是以太 所采用的一种监听避免“碰撞”的协议,该协议工作在OSI模型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是一种“争用”型的半双工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多点接入
CSMA/CD协议的应用环境为总线型 络, 络中的主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总线上。
2.载波监听
CSMA/CD协议要求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对总线进行监听,若监听到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则等待一段时间后,确认总线空闲时才开始发送数据。
3.“碰撞”监听
在数据发送过程中需保持对总线上信 的监听,根据信 电平的变化幅度即可判断是否发生了“碰撞”。一旦监听到“碰撞”,就立即停止数据发送,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重发,直至发送成功。
四、虚拟局域
虚拟局域 (VLAN,Virtual Local network)是一种将局域 设备从逻辑上划分为多个 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交换技术。
在典型的局域 中,通常一个工作组属于同一个 段,多个逻辑工作组之间通过 桥或者路由器交换数据,逻辑工作组受到节点所在物理位置的限制。
虚拟局域 使用交换机,以软件的方式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而组建的局域 。
如图2-13所示为一个虚拟局域 ,一个VLAN可以包含一台或多台交换机,如图中椭圆形区域所示,有3个VLAN。PC-1、PC-2、PC-3、PC-4在同一个VLAN中,但连接到不同的交换机。同时,一个VLAN中的所有主机也可以连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如PC-5与PC-6连接到Switch A。
图2-13 虚拟局域
不同虚拟局域 的组 方法,主要表现在对虚拟局域 成员的定义上,通常有四种:交换机端口 、MAC地址、 络层地址和IP广播组等方式。虚拟局域 不同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如表2-8所示。
表2- 8虚拟局域 不同划分方法的优缺点
划分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交换机端口 |
可简单定义VLAN成员,将交换机端口定义为相应的VLAN组 | 当用户改变端口时,需要重新进行配置 |
MAC地址 |
当用户物理位置改变时,VLAN不用重新配置 | 当交换机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 |
络层地址 |
根据协议类型划分,方便 络管理 | 效率低,检查每个数据包的 络层地址需要消耗处理时间 |
IP广播组 |
灵活性好,且较易通过路由器进行扩展 | 不适合局域 ,因其效率不高 |
五、高速以太
高速以太 是指传输速率达到或超过100Mb/s的以太 ,适用于较远距离的传输。
1.快速以太
快速以太 (Fast Ethernet)的传输速率比传统10BASE-T以太 快10倍,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0Mb/s。100BASE-T标准的快速以太 仍使用IEEE802.3的CSMA/CD(Carrier Sensing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协议,并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用户只需更换一个适配器,再配上一个100Mb/s的集线器就可方便地由10BASE-T以太 直接升级到100Mb/s。目前的10Mb/s和100Mb/s以太 是使用无屏蔽双绞线布线的。
100BASE-T以太 有3种与传输介质相关的标准,如表2-9所示。
1)100BASE-TX:支持2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或2对1类屏蔽双绞线(STP)。其中,一对双绞线用于发送,而另一对双绞线用于接收。因此,100BASE-TX工作在全双工模式,每个节点均可以同时以100Mb/s的速率发送与接收数据。
2)100BASE-T4:支持4对3类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其中,3对双绞线用于数据传输,每一对均以33.3 Mb/s的速率传送数据;而另一对用作冲突检测的接收信道。
3)100BASE-FX:支持两芯的多模或单模光纤。其中,一根光纤用于数据发送,另一根光纤用于数据接收。100BASE-FX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主要用作高速主干 ,从节点到集线器的距离可以达到2 km。
表2- 9不同传输介质的100BASE-T以太 技术指标
以太 标准 |
100BASE-TX |
100BASE-T4 |
100BASE-FX |
|
---|---|---|---|---|
传输介质 |
2对UTP-5 |
2对STP-1 |
4对UTP-3/5 |
2芯光纤 |
信 技术 |
MLT-3 |
MLT-3 |
8B6T,NTZ |
4B5B,NRZI |
数据速率 |
100Mb/s |
100Mb/s |
100Mb/s |
100Mb/s |
最大段长 |
100m |
100m |
100m |
200m |
络跨度 |
200m |
200m |
200m |
400m |
2.吉比特以太
吉比特以太 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快速以太 的10倍,可达到1Gb/s。吉比特以太 保留了传统10BASE-T以太 的基本特征,具有相同的帧格式和类似的组 方法。
吉比特以太 定义了基于双绞线的物理层标准1000BASE-T和基于光纤通道的物理层标准1000BASE-X:
1)1000BASE-T,即IEEE 802.3ab,使用4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双绞线长度可达100 m。
2)1000BASE-X,即IEEE 802.3z,有以下3种有关传输介质的标准:
(1)1000BASE-CX;
(2)1000BASE-LX;
(3)1000BASE-SX。
IEEE 802.3z标准的吉比特以太 具有以下特点:
1)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工作方式;
2)在半双工方式下采用CSMA/CD协议,而在全双工方式下不采用该协议;
3)向后兼容10BASE-T和100BASE-T技术。
3.10吉比特以太
10吉比特以太 又称万兆以太 ,使用IEEE 802.3以太 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与传统的以太 标准相比,10吉比特以太 具有以下特征:
1)只支持双工模式,不支持单工模式,而传统的以太 标准均支持单工/双工模式。
2)由于传输速率高,10吉比特以太 只能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而传统的以太 标准均支持同轴电缆。
3)不支持CSMA/CD协议,因为该协议只适用于速率较慢的单工以太 。
4)使用64B/66B和8B/10B两种编码方式,而传统以太 只使用8B/10B的编码方式。
5)具有支持局域 和广域 的接口,且有效距离可达40 km,而传统的以太 只支持局域 应用,有效传输距离不超过5 km。
100 Mb/s以太 、1 Gb/s以太 和10 Gb/s以太 均属于共享介质方式的高速以太 。这里,介绍一些其他类型的高速以太 。
