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典型的软件集成发布模式是,通过类似GitHub的Pull Request或GitLab的MergeRequest的方式管理特性分支(Feature Branch):在通过代码评审等方法确认一条特性分支上的改动没问题后,将其合入集成用的分支。随后,代码改动进入在集成分支上运行的持续交付流水线,直到发布上线。
在阿里巴巴内部,尽管这种工作方式也得到了研发协同工具平台(Aone)的支持,但广大研发同学选择的主流工作方式却不是它,而是用一种被称之为变更(全称变更请求,英文Change Request)的对象来管理特性分支,直到发布。
初看起来,变更与Pull/MergeRequest有不少相同点,但实际它们在理念上的差别很大。
相同点
变更与Pull/MergeRequest的相同点主要在于对特性分支本身的质量和流程的控制:
-
一个变更,就像一个Pull/MergeRequest一样,大体上对应一条特性分支。
-
在Pull/Merge Request中,可以看到这条特性分支上代码改动内容,进而进行代码评审(Code Review)。类似的,也可以以变更为粒度进行代码评审。
-
在特性分支上的代码提交,可以自动触发持续集成工具做构建以及各种自动检测,其结果可以在Pull/Merge Request中展现。类似的,在变更中也可以展现。
-
可以把Pull/MergeRequest上的最新代码构建部署到它专属的测试环境并运行,以进行测试和调试。在变更中也可以这样做。
-
在Pull/Merge Request中可以设定通过的条件,比如至少两名评审者同意,且所有的代码评审中发现的问题都已修复或澄清,且特性分支上的持续集成流水线运行成功。在变更中也支持类似设置。
不同点及其主要价值
变更与Pull/MergeRequest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这个特性分支与其他特性分支一起集成和交付的方式。
对于Pull/MergeRequest,随后把特性分支合并到集成用的分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哦不,是然后就不再以特性分支为粒度去管理了。这条特性分支已经合入集成用的分支,其上的代码改动已经融入集成发布的洪流之中,被裹挟着和其他特性分支上的代码改动一起前进,去闯关通过集成-发布的各个阶段(Stage)。
而变更不同。即便是已与其他变更集成,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确有必要时,可针对单独变更进行操作。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详细介绍。
第一个例子
简化起见,假定集成交付过程有三个阶段:日常集成测试、在预发布环境测试、正式发布。
某应用的变更A到变更E共五个变更,在通过了日常集成测试这个阶段后,进入了在预发布环境测试这个阶段。测试时,发现变更C有一个缺陷。这个缺陷因为受日常测试环境所限,在日常集成测试阶段没有暴露出来。经分析,变更C与其他四个变更间没有依赖关系,不会互相影响。因此,为了让其他四个变更的发布尽量少受影响,决定把变更C从在预发布环境测试这一阶段中摘除出来。其他四个变更在一起再次测试验证,此时该缺陷不再出现,这四个变更在一起通过了在预发布环境测试阶段,进而进入正式发布阶段,发布上线。
以上两个例子,是在传统的集成-发布方式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灵活性:集成-发布过程中,必要时可以中途撤下变更,可以中途修改完善变更。而有些团队在使用变更时,采用了更进一步的方式:不再设集成工程师之类的角色,不再规划统一的集成、发布的计划和时间点。而是每个开发同学负责自己的变更,不仅跟踪它直到把变更的质量提升到可集成的程度,而且由开发同学自己把他负责的变更依次适时推入(也可能是自动进入)集成-发布的各个阶段,跟踪它直到发布上线。
也就是说,尽管进入了集成-发布阶段,各个变更仍是被各自的开发者分别跟踪和推进的:它们可能有各自的推进速率和节奏,而不会相互拖累。彼此无关的变更,只是碰巧一同使用某个测试环境,一同批量测试以提高测试效率、一同上线以避免排队而已。
据此,尽可能缩短了一个需求从开发到发布上线的时间,并表现为相当频繁的发布上线。同时也契合了DevOps的理念:“谁开发谁运行”(You build it, you run it)。
这一变化趋势其实和软件研发的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事情类似:瀑布模型时代就不提了。随后迭代方法取代了瀑布模型。典型的,Scrum方法中的Sprint。而更进一步,在精益方法的看板墙上,迭代被弱化,关注的焦点从每个迭代做什么,每个迭代进入到什么阶段,演化为关注每个在制品流动到了哪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包含的在制品总量。
类似的,在上述变更管理方法中,从关注某个集成版本进入到集成-发布的哪个阶段,演化为关注每个变更进入到集成-发布的哪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包含了哪些变更。
另一方面的价值
