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整理】自带天气app,为什么还要下载

很简单那就说明用户对天气这个功能的需求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呗,还有更深层次的需求~

先声明我自己是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我就纯属YY一下

既然数据都一样的话,那是什么让用户觉得天气APP更专业呢/p>

1.历史遗留歧视

在用户认知中,系统自带软件就带着垃圾、流氓、无法卸载、坑钱的刻板印象,所以觉得系统自带不准很正常

2.心理学

APP有门槛,大家会觉得有门槛的东西更有价值

3.区域

据我所知,系统只能定位到市,而这些天气APP甚至可以定位到街道,虽然可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一个定位的不用就给人心理认知上造成了差异

又是什么让用户让用户觉得天气APP更能满足需求呢/p>

这当然是一个专业APP不断打磨的结果啦,花哨的功能更有可能成为亮点,比如扫一扫天空识别天气,根据天气在线养植物(这个我个人觉得很好玩!!!!!有有兴趣的人可以一起讨论呀,先不扩展啦)但是一个点不一定足以支撑起一个新产品,可以借鉴的是开拓思路,根据需求挖掘多多的亮点,其次再转为运营驱动(参考 易云)就有了护城河啦

 

 

1、需求太浅,二八原则抓主体,大部分用户对于天气工具的需求只在于最表面的层次——了解天气如何。可能你会说“啊,天气app有很多想象空间,可以发展旅游天气等等”。但是这是核心用户的需求吗,产品确实可以这么做,但是有多少人用呢因还是用户的需求太浅,在过去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可以抓一波蓝海的人口红利,到互联 的下半场是活不了的。

2、市场门槛低,手机厂家自己做个天气的插件就可以满足需求用户的核心需求了,又何必用你的呢/p>

 

 

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其实不是等我打开App然后查看现在是什么天气,而是天气“预 ”,所以需要满足“预”这个点

用户其实希望这个天气App能提前告诉我:

明天可能下雨哦!记得带伞。

刚刚有紧急通知,1小时后可能会有暴雨!记得关好门窗出门带伞!

北京最近有雾霾警告啦!记得带好口罩再出门!

明天晚上有突然降温,记得做好防寒!

……

天气数据大家都是从气象局获取的,没什么差异,所以关键就在于对这些天气数据的处理以及如何及时通知到用户,用户当然不傻,每个地方的天气难道还会因为每个人用的App不同而不一样什么要下载系统自带以外的天气App非就是因为这些App能做到把天气数据处理好之后,转换成贴心助理的角色,在合适的时间提前告知我是接下来是什么天气,我该做什么准备。这才叫天气预 。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墨迹天气还是中央天气预 等等,都会有提醒推送的功能,早中晚推送,暴雨预警推送,雾霾推送等等,而且基本不会有用户关闭这类App的通知权限。

如果系统自带的天气App能做到这样的预警推送,个性化建议,谁会去再麻烦下载一个App呢。

 

1)体感温度,衣物推荐。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10度但是大风的天气比0度不刮风的天气更冷,我需要的,更在意的不是那个温度的数值,而是我身体的切身感受。天气app可以告诉我,今天的体感温度是20度,只要穿一件长袖体恤就可以,明天的体感温度10度,需要穿一件帽衫。这才是我深层的需求。

(2)精确

苹果自带的天气app最多只能定位到城市,且一些小型城市是没有的,专业的天气app可以精确到街道,

(3)预测时间更长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除了当天出门我们会看天气预 ,再就是旅游或者出差,旅游购买机票定行程提前的越早会越便宜,半个月一个月是很正常的,这种时候就只有天气app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再说说天气APP对于用户的需求层次(个人感觉):

首先,是最基本的需求——用户想要天气情况。毋庸置疑,这是所有的天气APP最基础的功能,你有我有大家有。

 

其次,是期望型需求——是基于天气情况这一需求的初步挖掘,个人觉得也是对用户的初步划分。比如15天天气、定位天气等,这些需求,其实市场上大多数的天气APP都有,只不过呈现的角度、方式、程度等都不同,就必然使用户的选择不尽相同(7天和15天、县级定位和街道定位以及更新的及时度等显然不同),这算是人有我精。

 

第三,是兴奋型需求——是基于初步挖掘后的进一步细分,从冷数据到情感传输的过程。数据永远是死的,只有让数据活起来才有意义,用户知道了未来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对不同的天气就有不同的需求,视觉层次的具象化UI、画面;生理层次上的冷暖、舒适度、体感等;出行层次的预警提示等都是能够让用户在情感上感觉到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这是精的基础上,加上了情感表达,更贴近、更懂用户。

 

最后,是对各种正向需求极致挖掘,少弄点反向需求,比如各种垃圾广告什么的,致力于更懂用户,才能让用户用你,比如想睡了有枕头,渴了有水喝,卧槽,外面下雨了,没伞么搞。。。还有无差异需求,是无论你加不加这个功能都没有影响用户使用。比如墨迹里面竟然加了一些资讯的东西,想抄袭日今日头条吗搞懂产品经理在想什么/p>

