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 络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监护系统的发展,可追溯至1962年,北美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以后,监护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信 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对危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的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CCU/ICU监护系统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1988—1997年的10年间,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它代表了第二代远程疗,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技术。在远程医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是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 (ISDN),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监护系统除具有以前的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的智能 警外,还要求在监护质量以及医院监护 络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监护、药物评价和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

        中国金卫医疗 络即卫生部卫生卫星专 于1997年7月正式开通。它可以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进行远程、异地、实时、动态电视直播会诊,它已成功地进行大型国际会议全程转播、组织国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数十次,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1997年9月,中国医学基金会成立了国际医学中国互联 委员会(IMNC)。该组织经过十年三个阶段即:电话线阶段;DDN、光缆、ISDN通讯联 阶段;卫星通讯阶段,逐步在我国开展医学信息及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开展了可视电话系统的远程医疗。

       最早,心电监护的使用是对危重病人抢救开始的,心电监护的发展历程。

      1. 1933年:Hooker首次进行实验动物心脏复苏,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状况,来总结和判断病人的危重抢救效果。
       2. 1943年:Claude Beek首次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始ECG的监测和临床应用。
       3. 1952年:Zoll首次推出心脏起搏术,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病人进行起搏、监护,使病人得以康复;
       4. 1956年:体外除颤仪问世,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存活率;

      5. 1960年:Kauwenhoven 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熟;
       6. 1970s:持续床边ECG监测,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ECG状况,使得心脏病人及危重病人得以密切和连续的观察,同时帮助医务人员能对病人的心电情况做出连续的分析和判断;

      7. 1980s: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出现及临床应用,将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压、心排量等)引入临床,监测功能更加多,医务人员获取的客观监测信息更加丰富,从而大大促进医疗水平和科研;
       8. 1990s:临床开始应用持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

       针对目前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现状,人们研制了具有快速、灵敏、操作方便等特点的无线监护系统,使病人不用再被繁冗的连线所束缚,可以在医院范围内随意走动,从而获得了较为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当前国内外无线心电监护系统大多采用固定电话 ( 

    无线传感器 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1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