上面介绍的是使用变更管理方式带来的灵活性,以及因为灵活务实而带来的效率提升。变更管理方式,在信息记录和跟踪方面还有一些的好处:
-
要想方便地知道,本次测试、本次发布,到底包含了哪些特性,只要看看包含了哪些变更就好了。变更本身有说明文字,变更还可以关联需求、任务、缺陷等工作项,更详细地说明变更的目的。而在变更之外,也没有别的代码修改可以通过直接提交到集成分支等途径溜进来。
-
从变更的视角,这个变更相关的所有改动,都在该特性分支上,而不会因为多次反馈修改而散乱到各处。因此这些修改总是可以方便地一同查看,一同操作。同时,总是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个变更的状态,它到了哪个阶段:开发完毕了吗入日常集成测试阶段了吗经正式发布了吗等。
-
变更可以关联需求、任务、缺陷等工作项,同时变更的状态是可以自动获取的。因此,看板墙上跟踪的工作项,从原理上就可能被自动移动,以反映其实际状态。协作和进展,在看板墙上一览无余。
弱点和风险
以上谈的都是这样的变更管理方式能带来的好处。那么,它有没有弱点和风险呢/p>
是的,它有。从大爆炸式集成到持续部署流水线,业界几十年来几乎一直在采用一个基本模式:总是一个集成版本,去顺序经历集成-发布的各个阶段。这样可以保证,下一阶段收到的内容,总是精确的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的检验。
敏捷宣言认为“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上述变更管理方式暗合了这样的思想。但在实际使用该方式时,需要注意到它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具体场景具体案例中,能够对变更间的相关性及相应风险做出评估,并了解不同选择对效率的影响,最终综合做出特定场景特定案例中的决策。具体来说:
-
变更对应的代码改动越少,中途撤下变更带来的风险越小。
-
中途修改完善变更所对应的代码改动越少,带来的风险越小。
-
软件架构越好,变更中途撤下或修改完善带来的风险越小。
-
本次变更与其他变更的相关性越小,中途撤下或修改完善带来的风险越小。
-
越紧急,越考虑灵活处理。
-
业务角度,对软件质量的要求越高,就越不要考虑灵活处理。
延伸一下,事实上,在微服务甚至函数服务时代,即便不使用上述变更管理方式,也有类似上文的风险,也相应需要团队成员具备类似上文的自主判断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p>
之所以把单体应用拆分为微服务甚至函数服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每个服务能单独测试和发布上线。
然而,在使用微服务甚至函数服务方式时,被测对象严格地讲并不是一个服务,而是该服务以及测试环境中与其直接或间接打交道的所有其他服务。而当把每个服务单独测试和发布时,就经常会导致本阶段测试时某个其他服务的版本,与下个阶段测试时的版本不同,或者与将来正式发布运行时的版本不同。于是就意味着类似上述变更管理方式中的风险。
相应的,这里面就需要人来判断(当然可以有智能算法的辅助),本次哪些服务上的改动务必要一起测试和上线,而另外几个服务上的改动可以单独运作。而下次可能又是不同情况,要根据下次的具体情况判断。
由此看来,“总是由一个集成版本,去顺序经历集成-发布的各个阶段”这个基本模式,其实已经被悄然突破了。上述变更管理方式,只是使这个突破更加明显了而已。
落地及工具支持
以上是介绍了一种独特的变更管理方式,介绍了优点,也介绍了相应的风险。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在阿里是如何落地的。
首先需要一套分支方案来支持它。大体上是这样:
-
master分支总是代表最新已发布版本。
-
代码改动总是在特性分支上完成。特性分支总是从master分支上拉出的,并在必要时从master再次同步。
-
没有一条长期存在的集成发布用的分支。而是集成发布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对应一条短期的,被自动管理的集成发布分支。从master分支自动拉出该分支,再把各特性分支自动合并到该分支(出现冲突时人工介入),于是它上面就有了用户想要的各特性。
-
如果发现某个特性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在特性分支上完成,并再次合并到相应的集成发布分支。
在阿里,我们如何管理代码分支篇文章对上述分支方案有更多介绍。
可以看出,这套方案,对工具平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界面角度,用户只需要管理各个集成发布阶段分别要有哪些变更。而工具平台要将它映射为对集成发布分支的管理,包括创建新分支或复用已有分支、从各特性分支到集成发布分支的合并等等。这里面也包括了不少算法,以尽可能减少相同的合并冲突重复出现。
对工具平台的高要求,或许是这套方法多年来一直只是在阿里巴巴内部被广为使用的原因,但是现在阿里巴巴也基于内部研发协同工具平台Aone对外提供了云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