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1月11日双十一上午,苹果发布了M1芯片的新款Mac,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处理器从Intel换成了苹果自研的ARM芯片M1。
上一次苹果更换Mac芯片要追溯到2006年,14年前,苹果选择从PowerPc转向Intel,事实证明当时的换代给Mac带来了性能的大幅提升,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时隔14年,苹果再一次选择了更换芯片,摆脱了如日中天的x86架构Intel芯片,拥抱移动时代崛起的ARM架构。毕竟,苹果在手机和平板的A系列芯片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和心血。
本篇文章是我个人购买的MacBook Pro M1 16G+512G版本使用体验和总结,在拿到电脑的一周里,我尽量把这台笔记本作为我的主力开发机,尝试了许多软件,当然也包括后端开发常用的工具,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新芯片MacBook的使用感受和理解,最后我也会和大家聊聊我的想法以及这代Mac的购买建议。
-
M1芯片给Mac带来了什么
-
-
插电源存在!
-
风扇是什么需要!
-
IOS应用,大杀器!
-
其他特点
-
-
M1芯片软件兼容性测试
-
-
编码相关软件
-
日常使用软件
-
-
一些吐槽与不满
-
我的想法和购买建议
让我们开始…
在购买新笔记前,我一直是一位Windows用户,办公时也用着Windows笔记本外接24寸Dell显示器使用。
Win10的强大软件兼容性和丰富的游戏生态让我对苹果的Mac系列一直不感兴趣。(主要是价格太贵,果断不感冒了)
不过最近几个月,我也开始使用公司的MacBook Pro,原因很简短,我需要一台可以随时背回家,拿上床使(jia)用(ban)的笔记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满足两个要求:
-
第一,续航要长:带回家的笔记本,最好是能塞进包里就走,不要背电源线回家。
-
第二,触摸板要好用:在床上没法很好的用鼠标,所以所有的操作都要在触摸板上完成。
也许有不少的Windows笔记本可以满足第一点要求,但是满足第二点要求的WinWindows笔记本却很少,Mac的触摸板让我感觉到能用,并且舒适,这是别家笔记本目前很难做到的。
购买这台Mac前,我也去华为、小米和联想的店里摸了摸几款他们各自的旗舰超薄本,不得不说他们的触摸板还是和Mac有很大差距,要么非常小,要么不流畅。当然,也和MacOs对于触摸板的优化有关。
好了,说了上面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我一直以来是一个Windows的忠实用户。但是Win的笔记本真的不尽如人意,尽管这几年有英特尔认证的超薄本和微软自家做的Surface,但是那些能让我感到满意的Windows笔记本甚至都比MacBook贵了,没错,说的就是你,Microsoft。
MacBook满足了我在某些场景下的需求(大多数是工作场景),所以就会考虑忍痛入手一台。
惊艳之处
如果你问我,使用了M1芯片的MacBook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strong>
我的回答是,对于我来说,官方强调的性能提升x倍,在平时的开发编码工作中,感受的并不多。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更多是将笔记本作为一个终端来使用,连接各种服务器,调试代码,并不会频繁的在本地打包编译很大的工程代码。
那么,M1抛开软件兼容性问题,用起来是不是和上一代Mac一样/strong>
想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分开来细说。
笔记本进入Soc时代
以前的大多数笔记本,都是以CPU+内存+显卡+硬盘等形式来支撑你的软件系统,但是M1的到来,将SoC(System on Chip)带入了笔记本。(当然,苹果并不是第一个)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前你的电脑,打开运行一个软件,需要从硬盘–>主板传输–>内存–>主板传输–>CPU/显卡(算力硬件),而现在,由于所有的数据和算力都整合在了一个Soc里,你的软件从硬盘读取到内存后,直接就在Soc里面实现了数据共享,包括CPU和GPU都可以直接读取到数据,也就是下图所说的的统一内存架构:
M1加持下的MacBook Pro官方宣称是历代最强续航。
我自己这几天使用下来,图中的这句宣传语是完全可以相信的,甚至标称的20小时,你都完全可以相信。
我没时间做标准的续航测试,这里提供一组数据吧。
我在一个偏重度场景下不插电源使用Mac(IDEA + Chrome + 后台 易云 + 笔记软件 +微信 来回切换),掉电量如下:
上午10.25 86% —> 上午11.25 71% 一小时 消耗电量15%
粗略换算下来:偏重度场景下可以使用6.6小时
再模拟一个轻度场景,后台挂微信,前台Chrome外放B站视频
上午10.22 57% —> 上午11.12 50% 50分钟 消耗电量7%
粗略换算下来:轻度场景下可以使用12小时
如果大家上班只是做做表格写写文字,那么你的电源都不用常年留在办公室,直接留在家里得了,上班不充电,任性!
风扇是什么需要!
这一代的芯片散热之强,在我看来是降维打击,目前同样性能的笔记本应该没有对手。
快速唤醒,比快还要快!
之前Mac的休眠唤醒就已经非常快了,但是在M1的加持下,你可以理解为手机的点亮屏幕那么快,真的。
我做了个小视频,大家感受下。
IOS应用,大杀器!
