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 1、什么是软件工程
-
- 1.1、定义
- 1.2、演化史
- 1.3、软件工程的核心
- 2、Everything is a project
-
- 2.1、什么是工程方法
- 2.2、使用工程方法的好处
- 3、软件工程中的过程模型
-
- 3.1 瀑布模型
-
- 3.1.1、定义
- 3.1.2、优缺点
- 3.1.3、 衍生模型
-
- 1、快速原型模型
- 2、增量模型
- 3、迭代模型
- 3.1.4 如何选择过程模型
- 3.2 敏捷开发
-
- 3.2.1、一切工作任务围绕Ticket开展
- 3.2.2、基于Git和CI的开发流程
- 3.2.3、部署上线流程
- 3.2.4、每日站立会议
- 3.2.5、实践示例
- 4、软件项目管理金三角
-
1、什么是软件工程
1.1、定义
想起来在读李智慧老师的《从0开始学大数据》专栏的时候,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不管是学习某门技术,还是讨论某个事情,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一头扎到具体的细节里,而是应该从时空的角度先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什么会演进成为现在的状态。当你深刻理解了这些前因后果之后,再去看现状,就会明朗很多,也能更直接地看到现状背后的本质。
我也超喜欢李智慧老师!!!
经典教材里给的图,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很经典的啦~软件工程是应对软件危机诞生的学科,目标就是为了要聚焦于治疗,构建和维护高质量的软件。软件工程的核心就是,围绕软件开发过程,产生的方法学和工具。方法学包含两个部分:过程和方法。
- 过程:在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要遵循的步骤。
- 方法: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要如何进行。
2、Everything is a project
专栏刚出的时候给朋友、同事、领导安利过,也曾在闲暇的时候,在公司内 上搭建了禅道、confluence这些来“方便”大家高效协作。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的,更多的时候收获鄙疑(可能不是很合适的词,但是感受是这样的啦~)。回复都是感觉这是”假把式“:
…哇,很棒啊,但是这是领导该做的事情啦…
…项目紧急的时候为啥要花时间在这个上面…
…excel就很好丫…
…学习成本太高…
…领导能力不行…(话题马上就会偏,捂脸)
嗯,我从没质疑过,刚工作的时候被不知所云随便去 上抄一下的概要设计文档折磨的时候,领导就拍肩说:文档的目的是让你把重点说清楚。人生的一道闪光啊!所以工作中更多是感受到工程化方法带来的好处(感谢DZQ)。宝玉老师在这里说到的“掌握工程思维,把每一件事都当作一个工程项目来推进。”给了我更多的向别人安利好用的工具,好的工程方法的理由。
2.1、什么是工程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工程方法。
3.1 瀑布模型
边改边写(Code And Fix)模型无法满足复杂软件项目的原因:
- 整个开发过程不可控,基于这种开发模式做计划太难
- 项目人数上升后难以有效分工协作
- 缺少对需求的有效分析,容易导致后期返工
- 没有有效测试,难以保证程序质量
基于此,借鉴建筑工程提出了瀑布开发模型。
3.1.1、定义
瀑布模型将项目划分成六个主要阶段:
- 问题定义及规划:需求方和开发方共同制定开发目标,可行性研究。输出【需求文档】和【可行性研究 告】。
- 需求分析:对需求方提出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输出【需求分析文档】。
- 软件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抽象和设计,包含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输出【框架设计文档】。
- 程序编码:将架构设计和界面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能运行的程序代码。输出【可运行程序】
- 软件测试:对可运行的结果对照需求分析文档进行测试。输出【测试 告】
- 运行维护:正式投入使用后,需要继续维护,修复错误,增加功能。输出【使用说明文档】
