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一位IT麻麻的新西兰移民记录

我叫 LINA,在国内 IT 从业将近有16年,先后在北京的两家外企就职。开始两年做开发,后面十几年都是做测试。尤其后面这家公司一直是以工作生活平衡这种企业文化而著称,我所在的团队工作氛围非常融洽,我很享受这份工作,所以我感觉在北京的工作生活状态真的蛮舒适的,自己很满足也很满意。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来新西兰呢/p>

我当时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孩子教育问题。

一场旅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2018年的2月,我带我当时5岁半的儿子来到新西兰,进行了一次为期6周的微留学体验。

来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出国这个事情。当时只是想着一方面可以看看我妹妹一家(他们2017年移居惠灵顿),另外一方面来刚好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体验一下不一样的教育环境,顺便能提高一下英语。

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短短的6周让我们全家的这个生活轨迹都发生 了重大改变。

我儿子来了之后,对这边的学校特别的喜欢,以至于到学习结束的最后一天,他几乎在学校哭了一整天,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作为妈妈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回到北京之后,我就跟家人分享了这6周的所见所闻和孩子的感受,并提出了我想为了孩子出国的想法。

没想到我老公非常支持我,所以在商讨过后我们做出了移民的决定。

心虚胆怯,从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的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我的英语不太好。虽然我勉强达到了移民局要求的英语分数,但只是应试的突击学习,所以我的英语无论是听力还是口语,都跟自由交流还差得很远。

第二,我这个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主动去跟别人建立联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都很有差异的环境里去生活去求职,这对我来说算是非常的挑战。

第三,就是作为一个 IT 从业者,我觉得自己的技术也不过硬。我一直从事的是SAS平台的国际化测试,编码的能力比较弱,由于我工作这些年使用的是SAS语言和工具,所以我完全不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编程语言和测试工具。而且国际化这个事情,在新西兰我感觉我国际化的经验好像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

唯一能让我提气一点的是听说新西兰求职有时候也靠点运气,而我自觉还带点运气,因为我曾经连续6年在公司年会上中奖,所以大家公认Lina的运气好,这也算是勉强能给自己找到的一点点安慰了。

这样的我能在新西兰找到工作吗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可是我的年龄在这了,要移民的话,这已经是最后的一根稻草了,我一定也必须要紧紧抓住。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好完全的准备,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决定我要走出去。

这时候偶然间从一个 友那得知有一个 meetup 的 App,可以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去线下参加。就是这样,我看到了CITA在2019年10月30日有一场关于 .NET 的 meetup。我对 .NET 完全不了解,但我还是抱着走出去的这个心态参加了这次 meetup。

在开场的时候 CITA 主席说的话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他说:“你如果在求职的话,就不能够只是宅在家里埋头学习,你需要走出去跟别人交流,你需要尽可能告诉更多的人你正在求职以及你的求职意向,只有这样别人才有可能帮到你。”

我一下子被触动了,所以当主持人问谁有求职需要可以做下自我介绍时,我第一个举起了手,向在座的所有人发出了求职的求助。

我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改变了我的求职轨迹。

会后很多的 CITA 会员给予了无私又热情的帮助,他们帮我推荐他们朋友的朋友帮忙内推,他们帮我改简历,他们帮我出谋划策……接下来的两周,我就神奇的开始有面试机会了。

我相信两周时间我还是那个我,不可能说是我的技术就有了飞跃,我的英语就有了大幅的提高,为什么两周前我没有面试机会,但两周后我有呢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在这两周时间里我见了很多的人,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这使得我得到了一些机会。

之前我一个朋友的朋友早我两年来到新西兰,也是在40岁的时候持着 Job Search Visa来到新西兰的,他曾经对我说,你不要着急,前三个月找不到工作都是很正常的,三个月之后你可能就会有一些机会。我当时还很好奇,为什么要三个月三个月就有了什么的突破吗在我理解了,是因为这三个月你才开始了解周围的环境。

我比他幸运,走出来以后我很快结识了一些朋友,就在闷头一个月后的两周,总共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就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变。

阅读完毕,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Lina整个移民过程的时间线:

2018年2月带着孩子6周微留学——3月回国后当即决定移民,回国一周后开始备考英语——4月上完英语班课程并 考——5月底拿到PTE成绩——7月提交EOI——8月ITA中选——2019年8月获批Job Search Visa——9月从国内辞职并登陆新西兰——12月在新西兰拿到offer,提交工作信息——2020年2月获批RV

其实Lina的行动速度非常之快,只是等待审批的时间拉长了很多。

从2019年开始半年甚至几个月就下签已经成为过去式。不管你接不接受,移民局的审批时效已然变得越来越慢,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尽早行动并尽可能压缩可控时间。

在读过很多移民分享文章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上岸的人虽然故事不同,但几乎都有着惊人的行动力,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所谓的成功有着共通性,所谓的幸运也并非偶然。

边境尚未开放,但迟早会开放。

如果你仍有移民的打算,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让你心里有所触动。不要轻言来不及,最好的行动时间永远是现在。

下一期我们会继续跟大家分享Lina的求职经验和工作心得部分,敬请关注。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Java技能树首页概览9216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