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PKPM学习笔记,或许半辈子都能用上
01裂缝与挠度
裂缝,模型里计算裂缝是按矩形截面计算弯矩,而不考虑翼缘影响,实际上翼缘影响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模型计算出的结果裂缝偏大,一般梁支座裂缝不考虑,因为本来强柱弱梁也是要出现塑性铰的,但是梁底部裂缝要考虑,而且梁尤其是KL底筋配筋结果最好比计算结构稍大,也就是弯矩调幅0.8而不是0.85保证出线塑性铰时的安全性。
再说挠度,梁的跨度大于3.6m时是要起拱的,而软件计算出的挠度值是纯挠度值,不计算起拱,一般挠度都会满足,实在跨度太大多起点拱也就可以。
02层间位移
最大位移:本层墙顶、柱顶所有节点位称的最大水平位移
最小位移:本层墙顶、柱顶所有节点位移的最小水平位移
平均位移:(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
层间位移:每个构件上下端的位移之差。
最大层间位移:所有构件层间位移的最大值
最小层间位移:所有构件层间位移的最小值
平均层间位移:(最大层间位移+最小层间位移)/2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层高
1)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调整是结构分析的重点和难点,不管是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结构。
2)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结构中,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超限并不单纯是某个节点刚度不足引起的,而是由扭转引起的,所以说不管是把弱的地方调强,还是把强的地方调弱,都是希望结构的刚度均匀。在pkpm结果显示的第一步里面,有刚心和质心的位置信息,可以参照其信息,尽可能地把刚心和质心的位置调到比较接近,以解决其扭转问题。
3)一般强况下,框架结构中,建筑方案会较合理布置柱 ,结构体系都较为均匀,位移角的问题比较突出,常用解决方法:
①与建筑专业及甲方协商,加大柱截面,或者局部加大柱截面(比如层高较大层的柱或角柱),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②如果条件不允许加大柱截面,可以尝试加大梁截面,但是此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保证体系较为均匀,第二,注意避免出现强梁弱柱。
③如果不能以增大截面的方式增加结构体系的刚度,就需要考虑以减小计算长度的方式增加刚度了,比如,一般首层层高较大,而地质和抗冻情况又决定了基础要深埋,此时可以考虑零层做厚板,在±0.000处嵌固首层柱。总之是在刚度较弱处加侧向支撑,减小计算长度。
④最后一招,仔细计算荷载,将荷载减到最小。
06梁,板,柱的钢筋放大系数
一般板上部钢筋放大系数为 1.0
一般板下部钢筋放大系数为 1.0
一般梁上部钢筋放大系数为1.0
一般梁下部钢筋放大系数为1.1
悬臂梁受力钢筋放大系数为1.2
一般柱钢筋放大系数为1.2
柱箍筋最小采用8,框梁箍筋最小8
一般不采用直径为6的箍筋
中梁刚度2,边梁刚度1.5,弯矩调幅0.85
屋面板钢筋间距小于等于150
对不合理之处往大的调,比如下部钢筋为2根22+1根20,改为3根22,方便施工。钢筋级差大于2级,调为二级以内……有些是自己习惯 ,尽量保证配筋里头的钢筋直径比较集中!以上未考虑裂缝,假如构件配筋受裂缝控制,当它的配筋比上述调整筋大时,按裂缝筋不再放大。
07局部地下室建模方法
仅有地下一层的地下室部分按实际输入(地下二层对应的地下一层此处所有墙柱梁节点均不设,其余按实际输入),在PMCAD中设置与基础相连的最大层 为结构标准层二层(也就是地下一层)。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一层地下室部分与二层地下室相交部分配筋(相对较大)均不满足要求,因此该模型整体看有点类似于悬挑结构(不考虑地基土作用,仅一层地下部分相对于二层地下室)。现准备加大该连接处梁板,按实际情况计算后出修改图。
08多塔结构
周期比计算:多塔结构不能直接按整体模型进行周期比验算,而必须单独计算各塔楼的周期比并验算。
刚度比和抗剪比:按整体模型计算大底盘多塔结构时,或上联多塔结构时,大底盘顶层与与上面一层塔楼的侧向刚度比和楼层抗剪承载力比通常会较大,对结构设计没有实际意义。但计算结果中还是会出现该结果,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09带抗震缝结构建模
带地下室的结构,上部结构设抗震缝,而地下室没设:
按多塔结果计算地下室及其顶板配筋,上部结构配筋也可以采用;按离散模型计算各塔楼的周期比、刚度比、位移和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上部结构配筋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注意风荷载这一问题会过于保守,此时可以交互修改该方向的风荷载值)。
带地下室的结构,上部结构设抗震缝,地下室也设缝:
除基础外,所有按离散模型计算,因为多塔模型中各塔楼应该是有共同的大底盘楼层。
来自中华钢结构论坛:
回答一:对于设缝结构,通常采用的计算模型有两种:其一是将各结构单元离散开,分别计算,可以称之为"离散模型",该模型除与风荷载有关的计算结果外,其他的结果都是对的,若风荷载是控制作用,而直接采用设计结果,可能过于保守,此时可以交互修改该方向的风荷载值。