3、迭代模型
场景:按照时间来拆分项目,看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能。
定义:每一个迭代结束时,要完成一个可以运行交付的版本。
敏捷开打不是具体方法、框架或过程,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
想解决的问题:用一种轻量的、敏捷的方法来改善瀑布模型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四个阶段,敏捷开发的做法:
- 需求分析:建立一个个用户故事
- 架构设计:每个迭代中只做一部分需求,渐进式架构设计。
- 质量保证:自动化测试,开发的同时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代码。
- 发布部署:持续集成。
敏捷开发和迭代模型的区别:
- 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
- 节奏恒定,产品相对稳定,需求未完成不影响发布
敏捷开发适用条件:
- 团队要小,超过规模要进行分拆
- 团队成员之间要紧密协作,客户也要自始至终深度配合
-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少的控制。
- 有一定比例的自动化测试代码,有好的源码管理和持续集成环境。
介绍一些大厂在用的敏捷方法。
3.2.1、一切工作任务围绕Ticket开展
适用看板来跟踪任务状态。
阮一峰老师的两篇文章写的超级好:
Git工作流程
持续集成是什么
3.2.3、部署上线流程
在流程上对上线部署进行控制:
- 不再部署程序代码,而是Dockers的Image,每次代码合并后CI自动生成新的Image,测试也是基于Image测试
- 部署生产环境前,现在内部的测试环境充分测试
- 部署生产环境前,需要审批确认,有Ticket跟踪。
- 部署时,先部署一部分,监测正常后再全量部署。
- 整个过程都有监控 警,出现问题及时回滚。
3.2.4、每日站立会议
站立会议主要是为了高效沟通反馈,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内。站立会议的一般流程:
- 成员轮流发言:介绍昨天任务内容,今天计划内容,工作障碍。会议主持者要及时打断偏离主题的问题,建立问题停车场。
- 检查最新的Ticket:检查新增的Ticket,甄别优先级。
- 停车场问题:针对之前来不及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能在会议时间解决的立马解决,不能解决的另外组织会议或私下讨论。
3.2.5、实践示例
人员:4个程序员(至少一个资深,有架构能力),1个产品经理,1个测试,1个项目经理。
分工:
- 产品经理:写需求设计文档,将需求整理成Ticket,随时和成员沟通确认需求。
- 开发人员:每天从看板上按优先级从高到低领取Ticket,完成日常开发任务。
- 测试人员:测试已经部署到测试环境的程序,发现bug,提交Ticket。
- 项目经理:保障日常工作流程正常执行,让团队成员可以专注工作,提供必要帮助,解决问题。
每周一个sprint:
- 周一:部署生产环境
- 周二:迭代回顾会议,总结上个sprint
- 周四:迭代规划会议,计划下个sprint工作
- 周五:分支切割
- 每周轮值:鼓励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
其中迭代规划会议中,需要对大家一起评估Ticket,可参考的流程如下:
- 会议组织者阅读Tikcet,同时询问大家对内容是否存在疑问。
- 大家一起讨论Ticket,确保充分理解Ticket
- 每个成员在心中对Ticket进行工作量估算,评分。
- 会议组织者确保同时确认估算结果。
- 如果估算存在分析,最高分和最低分各自说明理由,讨论达成一致。
4、软件项目管理金三角
了解了软件工程的核心,掌握了工程思维,实践中对软件项目的管理需要建立理性的认知,必要时进行合理取舍。
软件项目中有一个平衡关系:
- 软件质量:产品的质量,客户满意度
- 范围:需要实现多少功能
- 实践:多久可以完成
- 成本:花多少钱
瀑布模型的范围是固定的,时间和成本是变量。出现不能如期完成进度时,通常选择加人或加班。
敏捷开发中,时间和成本两条边时固定的,范围是变量。所以在每个sprint开始之前的迭代规划会议十分重要。
但看理论的部分其实感觉会很枯燥,但是通过实例的分析,发现掌握了矛盾的本质,就理解了现象的因。
男票说看完时间、成本和范围的这部分后,直到怎么扯皮哈哈哈,超可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