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参加“第一届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有感

       2012年12月8日-9日,第一届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Sunny有幸受到主办方(“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的邀请,作了一个题为工程型软件人才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设计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 告。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和清华大学出版 承办。

      刘强教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卢苇教授(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国家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张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王树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培养智能、安全、创意的软件创新人才

      蒋建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左保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

 

         一天半的论坛一共安排了十余场讲座,收获颇丰。下面我简单谈谈本次会议的几点感想:

 

 

        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个构思: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在大一和大二学完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Java/C#>、Web前端技术、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等)之后,花一年的时间(大三)来学习软件工程专业课,从软件需求工程开始,陆续讲授软件建模技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IT项目管理(包括立项、结项、成本估算、进度管理、配置管理等)等课程,而且所有的课程都基于一个大小适中的项目,当这些课程全部上完,也将同时需要把项目做完。我相信这种做法会比一门门课程孤立地来学习收获会更大,当然,这对于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软件工程是一个重实践的专业,必须要多实践,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在压缩教学课时,大量增加实践课时。但是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不可能所有的课都在机房上。很多嘉宾在 告中都提到“做中学”的问题,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确实需要增加实践课时,我个人觉得如果 速足够快并提供合适的在线项目开发和管理平台,有些练习和项目完全可以在宿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必要开设那么那么多,我始终还是坚信那句话:大学教育更多是培养大家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 

 

 

 

         此外,本次论坛还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问题、测试专业开设和人才培养问题、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等问题,百度质量部技术委员会主席陈伟先生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助理张煜先生也给参会者做了精彩的主题 告,介绍了百度产品的测评流程、规范和人才培养以及微软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等问题。

         又想起我的微博简介:软件兴邦,教育利民!致力于中国软件教育!

 

          照片一:Sunny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刘强老师的合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3年4月18日
下一篇 2013年4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