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前几天CSDN有篇讲鸿蒙OS的文章,我觉得它是最近讨论自主开发OS的文章里很中肯的一篇了(链接不给了,…..)。我曾经在2012年介绍过Android OS的情况,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作为一个技术人,我们探讨某个东西的前景的时候总该对它有一些了解。本篇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Android OS的介绍。注意,本篇涉及的很多知识严格意义上都不会太严谨,主要还是把意思传达到位就行了。
在Android刚起步的那几年(2011年前及左右),我们同时下注了Android、Intel联合几个厂商搞的Meego、还有基于Linux的嵌入式OS。那时,中移动的OMS也很火,甚至OMS搞出了一个叫播思的公司。播思里边有非常多的人才,其中很多人来自中国手机界的黄埔军校——摩托罗拉。从这个角度看,Android OS在早期也是看不准,没人觉得它一定会成。
Android最终还是成功了,我个人感觉这个不全是技术的因素,但有几个关键因素还是和技术有关:
-
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绝对是很关键的因素之一——毕竟,迎合开发者非常重要。Java终归是比C++/C要简单,容易上手。
-
另外,Android底层是Linux,这一块就把绝大部分做外设的厂商吸引过来了。它们本来就为Linux开发驱动或者相关模块,迁移到Android没太大工作量。
-
最后,还有关键的芯片厂商——高通的支持。如果当时只有Intel一家做芯片的话,Meego保不齐还能多蹦跶几年。
Android彻底占据市场之后,基于H5的OS又来了一波小高潮。2013-2014年左右有个Firefox OS,还在国外装了不少机器。FireFox OS是全兼容Android的。所谓的兼容,就是原来归属Android OS的功能都保留,然后再对H5的APP提供了一些功能扩展而已。
相比Android,给Firefox OS摇旗呐喊的人就少多了。而且还要兼容Android OS——那么,每次Android OS更新,Firefox都要去适配,更改。这工作量就非常非常大了。最后Firefox OS就歇菜了。
以上是历史情况——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没有哪个OS天生就是赢家,形势是变化的。另外,我们很多人要感谢Android,可以亲历一个OS从零到如此强大的过程,时间跨度非常短,七八年就搞起来了。
现在开始我们关于对Android OS的一些科普性介绍。
整体视频
由PPT转换而来的视频
上面视频里介绍了5个部分,分别是:
-
Android系统架构——垂直角度来看
-
Android Framework——没有层次关系
-
Android OS是微内核的OS
-
Android手机发布和更新的过程示意
每个部分都不长。大家可以先看下面的内容,等整体看完后,再来看上面的PPT视频。
Android系统架构——垂直角度来看
下图是Android OS的整体架构。99.999%搞Android的人都知道:
继续我们的讨论。
Android Framework——没有层次关系
大部人眼里,Android OS的架构都是上面那样的垂直关系——这个认识没有错,但是并不完全准确。如果我们以功能模块为单位来观察其中的Android Framework(Native Framework和Java Framework的统称)的话,你会得到大概下面这样的图:
我里简单描述下微内核和宏内核的差异(点到即止,非技术严格):
-
微内核就是内核只做一些基本的服务(比如操作CPU,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等)。然后将其它功能独立为除内核之外的多个进程。微内核最大的诟病就是其它进程和内核之间的交互属于进程间通信,开销比较大。
-
宏内核就是把上图中的所有东西都塞到内核里。这样大家都运行在一个进程里(主要是指共享同一个内存空间——内核地址空间),如此可极大减少模块间交互的开销,但问题就是一旦有一个模块出问题,整个kernel都可能挂掉。
了解微内核和宏内核的差异后,我们再来看Android。如果我们认为Android是一个OS的话(后面会讲为什么可以将Android看成是一个OS),它是微内核还是宏内核呢着看下图:
对于这个图,我并不是让大家去了解具体交互的细节。一看这个图,你就发现这玩意为Android独有。
当然,在Android中你也可以做一个不遵守这样的应用程序。比如手机中的开机动画,就是Linux应用程序——程序名叫bootanimation,它就没有什么四大组件,也不需要Manifest,纯纯得一个播放动画/图片的Linux程序。
我曾经在2010年左右实践过直接使用libskia来做UI控件相关的应用——Android中的那些控件其内部就是使用libskia为二维图形库(3维绘制则使用OpenGLES)。libskia也就是现在的Flutter底层绘制引擎。
我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对一些使用Android系统的非手机设备(用在场景比较简单的设备上,比如刷卡买个汽水之类的。那个时候,这些设备的性能都非常简陋,跑不动全套Android,必须裁剪),完全可以使用自定义的基于libskia图像库的控件来画UI。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把UI画出来就好,剩下的调用驱动就行了。什么四大组件,统统都不需要。
拜Flutter所赐,libSkia现在有一些知名度了,但它的价值依然被大部分人低估。目前我知道还没有哪本专业书籍是介绍这个的。车载系统(对时延要求很高,使用全套Android对速度影响很大,往往需要裁减)或者哪个公司想搞OS,开发一套二维绘制引擎非常关键——说白了,应用开发中很大部分比例都是UI。我记得还有好几个Linux发行版让界面看起来和Windows一样。BTW,3D绘制引擎反而不用在意,因为太难,怕各家瞎搞,所以早就有OpenGL标准…..