缺点:不便于整个楼层绘图,只能手工拼图;其二是把各结构单元综合在一起计算,此时要把每个结构单元定义为多塔楼,程序使用多塔楼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设计计算,当然此种模型也存在风荷载偏大的问题,还有采用整体模型计算时"周期比"验算指标是不对的。
回答二:如果你的框架底部没有连通的地下室的话,建议分开计算。
1.计算各部分框架的周期、位移等指标时必须分开计算。 (同言论一)
2.计算配筋时分开和整体计算的结果都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自己好像试 过,计算结果会有一些差别,可能是计算程序的问题)。
3.如果是从上到下彻底用抗震缝分开,下部没有大底盘就不存在多塔这样的概念。(个人想法:如果基础在一起,还是应该采用多塔模型)
4.计算基础时可以整体计算,这样多柱的联合基础计算会更准确一些(值得参考)。
来自PKPM上海讲座:
多塔结构不能直接按整体模型进行周期比验算,而必须单独计算各塔楼的周期比并验算。
13SATWE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文件不能直接用于基础设计的原因
1)确定基础底面积、埋深、确定桩数及裂缝时,应该采用正常使用状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而不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该标准组合值WDCNL*.OUT没有输出。
2)计算基础变形、筏板的偏心距e值和桩筏基础的重心校核时,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此值大小在WDCNL*.OUT文件中没有输出。
3)对于抗震规范所述的有些抗震建筑的基础几桩基计算,是可以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应不考虑作用在基础上的地震组合,故应采用“恒+活”、“恒+活+风”。
首先,如果在SATWE计算选择计算地震力,在WD CNL*.OUT文件中,没有单独输出“恒+活+风”组合;其次,对于“恒+活”组合而言,在WDCNL*.OUT 也只是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1.2D+1.4L”组合。
并位输出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下的 “1.35D+0.98L” 组合。而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内力设计值应该取二者的较大值。并且在通常情况下“1.35D+0.98L”组 合起控制作用,仅当楼面活荷载比值较大,即活载与恒载比值达到大于2.8的情况下,才取“1.2D+1. 4L”组合。
4)对于柱下联合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筏基础和箱基等联合基础及整体基础而言,采用最大组合内力做基础设计,其计算结果也不合理。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经最不利组合后柱和剪力墙底部作用的M、 N、V,对于联合基础及整体基础不可能同时存在。
5)对于柱下独立基础设计时,即使是采用最大组合内力做基础设计,其计算结果也可能偏于不安全。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基规范》第5.2.1条和第5.2.2条的规定可以得出: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Fk+Gk)/A±Mk/W≤
比如说最大轴力所对应的弯矩和剪力有可能很小,由这种组合计算出 来的基础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组合计算出来的,而次大轴力所对应的弯矩和剪力有可能很大,由这种组合 计算出来的基础有可能是最不利组合计算出来的。
6)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不考虑《抗震规范》或《高规》中的增大系数和调整系数,而WDCNL*.OUT文件中输出结果是进行调整后的值。
综上所述,采用WDCNL*.OUT文件进行基础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最好采用JCCAD人机交互读取SATWE荷载进行设计,程序会自动读取各工况下的内力标准值。
然后根据《基础规范》的要求进行组合并进行相关计算。 如果不用JCCAD软件设计基础,宜采用首层内力标准值(WWNL1*.OUT)中输出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等分别下的作用力标准值,然后按规范不同的组合原则,分别乘已各自的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等进行手工组合。
15嵌固部位和地下室顶板
一个建筑地下室顶板是不是嵌固端,不在于SATWE里面的回填土约束m值为-1还是3。一个方案定下来后,嵌固端在哪里就是个常量,不是你选用哪个参数就能给你放到哪层去。
想知道地下室顶板是否嵌固,很简单,在satwe后处理时计算方法选择剪切刚度,然后看地下一层与一层侧向刚度比,满足抗规就是嵌固,不满足就不是嵌固。
《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抗震规范》6.1.14条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第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
可以看出,《抗震规范》对嵌固部位的条件更为详细,分为两部分:刚度比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1)关于刚度比
