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逛B站,经常看见视频中出现:大数据请记住我! 这是什么梗呢/p>
一查才知晓,原来是指一般会在自己喜欢看的视频下评论,就是希望多推荐一些类似的视频,多出现在舞蹈区的视频评论中,大数据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推荐视频类型。
那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是如何被记住的/p>
01
大脑探针
见过电影里演的在脑袋上贴满电极的景象吗/p>
这种电极的作用就是感受微弱的脑信 ,从而探测到你此时此刻是饿还是渴,想吃还是想喝。
普通人虽然没有整天带着电极出街,但是你的所思所想,其实都在被人用另一种更准确的方式探测。
举个栗子:
你刷淘宝时,输入了什么关键词,选了哪个商品,在页面停留了几时,付款前犹豫了多久,没买的话是在哪一步放弃了购买,这些信息,无一例外都被阿里巴巴感知到。
你刷抖音时,虽然感觉上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但是抖音却可以记录你在某个视频里停留了多久,是看到结束还是中途退出,点赞与否,评论几何。
你看,你的大脑就像一个黑盒子,站在对面的人,还真未必知道你在合计着什么计划;而 App 通过特定姿势和你交互,千里之外就能精准窥探你的思维逻辑。
把这种操作称为大脑探针。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物画像)
02
用户画像
明面上各大互联 巨头在亏本赚吆喝,其实他们在搜集数据然后变为他们的无形资产。
我们在 络空间里留下的每个足迹:地理位置、浏览记录(每一次触屏点击记录、每一页停留的时间)、出行记录、可穿戴设备记录的睡眠、体重、心率……无不在完善互联 巨头给我们的“画像”。
一言以蔽之,机器学习,用用户留下的痕迹,学习用户的一切。
在数据时代,一个描述用户“画像”的数据集,这有多有价值吗/p>
在我们能见到的所有推荐给我们的信息、商品,“健康码”这类服务,都是依赖这个画像。如果我们不加留意地留下我们的痕迹,互联 巨头可能比我们最亲近的人更加了解我们。
我们似乎在生活中,真的没有隐私了。
03
隐私
这时,你可能会说:谁让他们看我的数据啦礼呀!有人管没人管/p>
我得替这些大公司”辩护”一下:
首先,没“人”看你的数据,看你数据的,只有“机器”。以今日头条为例,你的阅读记录被收集到头条的数据库,直接上机器算法流水线,自动匹配和你喜欢的文章相类似的内容,再推回给你。这套轮回的所有动作,都是机器自动完成的。而头条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这些人既看不到,也不直接参与,也不关心你的“隐秘兴趣”。
其次,在刚安装 App 的时候,你都会勾选一个《用户协议》(有时候好听一点叫《用户体验改善计划》)。虽然完整看过《用户协议》的同学数量基本是0,但这其中已经白纸黑字跟你“约定”好了,你要把自己的使用数据交给他们,你是按过手印的。
辩护完毕。
隐私数据天生带有原罪。真的是这样吗/p>
恐怕不完全是。有时候大多数人会心甘情愿千里送数据给大公司——如果数据可以换来健康。
放弃隐私的诱惑有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让你沦陷的,有可能是大数据医疗,有可能是大数据保险,有可能是金钱, 有可能是性,有可能是孤独,有可能是陪伴,有可能是快乐,也有可能是恐惧。
04
大数据的善恶
有部电影有这么一段情景:说的是某高校生的数学天才利用数学概率推算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事故身亡。最后推测出在某路段有百分之99的死亡率,最后成功杀了人,还让自己没有一点点嫌疑。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软件都需要我们填写手机 码或者是身份证信息,虽然这为了让国家更好地管理人群,因为有了实名登记,国家可以对人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打击犯罪,也降低了欺诈发生的概率。但是在部分要求实名信息的私营机构中,就存在将身份证或者手机 码等信息廉价出售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收到骚扰短信和电话,比如说贷款平台的客服,大多数都会打给2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诈骗电话,主要都是打给在老人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给你展示一个图景:
-
大数据在保护你;
-
大数据在你身上得利;
-
大数据在给你提供更好的服务;
-
大数据也在不知不觉限定你的行为
数据是真是假,是善是恶,无从判断。
但大数据的应用,用得好,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用得不好,它就是一把邪恶的刀剑,”罪恶,往往都有一个美丽的外表,不是么”/p>
当这篇文章推送到你的首页,相信我,你该关注我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