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多功能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我们运用变量控制法和比较法开始实验探究

一小孔的形状对像的影响

1.仪器与器材:小孔成像仪、插片(上有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小孔)、皮尺。

2.观察物:读书亭。

3.实验步骤:分别取小孔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任意形和圆形,观察像的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

小孔形状

物距/m

像距/mm

像清晰度

像颜色

像的正倒

1

三角形

10

80

清晰

彩色

倒立

2

四边形

10

80

清晰

彩色

倒立

3

任意形

10

80

清晰

彩色

倒立

4

圆形

10

80

清晰

彩色

倒立

4.结论:小孔形状分别取三角形、四边形、任意形和圆形,其成像无变化,说明小孔成像与孔形无关。

二小孔的大小对像的影响

1.仪器与器材:小孔成像仪、插片(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形小孔)、皮尺。

2.观察物:读书亭。

3. 实验步骤:物距和像距一定,小孔形状圆形,改变小孔大小,观察像的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

小孔直径/mm

物距/m

像距/mm

像清晰度

像的明暗

1

0.4

10

30

清晰

2

0.6

10

30

清晰

3

0.8

10

30

清晰

较暗

4

1.0

10

30

清晰

较暗

5

1.2

10

30

清晰

较亮

6

1.4

10

30

清晰

7

1.6

10

30

最清晰

8

2.0

10

30

清晰

9

2.4

10

30

较清晰

10

2.8

10

30

较模糊

11

3.2

10

30

模糊

12

3.6

10

30

模糊

13

4.0

10

30

模糊

4.结论:小孔的大小对成像有影响,孔径越小,像越清晰,但像的亮度越差。孔径越大,像越模糊,但像越亮。孔径取0.8mm——2.8mm为宜,孔径为1.6mm最佳。

三像距对成像的影响

1.仪器与器材:多功能小孔成像仪,总结一、二次实验取合适孔径插片,皮尺。

2.观察物:读书亭。

3.实验步骤:在小孔大小形状、物距一定的情况下,调节像距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

物距/m

孔径/mm

像距/mm

像清晰度

像的明暗

1

10

1.6

5

不能成像

2

10

1.6

10

模糊不清

3

10

1.6

20

较清晰

4

10

1.6

30

较清晰

5

10

1.6

40

清晰

6

10

1.6

50

清晰

7

10

1.6

60

清晰

较亮

8

10

1.6

80

清晰

较亮

9

10

1.6

100

清晰

较暗

10

10

1.6

120

清晰

4.结论:光屏到小孔间的距离及像距,与成像有关。像距越小,成像越不清晰,但像越亮。像距越大,成像越清晰,但像的亮度越差。

四物距对像的影响

1.仪器与器材:同三

2.观察物:读书亭。

3.实验步骤:在小孔大小形状、像距一定的情况下调节物距,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

物距/mm

孔径/mm

像距/m

像清晰度

1

大于30

1.6

50

有像,像太小且模糊

2

20

1.6

50

较清晰

3

15

1.6

50

较上次清晰

4

10

1.6

50

较上次清晰

5

8

1.6

50

较上次清晰

6

6

1.6

50

较上次清晰

7

5

1.6

50

较上次清晰

4.结论:观察物到小孔间的距离及物距,与成像有关。物距越小像越清晰。

意外的发现

在我们进行探究小孔成像规律时,联想到探究物距、像距、物大小和像大小之间的关系。

617871017.jpg

1.与课标和教材的链接

我们的探究活动设计宗旨是:基于课本基础知识,源于课堂教学实验,利用学科的趣味性,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方法(控制变量法),领悟科学研究的历程。有着初始的大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引发小孔成像这一有趣的现象,激起学生好奇心。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分析论证—合作交流—新发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充分感受失败的酸楚也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2.教师的指导说明

我们的探究活动选题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迷你实验室中的小孔成像装置,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后分小组制作了该装置,并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其功能的单一,成像情况观察的不便利等,我就鼓励学生能否在已有的装置基础上,大胆的去改进、创新。教师在活动中能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能融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团结协作,不受预定的目标所限制,使探究活动始终处于开放式,提高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科研活动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目标。活动中的许多结论是需要数据来说明的,因此,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严密性不能打半点折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从中也体验到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相关资源:CAD快速超级排孔软件_cad自动排孔插件,cad排孔插件-制造工具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5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