规范提供了三种楼层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分别是剪切刚度比、剪弯刚度比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确定地下室嵌固部位计算时,一般建议采用剪切刚度比或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方法。
2)关于抗震构造措施
大约有7个方面的要求,以地下室一层顶板嵌固部位为例:地下室一层的抗震等级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室一层以下楼层或地下室没有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宜小于本层层高的1/3。
边柱处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无抗震墙或约束不好时,边梁应采取增加箍筋等抗扭措施。
地下室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值得注意的是,satwe软件没有自动实现本条要求,设计人员可在施工图设计时将钢筋放大系数取为1.1,增加的纵向钢筋不应向上延伸,可锚固在地下室顶板框架梁内。
地下室顶板的框架梁应有足够的抗弯刚度,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承载力之和。本条satwe软件自动实现。
带地下室的剪力墙结构,其底部加强区的上限高度,程序自动扣除地下室的层数和高度;加强区下限高度通常从地下室一层起算,地下室一层以下可以不加强。
地下室嵌固部位的设计步骤
以无人防要求的地下室为例:
第一步:进行方案设计。将地下室欲设置为嵌固部位的楼层(通常为地下室首层),按规定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并对相关构件采取加强措施。
第二步:计算层间侧向刚度比,将上部结构与地下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嵌固部位可预定在基础地板处!
如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刚度比计算方法,应将设为“0”或将设为“0”,即在计算层间刚度比时不考虑回填土的影响。
如采用剪切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可以将以上两个参数按实际情况输入,进行第一次试算。
考察计算结果,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没有大于2倍,可增加该地下室的侧向刚度重新计算,或者将主体结构的嵌固端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
第三步:设定回填土约束刚度比,按工程实际情况设定地下室层数。
如果地下室满足嵌固条件,将设为负数m,表示地下室下部有m层无水平位移,按嵌固水平位移法进行后续计算。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一般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底板处,并根据回填土的约束情况输入1~5之间的正数,按弹簧刚度法进行后续计算。
PKPM标准层模型试算检查步骤
序
检查项目
指标要求
备注
1
板厚
检查是否正确
2
荷载
检查输入是否正确无遗
3
混凝土标
检查输入是否正确无遗漏
4
数检 告
检查有无问题
5
单位面积质量
≤14kN/m2
6
楼层侧向刚度比
Ratx,Raty1≥1
“SAT计算控制参数”中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 算法
7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Ratio_Bu≥0.8
“SAT计算控制参数”中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算法
8
周期比
Tt/T1 ≤0.85(框支结构≤0.9其它)
Tt不应为第一周期
9
地震作用最大方向角
>15°时,需附加地震作用角度
10
最大水平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
不宜大于1.2
不应大于1.5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11
超筋信息
查明原因,调改解决之
12
单工况下恒载梁弯矩图
检查是否正常
13
墙肢轴压比
≤0.6(抗震等级二级) ≤0.7(抗震等级三、四级)
14
梁配筋率
≤1.5%
15
墙配筋率
检查有无配筋较大,配筋困难者
备注:仅做标准层建模,考察上部结构方案的可行性。
1.单元间平面错位处两侧各一个开间板厚最小值为110mm。
2.建模层高:标准层2.9米。
3.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三层框支结构(B1楼):地下室~三层 C35;4、5层C30,6层及以上C25。地上二层框支结构:地下室~二层 C35;3、4层C30,5层及以上C25。落地住宅:地下室~3层 C30;4层及以上C25。纯 点:C30。纯车库:C30。
转自土木检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源:连续梁的弯矩计算软件V1.0绿色版_连续梁-其它代码类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