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我用Mac的这一年

前言

距离去年4月份正式开始使用Mac,到现在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从小白的角度确实对电脑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遂打算写一篇总结,只是谈谈个人的感受。当然,使用是建立在良好的软件体验基础上,所以肯定会涉及到一些软件的介绍,关于这一点,不得不再提的是,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不会对软件加以「必备」、「神器」等这类有混淆意味的词,体验只是相对于个人的,需求上每个人也不可能是完全吻合的。

  • 值旧笔记本退休之际
  • 听了好几期关于Mac的播客
  • 为凑齐Apple三件套
  • 对OS X充满好奇
  • Retina屏幕

于是,厚起脸皮让爹娘给买了一台15寸标配的rMBP,定制内存到16G。

用了OS X之后

  • 失去了QQ等级从小学直到大学的好友不败地位
  • 选择杀毒软件上连360安全卫士都不带杀毒功能,索性裸奔
  • 电脑右下角再也没弹出我爱看的腾讯热点新闻了
  • 小时候爱玩的 络游戏冒险岛梦幻西游之类的统统不支持
  • 找遍了都没有兼容好的IE内核浏览器
  • ……

失去的都是Windows上独有的,笑着从眼角滑下一行泪。

OS X有什么

  • 精良的系统界面
  • 与硬件的极佳兼容,如触控板
  • 实用的自带应用,如Spotlight、词典、预览、Automator等
  • 非常容易上手的操作
  • 与iOS的高度协调性
  • 优秀应用独有的电脑平台支持(比如Omni旗下的应用)
  • ……

我眼中的干货应用

软件上不做推荐,只介绍我经常在用的应用来作参考,故打算大致一笔带过,但虽然一再强调先考虑是否有需求再购买的问题,可一些效率类的应用确实是能简化掉整套动作流程的,也许并非不是不存在需求,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来用,所以效率类的我尽可能详细地说明用法,在介绍中,引入个人使用过程中最简单的场景,还是那句仅供参考,毕竟从经验上,我充其量也就只是个OS X刚入门者而已。(另外,很多软件之间,功能上是冲突的,也就是一种功能,能被两者或三者或更多软件同时实现,但我只选择了那个自认为用起来最舒服的软件来实现该功能,所以下面的类似问题就不再赘述。)

(一)效率类:

1、 Alfred

如果说什么工具我在Mac上使用的频次最多的话,应该是非“黑帽子”莫属了吧。免费的版本支持快速启动应用、充当浏览器地址栏与搜索框、自定义搜索规则等。

场景应用

我想去淘宝充20块话费。

传统的流程:打开 页浏览器->输入淘宝 址->在淘宝的搜索框输:浙江联通20->回车

借助Alfred简化后:快捷键呼出Alfred->输入“tao 浙江联通20”->回车

附上淘宝的自定义搜索规则:

类似的可以自建常用的搜索站点,只需要找到那个站点的关键字在 址所包含的位置,用{query}代替即可。

以上介绍了Alfred免费版的一种用法,但这黑帽子能实现的功能其实远不止如此。

购买PowerPack后

除了解锁Alfred自带的应用在系统上的功能外,还能借助Workflow的扩展,直接在Alfred返回所调用的信息。

返回信息后,回车自动打开MAS,并直达该应用页面。

此外其他的Workflows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通过谷歌搜索、Alfredworkflow、官方论坛下载安装,如若有一定的语言能力的也可创建自己的Workflow。

2、LaunchBar

LaunchBar与Alfred同属于App Launcher,功能上有很多的重复,如若已购买了Alfred的Powerpack,就不建议再购买此应用,从个人的感觉看,它的上手难度比Alfred要高不少,另外很遗憾的是它目前不支持中文应用的快速启用。但UI设计上,确实很原生,它自带的功能比Alfred要强大,与OS X的系统集成也非常出色。因为我更多的是拿它来快速打开Finder的某一文件夹下的某一文件,以及用它快速调用系统的动作,比如发微博等,所以用得不多,自然也没法说太多。

如果已经购买了该应用的,可以好好研究下官方的帮助文档。

3、PopClip

场景应用

  1. 浏览 页看到说PopClip很好用,用鼠标或触控板选中“PopClip”字样,自动弹出选项条,就能快速调用微博、推特、谷歌、百度等搜索来看 交圈的个人使用感受,搜索引擎的评测博文等。
  2. 在电脑浏览文字时,看到某段文字很有效,想把它存到备忘录或者Evernote里,只需要选中这段文字,在弹出的选项条中选择相应要储存的笔记应用即可快速实现信息的存储。
  3. 同一 址的多浏览器切换。

总之,这应用无需了解AppleScript或者Automator,就能实现大部分的自动化流程,大大缩短重复工作的时间。但大部分动作都得通过快捷键触发,自己创建的动作一多,想记住全部的快捷键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快捷键太多会造成其他应用间的冲突,这里个人的解决方式有两个。

  • 动作储存在一个文件夹,调用的快捷键作用在整个文件夹上,可以参照上面提到的Apple ID切换的博文里的操作。实现后的就是这样:

