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数量高校排行中,中国最好的名次是清华大学,排名15。由此可见,在中国高校的AI招聘中,清华大学AI相关专业的博士生无疑是最吃香的。此外有个AI领域的大牛导师,做过有影响力的AI项目和在顶级AI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也是能够拿高薪的重要条件。
如果这几项同时具备,那么80W+的校招年薪根本不是问题。
况且80W+年薪的「高」只能针对国内高校而言,对于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世界顶级高校的AI博士生,80W+恐怕只能算是「起薪」。
四、怎样正确对待AI行业的高薪/strong>
1、AI人才虽然稀缺,但是真正宝贵的是「顶尖人才」。如果求职者只是因为AI行业的「高薪」而盲目进入,结果往往是处于AI人才金字塔的底层,虽能填补初级人才的不足,但非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核心人才,最终还是会被淘汰。
2、什么样的AI公司值得加入/p>
(1)创始人有AI科研背景,最好是某个垂直领域的大牛或专家;
(2)公司有长远的AI产业发展规划,有长线的投资或自有资金流支持;
(3)公司的AI项目有明朗的商业应用场景和变现途径。
(4)公司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能够持续地进行人才引进;
(5)如果以上几点都不具备,那只能祝你好运;
3、看新闻永远不要只看一个标题,甚至只是一个数字。不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在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吃着十几块钱的外卖,过着一眼看不到头的苦逼生活。」
半佛仙人, 我看诸君皆装逼,料诸君看我应如是:
在我家乡山东,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某生产种子的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新作物,但是种子价格比较贵,农民买账的人少,销量惨淡。
后来公司想到一种方法,在秋收的时候,大量收购这种作物,价格开的很高,那少数几个种了这个的农民发了一笔小财,街坊邻居都看到了,很羡慕。
然后第二年,种子被一抢而空,大家一窝蜂在种这个作物。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市场上充斥着这类作物,没人买,价格低到了泥土里,跟风的农民们赔得很惨,只有那个种子的赚了大钱。
现在科技发达了,种子公司学会了 上发真假难缠的文章煽动情绪了。
AvigdorZ, 华东师范大学 机器学习博士在读:
先明确一个观点
实际上,这个问题考量的是一个人的薪资应该由什么决定。
80万年薪的AI博士,是一个最值是一个中位数/p>
显然应该是一个最值。
一个人的薪资构成多少应该由他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决定,当然,不仅仅是价值,他的技术壁垒、专营权、他在其他地方的溢价能力也决定了他在这家企业的薪资状况。
假设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搭建了一个推荐系统,这个推荐系统给公司带来了年10%的效益增长,那么这个10%的效益增长,就应该是这个软件开发工程师为团队带来的边际收入。也就是他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当然,如果这个技术,只有软件工程师会,运营不会,产品不会,测试不会,算法不会,那么这个专项技术的技术壁垒只属于该软件工程师。因为技术壁垒的抬高,如果老板把这个岗位向广大群众开放,我想大部分群众是做不了这个活的,该软件工程师面对的竞争,相应的就很少。那么收入的绝大部分,还是会还给这个拥有高技术壁垒的软件工程师。这就是该软件工程师的专营权。
工资决定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工作的绩效比较容易衡量,那他就会先拿收入,拿企业比较容易定量的收入,而另一部分人,绩效很难衡量,就会后拿收入,这部分就会是剩余索取者
所以,工资收入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老板的慷慨决定。
另外收入发放的时间也很重要,如果一个软件工程师,他每月提交多少个功能点,那就很好来衡量他的收入状况。每月支付就可以。但这类工作有可能是高重复性的,因为绩效越高,他获得的也越多,他只需要将原先的单位绩效不断复制就行。但这也会限制他对于创新性的尝试。
有些工作按照投入来支付,譬如公司的初试股东,拟投入的越多,年底分红也会越多。
但有种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鉴别和评估、比较。人们才有可能评估他的工作。就譬如说很多科学家、教授。这类工作一定是创新性比较强的工作。
这些教授在顶会上发过的文章,很多时候也没法立刻兑现,而是需要,后来人的投资,企业的投入将他的成果不断工业化,扩大化。才可能给大众带来福利。企业不大可能会在一开始就盈利对他进行投资。这种情况下,企业很有可能会预估他未来的价值,从而给他定一个年薪,譬如根据他的论文数量来定价。
因此,一个博士算法工程师,他可能是来自美国前十高校的博士,哈佛、普林斯顿、UCLA、卡耐基梅隆等。他在美国习得的能力、见识、是国内博士不能企及得,那么这就构成了某种专营权以及壁垒。他就有可能拿得到比国内土博士更高的薪水。
当然,他在美国的溢价能力也有可能更高。那他随时都可以离开前往美国得到更多得酬薪。这是他得溢价能力,而且这个价值会不断增加。
如果这个博士算法工程师,能力十分出众,非常了解企业工作得机制,每年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得收益,那么他得到的边际收入就会相应更高,他该得到的薪酬也应该更多。并不是每个博士都有这样能力。
最后,如果一个博士,他的创新顶会论文有很多,但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实际是不会立刻得到回 的,那么企业就会与他妥协,以他的论文数量来决定他的年薪,赐予他更大的灵活空间。这个时候,论文数量又是衡量他未来给企业带来的薪资空间的标准。
这个新闻标题将所有最好的情况概括到了一起。好坏不用多说。
我也是做这行的,我敢打包票说,今年实验室毕业的硕士学弟们,最多也就30万以上,50万70万靠上的已经是老学长了,在 会上摸爬滚打了很久。
并不是每个应届AI博士都能拿到80万的薪酬,
大部分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付出着自己的劳动与汗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