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蒋涛,龚克,蔡自兴,周立功,黄晓庆)
精彩观点速览:
-
中国的开源不是从“零”开始,它已经有很多积累了,所以可能再过 5 年我们就能超过美国。
-
我国在核心软件、关键应用上相较国外还有一定距离,这个差距需要逐步积累和扎实奋斗,而开源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
教育的改革,可以有更多跨学科合作来形成突破,吸收其他专业的长处,用开放的精神、通用的科学思想和工程方法去解决问题。
-
只做买不到的,其余的外包,强强联合,每个企业只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
优秀人才要具备“就是想干这件事情,一辈子只想干这件事情,而且要一直干下去”的“疯子”精神。
以下为对话全文:
身处最好时代,还欠缺什么/strong>
蒋涛:既然我们处在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也拥有这样的市场,那我国在这个领域还缺什么呢br>
蔡自兴: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最缺的是思想有点保守,还不够开放,这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是基础还不够好,二是缺乏人才。这个人才不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缺,软件行业都缺,尤其是高端领军人物。我希望整个科技行业的体制跟思路要搞好,各个行业部门、政府部门多多关注,民营企业也都参与进去,一起改变局面。
我对开源领域不是很了解,我就以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进行推测吧。我曾于 1983~1985 年到美国学习人工智能,当时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是“零”,美国人也看不起我们,所以根本没限制我们学什么东西,很放心地让我们学。但如今不同了,美国有危机感了,因为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了。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出中国的开源软件大有希望——因为开源不是从“零”开始的,它已经有很多积累了,所以可能再过 5 年我们就能超过美国。
龚克:我们的缺点在于:目前行业所需的人才早已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但我国教育还处在传统专业的范围里来培养学生。自然,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全才,但我想强调的是基础通识,在应有的通用知识与方法基础上,专业和专业之间才能更好地结合,像基础软件、科学计算这种纯软件工程师,就得跟工程计算专家相结合。但这种结合在我国目前科教体制下还存在很多障碍,因为彼此专业之间并不了解,容易互相排斥。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改革,可以有更多跨学科合作来形成突破,吸收其他专业的长处,用开放的精神、通用的科学思想和工程方法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立功:我们缺的不仅是跨学科人才,更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教育主要是分数论,但从分数当中,我们无法得知这个学生是否有理想、有抱负、有高情商、有擅长的爱好等,所以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工科人才,我们不仅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还要有更好的形象思维,因为形象思维会让人掌握大跨度设计、寻得突破,这点非常重要。以钱学森为例,他不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他的“系统论”正是得益于他对大跨度设计的美妙创新。其实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综合能力都很强,不仅是科学,他们在唱歌、弹钢琴或乒乓球等方面发展得也很好,可见人的综合能力培养真的很重要,我也期待未来国内在这一方面会有所提高。
黄晓庆:我认为未来人类不愿意干的事情,都让机器人干完了。人类还在做的工作更像是“程序员”,在这一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编程这件事变得非常简单,实现只要有专业知识,加上用自然语言可以表示的编程语言就能编出伟大的程序。
这个目标虽然看起来很遥远,但实际上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之下,现在编程已经越来越容易了。像谷歌公司内部就有一个很强大的搜索引擎,他们的工程师只需要在其中搜索加勾选,在此基础上再写一些代码即可完成一个新程序,非常方便,所以平均下来每个谷歌程序员每天只需要写 100 行代码。
据我了解,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就是在钻研如何用自然语言来表示程序,甚至可以用一个人工智能来替我们编程,例如 OpenAI 的 GPT-3。
对未来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的寄语
蒋涛: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总结,如何才能使我国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步伐迈得更快一点br>
蔡自兴: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我们的科技强国打好基础。
龚克:高校需推广开源,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开源思想和方法贯彻进去。
周立功:每个人要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精做强,改变世界某一个角落。
黄晓庆:我提一个务实建议:开源的发展离不开开源项目的领导人,政府和开源基金应该选出这样的领导人,给他十年的生活保障和薪水,使其充分发挥其开源项目灵魂人物的关键作用。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Java技能树首页概览92727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