1)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是一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令牌环 ,使用共享介质方式。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使用IEEE 802.5的单令牌环 MAC协议。
(2)兼容IEEE 802标准的局域 。
(3)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s,联 的节点数不超过1000,环路长度为100 km。
(4)使用双环结构,提高容错能力。
(5)可以使用多模或单模光纤。
2)高性能并行接口。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I,High-Performance Parallel Interface)是一个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标准,主要用于连接外围设备、处理器和巨型机等。
HIPPI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1)HIPPI提供点对点的接口,可以在两个设备间建立连接。
(2)HIPPI工作在单工模式下,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传输数据,但是,两条单工通道可以组成一条双工通道。
由于光纤价格昂贵,HIPPI在设计之初,只能采用双绞线作为数据传输的媒介。
3)光纤通道。光纤通道(FC,Fibre Channel)是一种高速 络互联技术,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存储设备。
光纤通道标准定义了三种不同的拓扑结构:点到点、仲裁环和交换 。
六、宽带接入技术
1.xDSL 技术
xDSL技术是使用数字技术改造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可以承载宽带业务。
前缀x表示在数字用户线(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上实现的不同带宽方案。
表2-10列出了xDSL的几种类型。其中ADSL(Asymmetric DSL)表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HDSL(High speed DSL)表示高速数字用户线,SDSL(Single-line DSL)表示1对线的数字用户线,VDSL(Very high speed DSL)表示甚高速数字用户线。
表2- 10 xDSL类型
xDSL |
对称性 |
下行带宽 |
上行带宽 |
极限传输距离 |
---|---|---|---|---|
ADSL |
不对称 |
1.5 Mb/s |
64 kb/s |
4.6~5.5 km |
HDSL(1对线) |
对称 |
768 Kb/s |
768 kb/s |
2.7~3.6 km |
SDSL |
对称 |
1.5 Mb/s |
1.5 Mb/s |
3 km |
VDSL |
不对称 |
52 Mb/s |
1.6~2.3 Mb/s |
0.3 km |
DSL(ISDN) |
对称 |
160 Kb/s |
160 Kb/s |
4.6~5.5 km |
ADSL有上行和下行之分,其不对称的原因在于用户下载的数据量要大于上传的数据量。
如图2-14所示,ADSL接入 包含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DSL Access Multiplexer)、用户线和用户设施如ADSL调制解调器(ATU-R,ADSLTransceiver Unit Remote Terminal End)、电话机和PC等。
图2-14 ADSL接入 的组成
ADSL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现有电话 中的用户线,而不需要重新布线。
2.光纤同轴混合
光纤同轴混合 (HFC,Hybrid Fiber Coax)是一种居民宽带接入 ,在原有有线电视 (CATV,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HFC 不仅能够传输电视信 ,还能提供电话、数据等业务。
HFC 采用光纤作为主干线路,并使用模拟光纤技术,如图2-15所示。头端发射出的光信 经过模拟光纤到达光纤节点,光纤节点将接收到的光信 转换为电信 ,电信 经由光纤节点下游的同轴电缆传送到居民区。
图2-15 HFC 的体系结构
HFC 具有以下特点:
1)HFC 以光纤作为主干线路。
2)HFC 采用节点体系结构。
3)HFC 具有更宽的频谱,且具有双向传输能力。
4)用户接口盒。每个家庭都需要安装一个用户接口盒(UIB,User Interface Box)。
3.FTTx 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将信息从源节点传送至目的节点的一种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性能稳定和保密性能好等优点,已在各种不同的骨干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FTTx中x代表不同的技术。
1)光纤到户(FTTH,Fiber To The Home)是家庭接入的解决方案,即将光纤一直铺设到用户家庭内。
2)光纤到大楼(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方案能解决一幢大楼有多个用户连接宽带的情况。
3)光纤到路边(FTTC,Fiber To The Curb)是指将光纤铺设到离家庭或办公室1km以内的路边,从路边到单个用户,可以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以星型结构连接。FTTC代替了普通旧式电话服务,只需通过一条线就可以完成电话、有线电视、多媒体和其他通信业务。
FTTx还提供其他宽带接入方案,如光纤到节点或邻区(FTTN,Fiber To The Node/Neighborhood)、光纤到交换机(FTTE,Fiber To The Exchange)、光纤到小区(FTTZ,Fiber To The Zone)和光纤到办公室(FTTO,Fiber To The Office)等。
IEEE 802
IEEE 802也指IEEE标准中关于局域 和城域 的一系列标准。更确切的说,IEEE 802标准仅限定在传输可变大小的 络。
系列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是IEEE 802 LAN/MAN 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 、城域 技术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 、令牌环、无线局域 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IEEE 802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2月,它的任务是制定局域 和城域 标准。IEEE 802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限定在OSI模型[OSI 络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事实上,IEEE 802将OSI的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分别是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如下所示:
· 数据链路层
·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 物理层
