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朋友,来到腾讯云 CIF 工程效能峰会的分论坛,我是 CODING 的产品经理路宇,很高兴能以这种方式与大家见面。在接下来的主题环节中,会由我先为大家带来 CODING DevOps 研发平台的产品理念和全景解读,我们还邀请了几位今年下半年的新产品负责人给大家带来关于项目协同、WePack、以及全新产品持续部署 Oribt 和研发流程管理 Compass 的分享 (讲稿已在陆续发出)。
我加入 CODING 已经三年了,此前有近十年的研发管理经历,我同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效率工具爱好者。过去几年里我看到了本土研发团队、业界,以及 CODING 产品对研发工具理念理解的三个阶段性变化:从工具、到工具箱、再到软件工厂。
工具、工具箱到软件工厂
西方经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效率可以归为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人的效率。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德鲁克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劳动效率说认为分工提升生产效率,福特的流水线就是分工和工业化的典型代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描述了螺丝制造的十八道工序,分别由十八个专门的工人负责完成。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理论家认为,有效的划分岗位,形成官僚组织结构能够释放效率,合理、合法的权利是促进组织达到自身目标的必要条件。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让不同专业能力的人匹配适合的岗位。 玛丽·芙丽特则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关注人的心理,管理中需要平衡员工需求与组织发展的目标。
现代数字化、平台化企业强调创新和协同,在经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分工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发现:
1.强个体的价值崛起, 最有价值的创新是由企业内少部分人完成的;
2.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由内部转向外部, 所有员工都需要关注交付内容的价值和客户需要。效能 = 价值 X 效率。如果价值为 0,再高的效率也于事无补;
3.由于需求多样化和快速变化,驾驭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的核心挑战。 不确定性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把握不确定性便是专注了企业发展的机会。
以上,是我们认为的数字化协同的理论根基,管理逻辑正在从分工走向协同,好的工具需要遵循经典的分工理论,但更加需要注重数字经济时代的协同需求。
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软件研发还是数字化协同的领军行业吗找了这样一张 DevOps 2021 年的生态地图,如下图所示,像这样的图片想必大家近年来看到了许多。围绕代码的构建、测试、部署、运行环境、监控、项目管理以及信息流等等的工具层出不穷,这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技术环境正在快速变化,软件从业人员的确越来越善于使用工具。
一站式 DevOps 平台解读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 CODING DevOps 一站式全景。下图体现了 CODING 的主要能力分布,从能力维度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项目协同、流水线、测试管理、制品管理、持续部署、知识管理、研发流程管理、PMO Office 及团队管理几大模块。
仍然有相当多研发团队为自建工具无意识的、不计成本的投入,少则投入几人,多则投入几十人成立工程团队,进行学习、搭建、维保和开发工作。这种宠物思维忽略了工具的生产为主的天性,也忽略了云技术的演进和 会分工能带来的巨大效率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CODING 拥有了可能是国内 DevOps 领域最大规模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有着丰富的技术、工程和用户体验积累。我们建议,技术决策者可以从运维成本、配置成本、易用性、权限管理、度量与规范等各个角度去做一次理性选择:是自建工具更好,还是一站式平台更好。
基于 DevOps 成熟度模型,这里我们选取了一些参考性指标和基线。例如需求交付周期、缺陷修复时长、自动化测试率等等。以往可能覆盖这些关键指标有相当多的工序要配置,尤其是对于中大型组织,覆盖较多团队、较多项目,甚至交叉团队、交叉项目的情景。
CODING 研发度量将预设基于成熟度模型的效能视图和质量视图,视图内有预定义好的指标设计,通过一键开启这项功能可以便捷的应用到你的团队当中,无需进行复杂的配置即可直接使用。随着使用深度增加,研发团队可以自定义适合自己的公式化指标。
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如下图所示,感谢过去一年这些团队与我们共创产品。CODING 希望通过打造一站式研发平台,让人们相信数字化软件工厂是可以实现的。我邀请您加入,和其他团队一道,迈入高效能研发的数字化工作体验。
点击观看 CIF 峰会回放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云原生入门技能树首页概览8727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