接着来看另外一个例子——播放视音频:
-
①谷歌首先发布版本,我们称之为AOSP原生代码。AOSP原生代码只支持极少数几款手机。
-
②然后是芯片厂商在AOSP基础上发布自己的版本。比如高通,华为,MTK。①和②的过程有重叠,主要还是为了加快发版速度。在②这个阶段,每个芯片厂商会在AOSP原生代码上叠加自己的功能,比如以前AOSP没有双卡双待功能,这些功能有一些是芯片厂商自己加的。另外,芯片厂商还要针对自己发的版本做大量稳定性测试。
-
③华米OV等终端厂商并不直接使用谷歌的原生代码,它们其实使用的是所用芯片厂商提供的Android代码。然后,设备厂商还得魔改一下,加上终端厂商自己的特性。这就是MIUI,EMUI,ColorOS等的功能。
-
④现在大部分终端厂商使用芯片厂商的Turnkey方案,主要是CPU+通讯模组,芯片+软件打包卖给终端厂商。少数公司比如魅族使用的CPU是三星,而通信模组不知道哪一家,那么魅族就需要把三星的CPU和别家的通讯模组整合到一起,难度比使用Turnkey方案得大一些。
-
⑤终端厂商集成完后,还需要考虑运营商定制的情况,然后加上对应的运营商定制功能,并做对应的测试。
了解上面的情况后,光从测试角度看,源码从谷歌发布到最终的手机上,测试的工作量都非常大——所以到终端消费者手里的速度会慢多了。厂商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新款手机上直接使用新版系统,老款手机往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发布新版升级包。
总之,在Android手机世界里,谷歌、芯片厂商、终端厂商,运营商都是生态链里的关键玩家,四者互相影响。从终端厂商角度看,我觉得芯片厂商对终端厂商的影响力更关键和致命。最简单来说,高通要是不更新更好的芯片,很多手机商的产品也就停滞不前了。
对比苹果,人家从芯片到OS都自己搞,也不太拿运营商当回事。所以苹果发版和覆盖速度都相对较快,碎片化问题绝对是比Android低好几个数量级。当然,通信芯片是苹果的大问题,所以老有人吐槽iphone的信 不好。这个问题能靠苹果自己开发通信芯片来解决吗论上可以,但是不现实,因为其中有很多专利问题不好搞。
再说下我对国产自主OS的一些看法和判断。
-
不出意外的,中长期(十几年之内,如果量子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话)看,依然会以Linux Kernel为核心(这里不考虑那些特殊场景的OS,比如工控机用的实时OS等)。只要使用Linux Kernel,绝大部分硬件厂商都能适应。否则来个新OS,硬件厂商又得开发驱动,还要做大量测试,这个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非常巨大。
-
如果这个国产自主OS兼容Android的话,说明Android那套东西大概率会保留。这是从应用角度来看的。当然,也可以魔改Anndroid Framework,把内部实现都换成自己写的。但是要做到兼容的话,就必须对应用没有影响——这就回到软件界的一句老话,如果一个东西叫起来,走起路来都像鸭子的话,那它就是鸭子。从这个角度看,自主实现只是为了搞成看起来和之前一样的话,这个意义并不重大,这种自主也很难被认可。当然,如果能提升原有系统的性能则另当别论,这属于优化和改善,和我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
所以,国产自主OS要么像Android一样搞个基于Linux的,但是套路和Android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像Meego、Tizen这样的。要么就是拓展Android OS,搞一个H5 OS或者什么之类的。
-
最后,如果抛弃Linux的话,可参考谷歌的Fuchsia了,据说那是一个微内核的新OS架构。不过,这个OS的前途并不明朗。OS从来就不是一个纯软件的事情,还涉及到海量硬件厂商。它们甚至是一个OS生死存亡的决定者。
《深入理解Android ART》宣传
加一个《深入理解Android ART》一书的宣传。这本书是目前我花费心血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本书。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记忆:
-
时间跨度长达三年,非常孤独,幸好有几位审稿专家的陪伴。
-
中间无数次想放弃。反正也没签合同,也没承诺什么,甚至也没几个人知道我在干这事。放弃就放弃了。好在坚持下来了。
-
dex2oat一章曾经写到了100多页,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因为发现如果没有搞明白编译技术的话,后面根本没法玩。所以只能暂时放下dex2oat,花了8个多月研究编译技术,写完第六章,然后才逐步完成后续章节。
下一步
神农和朋友们的杂文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