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贺老师:
您好,我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16级的一名本科生。今年大三。过去两年的大学时光我经历了许多的迷茫,走了很多弯路和挫折,把自己搞得很浮躁,后来才慢慢专注下来,在这其中也折腾过不少东西,也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大二寒假的时候,看到《逆袭大学》和您的博客的很多文章,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脑海里也是挥之不去。尤其是我们身边学术气息的缺失和讨论氛围的欠缺更是让我十分不爽和愤怒。看过我们一个07级的大牛师兄在11年的博文对华师计算机学院的评价,越发觉得,我们一年又一年,一直在重复着前人已经重复过的迷茫,踩着前人踩过的坑,正如您的《逆袭大学》所说,我们在不断地陷入泥淖之中。
我在班级担任学委的工作,去年年底我曾写了一个很详细的文档向学院反馈我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什么积极的回应。所以我在今年5月份开始,在业余时间维护了一个面向计算机的同学的一个小小的论坛 区( 址 ),想尝试着改变身边的讨论氛围。目前的目标用户主要还是我身边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这个 站也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交流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把曾经讨论过的东西沉淀下来,以便回顾。
暑假的时候,我试着花了几天时间把我过去两年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不错的资源(包括您的博客专栏)通过帖子的形式整理了起来(链接),期间也吸引到了我们院 络系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学生成长的王立斌老师(Bintou)的加入。
开学至今快一个学期,似乎信息量太大,看起来太“高端”(,效果也不是非常地理想。大概同学们也不怎么习惯发帖,我们学院每年将近300名新生,听说位于另一个校区的软件学院今年也有将近300名新生录取,加起来 500-600 人,我的 站,至今注册用户有 150 左右,但平时也是只有几个同学在上面活跃,慢慢的版面也发展得有种我和 Bintou 老师两个人的博客的既视感,也正如 Bintou 老师在我发起的资源整合帖所说的,建议太多,该听谁的br>
【回信】
你好:
非常感动,在我们的大学里,一直有你这样热心,有责任,有行动的同学。有这份努力在,不管能帮到多少同学,都是好事。
我已经加入了论坛并将之放到收藏夹,有我能够做到的,一定参与。不过,需要我能常想到点开这个论坛。
在我主动向周围的同学施加影响的那段时间,我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现在,作为事后,我也理解这些同学。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时候,真是要随缘的。
再一个,人总是不喜欢被告知的,即使他自己提出了问题。最好的答案,是他自己嘴里说出的答案。不知你有没有浏览过我近期的回信,我更多地在读者的问题基础上,向他提出追问,启发他自己找到答案。这大概是我在帮大学生解迷茫中自己最大的提高。我们经历了灌输式教育,包括我在内,提出能启发人的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
写到这里,我由不得想对你提问: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创建这个论坛的样的目的,是否还有别的手段可以实现貌似现在同学们没有上论坛的习惯)不管是为了提高低年级同学的信息素养,还是方便他们接受你要传达的信息,更好的方法是什么果你是现在的大一学生,你希望得到什么对多样化的需求,又能做些什么否有让他们参与感更好的方式什么br> 我现在有慕课,课程中的论坛基本没有作用。我也将之当作一个问题在思考,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的这些事,都是在本职之外的。所以优先将自己的事做好,这也是更长远地能帮人的需要。
感谢你,让我再次看到年轻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 以沉淀为主的有博客、论坛、邮件、笔记软件,好像暂时还没发现什么更好的方式。
- 以交流为主的有微信、QQ、邮件、博客评论、论坛等。
【回复】
很高兴你能有这么深刻的思考。
这些事情,我们的愿望是助人。助人不必用强加硬塞的方式,但如果不考虑方式创新,也还是缺一些的。
而助人中,又何尝不是助自己。实现我们美好的心愿,提升我们的能力,还有,输出当前自己所学,就是我们学习、提高的方式。这也可以叫做深沉。
新的一年里,好事继续做,创新依然要,但负担真不必那么多。
共勉!
祝新年快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