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设计模式》的出版,是软件开发领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设计模式理论的出现,让我们对软件的关注点,从如何在特定语言中实现最好的算法,提升为如何在特定环境下找到特定软件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这个转变不是一夜完成的,因为在这本书诞生前,软件模式运动已经进行多年。但这本书引领我们超越了在代码重用上的争议,上升到设计重用的高度;这本书第一次明确宣布了模式时代的到来。

 

       审读此书手稿时,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使用的抽象手法是如此轻易,而又清晰地描述了设计模式。对开发者来说,不再需要就算法、基于特定语言的对象构造、循环或条件争得面红耳赤,而可以用Visitor或Flyweight这样简洁的模式名一下子将原来需要几页纸才能说清楚的实现细节、设想、限制和适用性准确定义。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无疑是软件开发的一个要素,设计模式恰能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有了它,开发者可以在比以往高得多的抽象层面上实现准确、清晰沟通。

 

       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Visitor模式。那时候我一直在从事后端编译器开发工作,读完手稿后,我马上根据Visitor模式重构了代码。重构后的编译器变得更为灵活、易于扩展和维护,队友理解也容易多了。而Chain of Responsibility则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它非常适用于我过去20年一直从事的分布式系统和中间件工作。我在不少系统中成功使用了这个模式。和其他很多模式一样,第一次听到Chain of Responsibility时,你不会有什么特别感觉。而我这么多年已经看到太多脆弱而笨拙的分布式系统了,如果他们的设计者运用这个模式,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当然,设计模式本身有其适用范围,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过去10年,Erlang和Haskell等函数式编程(FP)语言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而一些著名的FP语言程序员甚至公开宣称:《设计模式》讲的模式并不适用于FP。我自己已经从OOP转到FP,因此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设计模式》的关注点在OOP,确实不太适合FP语言。此外,设计模式本身已在FP中长期存在,绝大多数时候,它们本身就已经是这种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局限性和适用性,本身就是设计模式的一个部分。懂得这些模式,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该用。作为2009年的软件从业者,我们可以很轻松接受这个事实了吧。

 

 

 

文/Steve Vinoski 译/罗小平

 

 

Blog: http://steve.vinoski.net/blog/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3年8月26日
下一篇 2013年8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