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结构化方法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可以用于定义需求,建立待建系统的功能模型;可用于定义满足需求的结构,给出一种特定的软件解决方案。
需求技术的基本特征
二、需求分析中的基本术语
1.数据: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示
2,信息:具有特定语义的数据
3,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4,数据流:数据的流动,用一组线和箭头代表数据流动的起始,指向等。
5,加工:数据加工是对数据进行变换的单元,它代表了一组对数据的操作。
6,数据存储:一种数据的静态结构,比如文件、数据库的元素等。
7,数据源和数据潭:系统外的实体,不属于本系统,数据源通俗讲是系统的输入,而数据潭即系统的输出。
三、表示方法
四、系统功能模型表示方法
1,数据流程图(DFD图)
一种表示数据变换的图形化工具
2、数据流程图的元素
数据源,数据潭,数据流,数据加工,数据存储
例题:
五、建模过程
1,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2,建立系统环境图
3,0层图:从0层开始对流程图中的要素编
4,1层图
5.0层图的处理编 :1,2,3……,1层图对应的编 1.1,1.2,2.1,2.2
六、数据字典
例题
七、判定树(决策树)直接上例题
八、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模型平衡问题
DFD图与数据字典的一致
底层加工的处理逻辑描述,与数据字典一致
2.信息的复杂性控制问题
上层数据流可以打包
下层模块个数:7+/-2
每个加工的数据流不能太多:增加层次
九、需求验证
十、最后测试一下
最后一题有一个地方和老师讲的不同,就是那个科研管理条例那,不应该是一个数据潭吗/p>
意思理解错了,数据源应该是这个流程的数据源头,数据潭应该是你这个流程最终的数据归宿。这样理解的话,就应该是老师画的这样子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