 

我觉得天气,其实拓展空间蛮大,四季的节气,可以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2C的衣食住行、2B的生产、运输等等。

 

能不能像QQ空间一样,搞出一个“那年今日”的小功能如一些比较特殊的天气,或者哪一天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情天气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日期,而日期也是一个好的拓展方向吧nbsp;

 

天气产品会凉:

1、需求太浅,二八原则抓主体,大部分用户对于天气工具的需求只在于最表面的层次——了解天气如何。可能你会说“啊,天气app有很多想象空间,可以发展旅游天气等等”。但是这是核心用户的需求吗,产品确实可以这么做,但是有多少人用呢因还是用户的需求太浅,在过去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可以抓一波蓝海的人口红利,到互联 的下半场是活不了的。

2、市场门槛低,手机厂家自己做个天气的插件就可以满足需求用户的核心需求了,又何必用你的呢/p>

比较优势,手机厂家不应该去做一个完美的天气APP,而是其他更核心更有差异化的功能。

 

1)体感温度,衣物推荐。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10度但是大风的天气比0度不刮风的天气更冷,我需要的,更在意的不是那个温度的数值,而是我身体的切身感受。天气app可以告诉我,今天的体感温度是20度,只要穿一件长袖体恤就可以,明天的体感温度10度,需要穿一件帽衫。这才是我深层的需求。

(2)精确

苹果自带的天气app最多只能定位到城市,且一些小型城市是没有的,专业的天气app可以精确到街道,

(3)预测时间更长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除了当天出门我们会看天气预 ,再就是旅游或者出差,旅游购买机票定行程提前的越早会越便宜,半个月一个月是很正常的,这种时候就只有天气app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工具类软件要盈利,会做的越来越复杂,广告也会越来越多,用户流失是早晚的事

 

 

用户对于天气类产品的需求并不是简单的获取一些数据信息 而是要结合到生活

1.一般对天气的需求需要划分一下人群

本地人群中普通的上班族需求可能是上班时候早晚高峰的天气 因为会影响到他的通勤时间和拥挤程度 同时也会根据温度 是否有风来考虑衣着

系统自带的天气只是数据信息的显示 并没有结合生活的转化

2. 如果外地的用户旅游或者出差的场涉及到的就更多

景点的天气 游玩地点的天气 出差地区附近的天气 同时还可以多走一部 涉及到的生活相关的信息都可以结合天气的场景给予提供 所以天气的需求看似很浅 就是晴天雨天 温度 但确是和生活结合很紧密的 比较散和灵活 不那么成系统 但是也有可以深挖的部分 这些都是系统自带天气无法满足的

 

 

看天气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关心自己,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心别人。假如今天变天了,但是我的爱人、我的朋友啥的,他们并不知道,并没有打开这个App,我是否能直接通过该软件给他们发个信息个问候等。

 

 

天气app应该在底层获取细致的天气数据,再结合某个行业针对指定细分市场用户提供专业的建议信息,例如 农业市场:选中种植物后结合天气数据提供专业种植指引和根据lbs提前告知天气信息,也可以与IoT厂商合作推出定制服务;旅游行业:提供出门穿衣建议,加入衣服品牌合作和旅游app的定制合作版本。

主打细分、定制,to b合作。

 

 

 

1. 自带的“天气”功能太简单,无法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比如:

  a.对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了解,尤其是北方,需要知道雾霾,空气PM2.5的情况。

  b.对穿衣指数有需求,早上起来室内外温差大,体感温度也不一样,查看穿衣指数,在出门前就穿好衣服,做好穿衣搭配,不然会穿好衣服,下楼发现太热了/太冷了这种情况。

  c. 交需求,人的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天气好的日子,附近的阳光明媚的环境,别人在游玩,会吸引着你出门踏春,去公园散步之类的。

2. 某些手机自带的“天气”预 不准确,误差大;加上部分用户不信任自带的天气功能。

3. 界面难看,追求好看ui界面的用户会自己找一个好看的。

4. 交互体验不好,操作方式不喜欢。

5. 之前有过喜欢的天气类应用,养成使用习惯了,就换手机了还是要使用习惯的APP

 

还有一个小小的思路:

1. 借助区块链的思维,在天气APP上用户分享自己的(需要用户授权)穿衣指数,带伞情况,户外拍照反馈情况,把户外的情况出现最多的次数做一个排名,提供参考,可以非常真实的知晓周围的天气情况,阳光有多灿烂,雨有多大,路有多滑,雾有多浓,冰有多厚,可见度为多少,要不要带口罩,要不要多穿点衣服出门,分享的用户越多,情况就越接近真实

 

相关资源:聚会喝酒看美女必备APP_秀人 -Android其他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1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