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的书名叫作《苹果往事》,于 2010 年出版,当时正是如日中天的 iPhone 4 上市的日子。
七年时间一晃而过,iPhone X 发布会刚刚落下帷幕,新版的《硅谷革命》就带着与 iPhone X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刘海儿”(O’Reilly 封面一贯的设计风格)与广大的 InfoQ 读者见面了。
我在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的原版,花了一个周末一口气把它读完。
我首先是一名工程师,然后是本书的读者,最后才是译者,这样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我不是工程师,或许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如果没有这些共鸣,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愿望要把这本书重译出来呈献给其他读者。
作为一名工程师,Andy 深谙技术的趣味性,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在当时看来不可一世的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为 Mac 成为划时代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名具有商业敏锐性的工程师,Andy 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尔虞我诈、争奇斗艳的商战画面。
以下是一些故事片段的概述,读者们可以透过这些概述一窥深藏书中的奥妙。
关于代码
一些管理者试图通过代码行数来衡量工程师的工作进度和代码质量,但 Bill Atkinson 却用更少的代码和更好的性能默默地扇了他们一巴掌。——《负 2000 行代码》
一个硬件工程师去面试软件工程师职位,并声称自己写过 35 万行代码,后来才知道他居然不知道还能在代码里使用循环。——《后来发现可以使用循环》
比尔·盖茨嘲笑乔布斯不会写代码,但他自己曾经和 Neil Konzen 一起写过一款非常糟糕的游戏,而且在代码注释里留下了大名,反而成为一大笑柄。——《驴子》
关于薪水
Andy 从 Apple II 团队转到 Mac 团队,预计薪水会从 22000 美元一年涨到 24000 美元一年。但当他向主管提出加薪时,主管说:“这看起来很合理,但是有个小问题,我的年薪也才 20000 美元而已。”——《被宠坏》
关于加班
Mac 团队大部分成员的年龄介于 20 到 30 岁之间,没什么家事牵绊,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长时间的工作。他们对项目都相当投入,愿意把生命的全部都奉献给项目。即使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加班依然是 IT 公司的常态,但背后的推动力却不一样了。——《乐在其中的每周 90 小时》
关于荣誉
作为 Lisa 主要设计师的 Bill Atkinson 却没能与他的经理们一同参加杂志的专访,因为他的头衔只是个工程师,他的付出无法得到肯定,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实至名归》
关于“傲气”
Andy 的主管决定要给 Andy 一次差评,因为他觉得 Andy“不服从管理,也不尊重职权,妨碍了团队的其他人,而且太自视甚高了”。——《自视甚高》
关于挑战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 Burrell 做的很多事情都能如此成功,他和其他表现优异的人一样,都很喜欢挑战,甚至自己寻求挑战或刻意自造困难,他似乎一生都在积极寻求挑战。”——《先搞砸再收拾》
关于创意
百分之九十的创意都是“偷”来的。微软从苹果“偷”走了系统界面,乔布斯大发雷霆,而比尔·盖茨却说:“应该说我们都有一个名叫 Xerox 的有钱邻居,我潜入他家偷电视,却发现早被你偷走了。”——《有个富翁邻居叫 Xerox》
关于成长
Andy 在停薪留职结束之后与乔布斯会餐,希望乔布斯能够把 Mac 团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乔布斯说:“团队需要成长,你也是。我们希望你能回来,但如果你不愿意的话,那随便你,反正你也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一切都再好不过了》
关于内部竞争
Lisa 的主要设计师 Rich Page 看着 Mac 即将挤掉 Lisa 的位置,怒气冲冲地跑进会议室大喊:“乔布斯想要毁了 Lisa,就因为我们不想让他控制 Lisa……你们回去告诉乔布斯,我认为他正在摧毁苹果!”——《还有一件事》
关于外部竞争
Adam Osborne 在电脑展会上藐视 Mac,Andy 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乔布斯。于是乔布斯打电话给 Adam 的秘书:“你帮我告诉 Adam,他是个混蛋!听说他对 Mac 很好奇。你告诉他,Mac 好到会让他的公司关门大吉,而且连他自己都会给他的孩子买上好几台。”——《给 Adam 的留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