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几天,小枣君和大家聊了一下“算力”(链接)。今天,我们再接再励,聊聊“算力 络”。
█ 什么是“算力 络”
直奔主题,到底什么是算力 络/p>
算力 络不是一项具体的技术,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设备。从宏观来看,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从微观来看,它仍然是一种 络,一种架构与性质完全不同的 络。
算力 络的核心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算力资源服务。但是它的实现方式,不同于“云计算+通信 络”的传统方式,而是将算力资源彻底“融入”通信 络,以一个更整体的形式,提供最符合用户需求的算力资源服务。
连接了美国中西部4所高校的阿帕 (1969年)
70年代,同样是为了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间通信,才有了早期的局域 技术(以太 、TCP/IP协议)。
络的出现,除了让点对点(用户对用户)能够进行信息交换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一些复杂的、高端的计算能力,能够被普通用户所触达。
在那个时代里,用户PC的计算能力是很弱的,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内容资源也很少(硬盘存储容量很小)。
有了 络后,用户可以与机房(数据中心)建立连接,可以访问机房里的服务器,共享服务器的CPU和存储。
小 变大 ,就是互联
有了全球互联 ,承载算力资源的机房,就可以变得更大、更强,为更多用户提供算力服务。这个机房,也就变成了互联 数据中心(IDC)。
进入21世纪后,基于互联 数据中心,为了更好地管理海量的服务器(也是为了用廉价服务器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计算任务),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就牵头搞出了云计算。
云计算的核心是虚拟化技术。说白了,就是所有的CPU、内存、硬盘、显卡等计算资源变成“资源池”,灵活进行分配,分配给用户使用。
这时,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成熟,通信技术的核心任务开始发生变化——通信的连接对象开始从人拓展到物,互联 开始从消费领域扩展到行业领域(工业制造、交通物流、银行金融、教育医疗等)。
行业互联 开始崛起,物联 也开始崛起,于是,打开了整个人类 会数字化转型的大门。
█ 第一阶段:云 协同
在数字化时代,一切都是围绕数据工作。
专家们大笔一挥,把所有的信息化、数字化、 络化,都定性为:“挖掘数据价值”、“创造数字财富”、“发展数字经济”。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T技术,改名叫算力。以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改名叫联接力。它们变成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工具。(存储资源也被称为“存力”,不过一般归于算力范畴。)
例如,我玩吃鸡游戏,需要的是游戏算法,图形渲染。结果,你提供的是智能算力,合适吗/p>
再例如,我搞路灯物联 ,控制路灯的开和关,非常简单的操作,结果,你提供的是昂贵的超算算力,给我安排的是天河一 ,这合适吗/p>
再再例如,我挖矿搞比特币,你给我提供x86 CPU通用算力,挖矿效率极低,这合适吗br>
显然都不合适。
有人想要性能强劲的算力,有人想要响应速度快(时延低)的算力,有人想要价格便宜的算力……仅靠云计算,根本无法灵活满足用户的差异性需求。
于是,算力这边,想到了 络的配合。
反观 络(通信运营商)这边,也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原因如下:
1、传统 络过于封闭,设备商控制技术,一旦选型,就难以替换。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IT技术,强调的是开源、池化、软件化,软件和硬件解耦。运营商作为甲方,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传统 络虽然是通信范畴,但也使用了算力。在路由和交换领域,在核心 领域,其实都是以算力为主,设备本身就是一台“类x86服务器”。想要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就需要把通信 络给IT化、软件化,可以简化 络的运维,实现容量的弹性伸缩。
3、运营商是 络运营的主体,但是铺设了 络,却只能当个“管道”,碰不到用户的数据,也碰不到用户的业务。业务比流量包更赚钱,运营商不希望自己被边缘化,所以,希望以 作为自己的资本,参与云市场的竞争,分享蛋糕。
4、国内运营商左手有 ,右手有云。但是,运营商的云,对设备商比较依赖。搞云和 的合作,可以借云卖 ,借 卖云,还可以边卖边学,增加对云的掌控力,里外不吃亏。
于是,2010年左右,云和 开始打破隔阂,进行第一阶段的合作。这时,云和 属于“初恋”,双方还是强调各自的主体身份、合作关系,所以,叫做“云 协同”阶段。
SDN, 络被拆解了
NFV呢,主要针对核心 。它将云的技术引入 络,把通信 络单元从专业设备变成通用x86设备, 络功能由虚拟机实现,从而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
边缘计算=算力下沉
边缘计算,彻底颠覆了非端即云的传统算力架构,使得算力资源变成了“云、边、端”三级模型,它们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算力服务。
“泛在算力”的说法,也因此开始出现。
云 协同时代,云可以调动 络(“云调 ”), 络也可以配合云。如前面SDN所说, 被软件定义, 的功能成为了平台上的选项,在操作云的时候,点点按钮,就可以调用 的功能,对 进行配置。
█ 第二阶段:云 融合
云 协同的出现,揭示了整个ICT行业的变革方向。它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也鼓励了运营商、设备商以及云计算服务商。
若干年后,大家一致认为,云和 仅仅协同是不够的,应该全面走向融合。就这样,“云 融合”闪亮登场了。
这次变化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数字化不断深入,数据变得越来越庞大。尤其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业务,广泛落地,加剧了全 会对算力的需求。
为了满足紧迫的算力需求,云和 的融合必须提速。
在这一阶段,因为边缘计算的出现,云计算已经不能单独代表算力了,所以,和“云”有关的词,逐渐变成了“算”。(智算和超算的强势崛起,也使“算”这个字眼更有力量,更有逼格,更具代表性。)
而 络这边,彻底失去了和算力平起平坐的资格,开始加速与算力的“融合”。其实,坦率地说,是被算力“融合”。
融合是现阶段的动作,融合的最终目的,当然是算和 完全合为一体。也就是,将来,要实现“算 一体”。
一体后的“算 ”,也就是——“算力 络”。
整个过程,大家有没有搞明白所以 上的概念特别杂,其实主要是因为三大运营商加上华为等设备商,特别喜欢取名字,炒概念,而且互相还不肯承认、不肯统一。所以,媒体上的叫法有很多种。事实上,很多名词,都是同一个意思。
算力已经赶不上数据的增长(图片来自驭数科技)
换句话说,让算力流动起来,精准服务用户,提升算力的利用率,比单纯堆砌算力、死磕芯片制程更有价值。
今年很火的“东数西算”,就是算力 络理念的一次落地实践。
东部地区对算力的需求高,西部地区的算力成本低(气温低,制冷成本低,且能源便宜)。所以,借助强大的通信 络基础设施,将时延要求低的算力,迁移到西部地区,就可以实现更完美的算力性价比。
那么,算力 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架构基于了哪些底层技术的三大特性——算力路由、算力调度、算力交易,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前,算力 络的标准进展如何/p>
且看下集:算力 络的深度技术分析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信通院;
2、《算力 络技术白皮书》,中国移动;
3、《算力 络(CAN、CFN、CPN)、东数西算是怎么回事》,QianLing,知乎;
4、《中国联通算力 络白皮书》,中国联通;
5、《算力 络发展介绍与展望》,曹畅;
6、《什么是算力 络》,吴卓然;
7、《关于“算力 络”底层技术的思考》,鄢贵海;
8、《AI算力需求快增长,平台化基础设施成焦点》,广发证券,刘雪峰、李傲远、吴祖鹏。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Java技能树 络编程 络编程基础92550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