场景应用

  1. 用触控板双指浏览 页时,想关闭该标签页或者切换到其他标签页上,移动鼠标箭头关闭或者使用键盘快捷键CMD+W是都是可行的方法,但注意的是此时我的手指是放在触控板上,使用jitouch设置好动作后,就简单多了。我可以直接拉大两指的距离,在触控板上一划,快速关闭该标签页,继而继续用两指做浏览;切换标签页只需要,一根手指放在触控板上,另一根做点击动作就能可以了。(浏览 页时,我更喜欢用触控板的原因就在这里)
  2. 字母手势同样支持使用鼠标时的动作触发,这也同样提升了鼠标的使用体验,比如,按住右键划个“A”,打开AppShopper,不想看了,按住鼠标右键往下一拉关闭标签页或者先往上再往左关闭整个程序。

6、BetterTouchTool

BetterTouchTool也是手势应用,不但免费且功能上比jitouch支持的动作更多,但因为jitouch先入为主的关系,我目前只用到BetterTouchTool的窗口定位功能。

因为BetterTouchTool和jitouch的功能类似,称不上谁好谁劣,因为手势是自定义的,自己创建也得自己习惯,只有习惯后整套操作下来才会流畅,所以无需在软件选择上做犹豫,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地创建好自己的手势,继而熟练这些动作。

7、aText

应该有不少人都在用TextExpander,功能就是快速输入预先设置好的自定义片段,aText的功能与之完全类似,但它的价格只需要5刀,比TextExpander便宜了不少。

场景应用

我现在在码这篇《我用Mac的这一年》,因为用的是Markdown语法,所以想更快捷地实现诸如超链接、图片插入等操作,通过aText轻松实现。附上我的aText关于Markdown的设置下载。

(二)文字类:

1、MindNode Pro

3、Day One

没用Mac前,已经用Day One for iOS写了近乎一年的日记,但Day One不只是日记应用。Day One支持Markdown语法,优秀的文字渲染(之前用iA Writer写Markdown然后同步到iOS可以接着写,但这东西对中文的支持确实一般,Markdown转化后的富文本显示也很简陋,所以摒弃。),iOS和OS X双平台同步,最新版的Day One已经支持Publish,用它写一点东西,不用博客或是其他什么文字发布平台,直接Publish后,获取链接就可以即时分享。

5、Chocolat

我不是程序员,但捣鼓过个人博客,有时候会将博客的主题改一改,之前是用免费的Xcode修改,后来觉得这Xcode过于厚重,在一次买的礼包里正好包含了Chocolat,第一次打开使用就爱上了,友好的界面,出色的渲染,自带了很多插件,不需像Sublime Text那样扩展,支持Markdown和HTML编写时的实时预览。

(五)其他类:

1、Parallels Desktop

虚拟机,性能出色(之前一直运行它玩LOL,帧数稳定),方便好用,搭配触控板的四指切换,实现OS X和Windows的平行操作。

3、Bartender

菜单栏扩展工具,能隐藏图标、排列图标顺序、扩充一行额外的隐藏菜单栏,如果后台显示在菜单栏的应用一多,用它管理是再好不过了。

5、CleanMyMac

SSD存储容量宝贵,一些限免或冰点收的应用用它做批量卸载,以及卸载掉不需要的语言程序,节省硬盘空间,此外还支持其他项的清理。

mac 我用Mac的这一年

6、GoAgentX

方便的科学上 工具。

除了上面提到的,当然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第三方应用,比如我最近也在琢磨DEVONthink Pro的使用,但PIM管理确实不大好琢磨,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硬需求还没到吧。另外关于OS X软件的更详细介绍可以购买@ibuick的「OS X高手进阶」。

小结与购买建议

现在苹果官方在卖的笔记本,除了老款的13寸Pro外,新款Pro系列已全线进入Reina时代,MacBook Air的屏幕视 膜化只要能解决电源问题也是指日可待,视 膜在当今明显是一种趋势,以及苹果笔记本的工业,纤薄的铝合金机身确实也挺显逼格的。

可是,这些给以用户良好体验的同时,也并非是没有缺点的。

优点:

  • 屏幕:都说人的眼睛是扇窗,电脑屏幕就是窗与窗的对接。rMBP的屏幕,有着优秀的色彩还原,以及高PPI带来的惊艳,不需要太多,这就够了。
  • 机身:纤薄的整体良好地控制了重量与体积,携带方便;铝合金材质搭配优质的清洁剂更抗陈旧;巧克力键盘美观的同时,敲击起来也十分舒适。

缺点:

  • 屏幕:在这样的屏幕下用了一年,视觉上已经全然麻木,已经感觉不到当初第一眼看到它时的那种惊艳,可一旦使用其他电脑,一般都会觉得色彩泛白和颗粒感明显,这种感受真的不好受,所以体验也许是越来越好,但这种被惯坏了的感知不见得是件好事。另外是软件对Retina的支持上,如果是在用OS X,那目前大部分的主流应用都已支持,但是如果是用Windows,这种高分辨带来的体验完全是倒退的,要不就是很明显的颗粒感,或者就是界面元素过于细小化。

购买Mac的建议可参照@iKermit-伊叔叔 写的「如何选择购买第一台Mac」。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8月8日
下一篇 2015年8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