本来想在后面的兼容性一章里,介绍M1芯片是如何完美的运行IOS应用的,但是IOS应用在Mac上运行的表现实在是惊艳,又有趣,忍不住放到前面先说。
这一代由于是ARM架构的芯片,所以支持直接运行IOS应用,只要开发者把自己的应用,允许在Mac上下载的开关打开,用户就可以在Mac的AppStore直接搜索IOS应用,如下图:
这感觉,就蛮神奇的!
在笔记本上用高德导航可能比较不实用,那么我们换个实用的,剪映,抖音旗下的剪辑软件,我在手机上经常用,居然也开放了Mac下载。
打开后,可以流畅使用,并且支持触摸板的滑动手势。这个对于想要在电脑上做小视频剪辑的朋友来说,绝对是福音。
当Mac支持了IOS应用后,极大的丰富了软件生态,开发者做多端适配也会变得更加方便了。
这个天下大一统的未来,前途无量。
最新消息:win10据说之后的版本要支持运行原生安卓应用了,看来微软和谷歌切实感受到了危机。
软件兼容性
苹果这次更换了ARM芯片,带来了Intel老软件的兼容问题,因为Intel是复杂指令集,而ARM是精简指令集,本身软件是不能直接支持运行的。
苹果目前给出的软件运行方案是:
-
原生支持ARM的软件:在M1上可以直接运行
-
原生不支持ARM的软件:通过苹果官 给的Rosetta2可以把x86应用转译为支持ARM运行的程序
-
Universal软件:软件在开发时就同时支持运行在x86和ARM
为什么叫Rosetta2/strong>
因为Rosetta是当年苹果Mac从PowerPc转为Intel芯片时用来转译的软件,传承啊。
先贴一张我自己的截图,给大家看下目前大部分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还是转译运行的,Steam游戏是个例外:
IDEA/PhpStorm
作为后端开发,JetBrains全家桶至关重要,好在没有问题,成功运行。并且在本地跑了个Java单元测试。
Postman
官 下载,直接安装使用,没有任何问题。
常用软件
WPS
目前WPS已经可用,并且比较流畅。我不做大型的PPT和WORD,所以重型任务下的表现不得而知。目前仍然是转译的Intel版本。
HomeBrew
非常遗憾,HomeBrew目前不支持ARM芯片,不过是not yet,所以大家期待一下吧。
微信
正常运行,比较流畅。
流畅运行
威联通NAS相关软件
QFinder:可以使用,但是有些操作卡顿明显,不知道湾湾的软件是不是代码写的比较拉胯,还是因为该软件和系统交互比较多所以很卡。
游戏
游戏并不是Mac的主力使用场景,笔记本尤其是轻薄本的发热和降频也会让游戏掉帧严重。
然而,然而,这是一台M1芯片的笔记本,他的功耗控制的实在是太棒了,所以我们不务正业一下,来玩一玩Steam游戏。
Mac依然值得吐槽
好了,上面说了这么多有点,我自己读起来我都快变成一个果粉了。接下来就谈谈我对Mac不满意的地方。
MacOS外接显示器字体模糊
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一台不是高分辨率的屏幕上,比如1080P屏幕,如果用Mac外接显示,会出现字体模糊的情况。而Windows笔记本外接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因为我看Windows的看习惯了,外接MacBook后,感觉屏幕变糊了。
下图是Windows外接1080P显示器的效果:
不是我手机没对上焦,是确实这么模糊,发虚。
其实原因是苹果在低分屏上并不会开启他自己的HiDPI显示,字体渲染的时候就会发虚。苹果只对自家的显示器以及其它一些2K 4K显示器上面,支持开启HiDPI。
我不清楚苹果是无法在1080P等低分辨率的屏幕上无法正常渲染清晰,还是苹果故意不在低分屏让大家开启HiDPI。
但是,事情总有解决办法,GitHub等地方就有将普通1080P显示器模拟成高分辨率显示器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强制开启HiDPI,渲染出来的1080P HiDPI终于才和Windows一样的清晰。。
比如这位大牛的教程:
https://wacky.one/blog/macos-hi-dpi/
我照做之后,成功让我的1080P显示器清晰了。
HiDPI关闭: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实我是那之前的Intel完成的破解,M1芯片的笔记本,由于显示器描述文件的变更,还不支持破解!
新款Air和Pro的区别
这也是我要吐槽的地方,这次新款的Air和Pro都是用了M1芯片,Pro相比Air只是多了一个显示核心,一个8颗,一个7颗,且不说性能差距有多大。这种区别显然让Pro不再那么Pro了。
多花了两千块,可能真的是买了个平时不会转的风扇,哈哈哈。
这一代的Air深空灰,和Pro几乎一样的外观和手感,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可能更推荐大家买Air,尤其是轻度办公用户。
总结
总体来说,MacBook M1的体验非常好,良好的兼容性以及各大公司对于自家软件未来会适配ARM的承诺,让我倍感期待。我也从一个Window玩家向Mac玩家跨越了一大步。
MacBook通过M1芯片,带来的长续航,低功耗,配合Mac原本优秀的屏幕素质,麦克风/喇叭素质,以及MacOS系统足够优秀的体验,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掏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