IEEE 802系列标准是IEEE 802 LAN/MAN 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 、城域 技术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 、令牌环、无线局域 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802委员会前有20多个分委员会。
IEEE 802现有标准
IEEE 802.1 :局域 体系结构、寻址、 络互联和 络
IEEE 802.1A:概述和系统结构
IEEE 802.1B: 络管理和 络互连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定义。
IEEE 802.3 :以太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CD)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1] 。
IEEE 802.4 :令牌总线 (Token-Bus)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5 :令牌环 (Token-Ring)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6 :城域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DQDB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7 :宽带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宽带联 的技术咨询。
IEEE 802.8 :光纤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光纤联 的技术咨询。
IEEE 802.9 :综合声音数据的局域 (IVD LAN)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0: 络安全技术咨询组,定义了 络互操作的认证和加密方法。
IEEE 802.11:无线局域 (WLAN)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播在5GHz)。
IEEE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IEEE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IEEE 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IEEE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IEEE 802.11g,2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h,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IEEE 802.11i,2004年,无线 络的安全方面的补充。.
IEEE 802.11j,2004年,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
IEEE 802.11l,预留及准备不使用。
IEEE 802.11m,维护标准;互斥及极限。
IEEE 802.11n,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基础速率提升到72.2Mbit/s,可以使用双倍带宽40MHz,此时速率提升到150Mbit/s。支持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
IEEE 802.11k,该协议规范规定了无线局域 络频谱测量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局域 络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IEEE 802.11p,这个通信协定主要用在车用电子的无线通信上。它设置上是从IEEE 802.11来扩充延伸,来符合智能型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相关应用。
IEEE 802.11ac,802.11n的潜在继承者,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当使用多基站时将无线速率提高到至少1Gbps,将单信道速率提高到至少500Mbps。使用更高的无线带宽(80MHz-160MHz)(802.11n只有40MHz),更多的MIMO流(最多8条流),更好的调制方式(QAM256)。目前是草案标准(draft),预计正式标准于2012年晚些时间推出。Quantenna公司在2011年11月15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采用802.11ac的无线路由器。Broadcom公司于2012年1月5日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支支持802.11ac的芯片。
IEEE 802.11ae-2012
IEEE 802.12 : [1] [2-3] 需求优先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00VG AnyLAN)。
IEEE 802.13 :(未使用 )【不吉利的数字,没有人愿意使用它—查自《计算机 络-Andrew S. Tanebaum》 Page 63 – 1.6.2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EEE 802.14:采用线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的交互式电视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 络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5:采用蓝牙技术的无线个人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WPAN)技术规范。
IEEE 802.15.1:无线个人 络。
IEEE 802.15.4:低速无线个人 络
IEEE 802.16:宽带无线连接工作组,开发2~66GHz的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
IEEE 802.17:弹性分组环 (Resilient Packet Ring,RPR)工作组,制定了单性分组环 访问控制协议及有关标准。
IEEE 802.18:宽带无线局域 技术咨询组(Radio Regulatory)。
IEEE 802.19:多重虚拟局域 共存(Coexistence)技术咨询组。
IEEE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BWA)工作组,制定宽带无线接入 的解决 。
IEEE 802.21:媒介独立换手(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IEEE 802.22: [4] 无线区域 (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
IEEE 802.23:紧急服务工作组 (Emergency Service Work Group)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络技能树认识身边的计算机 络常见的 络设备22081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