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区
描述
- 临界区
- 指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一段需要互斥访问的代码
- 进入区
- 检查可否进入临界区的一段代码
- 如可进入,设置相应“正在访问临界区”的标志
- 退出区
- 清除“正在访问临界区”的标志
- 剩余区
- 代码中的剩余代码
访问规则
- 空闲则入
- 没有进程在临界区时,任何进程可进入
- 忙则等待
- 如果有进程在临界区时,任何进程都不可进入临界区
- 有限等待
- 等待进入临界区的进程不能无限的被动等待
- 让权等待(可选)
- 不能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应该放弃CPU的使用
同步实现方法
1、禁用硬件中断
- 没有中断,也没有上下文的切换,没有并发执行
- 硬件将中断处理延迟到中断被启用之后
- 使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指令集提供的方法实现
缺点
- 禁用中断之后,进程无法被停止
- 可能导致饥饿
- 整个系统都会为此停下来
- 临界区可能很长
- 无法确定响应中断所需的时间
2、软件方法
共享变量
- 线程之间可以通过一些共有的变量去同步它们的行为
PS:以下为代码描述
//第一种做法
缺点
- 满足“忙则等待”,但不满足“空闲则入”
//第二种做法
缺点
- 满足“空闲则入”,不满足“忙则等待”
//第三种做法
缺点
- 满足“忙则等待”,但不满足“空闲可入”
//Peterson算法
//Dekkers算法
3、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法的分析
- 复杂
- 需要两个进程间的共享数据项
- 需要程序编写者极高的素养
- 需要忙等待
- 浪费CPU时间
更高级的抽象方法
描述
- 硬件提供了一些同步原语
- 中断禁用,原子操作指令等
- 操作系统提供了更高级的编程抽象来简化进程同步
- 例如:锁、信 量
- 用硬件原语来构建
锁(lock)
- 锁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结构
- 一个二进制变量(锁定/解锁)
- Lock::Acquire
- 锁被释放前一直等待,然后得到锁
- Lock::Release
- 释放锁,唤醒任何等待的线程
- 在进入区得到锁,在退出区释放锁
原子操作指令
- 现代CPU体系都提供一些特殊的原子操作指令,保证在原子操作时不会被中断
- 测试和置位操作TS(Test-and-Set)(三个操作为一整个不会被中断的原子操作)
- 从内存中读取值
- 测试该值是否为1
- 内存单元值设置为1
- 交换指令
- 交换内存中的两个值
使用TS指令实现自旋锁(spinlock)
- 缺点: 线程在等待的时候也会消耗CPU资源
无忙等待锁(基于上面的自旋锁的忙等待进行优化)
- 在无法进入临界区的时候,将自己的CPU使用权交出
- 优点
- 适用于单处理器或者共享主存的多处理器中任意数量的进程同步
- 简单且容易证明
- 支持多临界区
- 缺点
- 忙等待锁会占用CPU时间
- 可能导致饥饿
- 进程离开临界区的时候有多个进程等待的情况
- 可能会出现死锁
- 如下为一种情况:
- 拥有临界区的低优先级进程没有获得CPU资源(没法执行完自己的工作)
- 请求访问临界区的高优先级进程获得处理器资源并等待临界区(如果是执行忙等待)
- 导致两者都没法执行自己的任务,造成死锁
- 如下为一种情况:
同步方法总结
-
锁是一种高级的同步抽象方法
- 互斥可以使用锁来支持
- 需要硬件的支持才能使用
-
常用的三种同步实现方法
- 禁用中断(仅限于单处理器)
- 软件方法(复杂)
- 原子指令操作(单处理器、多处理器均可实现)
信 量
简介
- 信 量是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协调
- 软件同步是平等线程中的一种同步协商机制
- OS是管理者,地位高于进程
- 由操作系统来规定谁使用临界区资源
- 用信 量表示资源的数量
- 有Dijkstra在60年代提出
- 早期操作系统的主要同步机制
描述
- 信 量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类型
- 由一个整型变量(sem)和两个原子操作组成
- P(Prolaag(荷兰语:尝试减少))
- sem减一
- 如果sem
- V(Verhoog(荷兰语:增加))
- sem加一
- 如果sem
- 信 量是被保护的整型变量
- 初始化完成后,只能通过P()和V()操作修改
- 由操作系统保证,PV操作是原子操作
- P()可能被阻塞,V()不会被阻塞
- 通常假定信 量是“公平的”
- 线程不会无限期的被阻塞在P()操作
- 假定信 量等待是按照先进先出排队(自旋锁无法实现先进先出)
信 量的实现
信 量的分类
- 可分为两种信 量
- 二进制信 量:资源数量为0或1
- 资源信 量:资源可为任何非负数
- 两者等价
- 基于一个可以实现另一个
- 信 量的使用
- 互斥访问
- 临界区的互斥访问控制
- 条件同步
- 线程间的事件等待
- 互斥访问
用信 量实现临界区的互斥访问
- 必须成对使用P()和V()
- P()保证互斥访问临界资源
- V()保证在使用后释放临界资源
PV 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生产者 –> 缓冲区 –> 消费者
- 问题分析
- 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操作缓冲区(互斥访问)
- 缓存区空时,消费者必须等待生产者(条件同步)
- 缓冲区满时,生产者必须等待消费者(条件同步)
- 用信 量描述每个约束
- 二进制信 量 mutex
- 资源信 量 fullBuffers
- 资源信 量 emptyBuffers
缺点和困难
- 读写代码很难
- 程序员需要能运用信 量机制
- 容易出错
- 使用的信 量已经被另一个线程占用
- 忘记释放信 量
- 不能处理死锁问题
管程
描述
- 管程是一种用于多线程互斥访问共享资源的程序结构
-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简化了线程间的同步控制
- 任一时刻最多只有一个线程执行管程代码
- 正在管程中的线程可临时放弃管程的互斥访问,并等待时间出现时回复
- 管程的使用
- 在对象/模块中,收集相关共享数据
- 定义访问共享数据的方法
组成
- 一个锁
- 控制管程代码的互斥访问
- 0或者多个条件变量
- 管理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
条件变量
- 条件变量是管程内的等待机制
- 进入管程的线程因为资源被占用而进入等待状态
- 每个条件变量表示一种等待原因,对应一个等待队列
- wait()操作
- 将自己阻塞在等待队列中
- 唤醒一个等待着管程释放的互斥访问
- signal()操作
- 将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唤醒
- 如果等待队列为空,则等同空操作
条件变量实现
用管程解决生产者- 消费者问题
代码实现:
管程条件变量的释放处理方式
根据方式不同可分为:
- Hansen管程
- Hoare管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