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芯片里面就是你需要做进去一个行业。你做进去之后,它会不断给你迭代新的要求,会告诉你机会在哪,会有很多马太效应。
——晨晖创投联合创始人曾浩燊
黄伟:我们先开始第一个话题。我们先讨论一下,AI芯片的机会窗口还有没有2016年芯片开始受重视,芯片设计、生产、交付等周期非常长。这个问题也比较适合在座的各位,曾总说您在芯片行业做了15年,我们做芯片是2015年才做,地平线也差不多同时来做这个事情。大家觉得这个芯片技术既然这么难干,我们有幸早走了几年,这个行业里面还有没有机会窗口/p>
余凯:地平线在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在国内刚刚开始广为人知,因为我们自己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算法已经很长时间,在这个行业里面干了20多年,我们当时预判,如果搞算法本身,它的门槛跟壁垒一定会有问题。反过来的话,就是说往更底层走,它的这个壁垒更高,同时你更容易去做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东西。做算法的话,很容易做成项目,但是地平线希望能够产品取胜,而不是项目取胜,所以我们非常孤注一掷选择做人工智能芯片。那个时候我们也有过判断,做云端还是边缘端的话,因为有很强大的生态公司,一旦一个企业的产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技术实力强,而是它已经过了技术实力这样一个门槛,变成一种生态的东西,我认为会很难打破,所以我认为云端之战非常艰难,于是我们就坚定去走边缘。边缘的话,就像前面Arm中国一样,边缘一个是AIoT,另一个是车载,但车载的边缘计算又有另外一层壁垒,你要有芯片、功能安全,它比AIoT芯片的壁垒更高,地平线始终思考的一个战略逻辑就是我们要离大家远一点,不要去做大家都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尽量把战场拉到无限远,这是我们思考的逻辑。
整体来讲,我觉得芯片创业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不性感的,当时第一批投资我们的这些投资人,其实一开始肯定也没听懂我们是要做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豪华团队。懵懵懂懂的4年,走到现在,其实是很艰苦的,非常艰苦。所以说,对于新进入者,想来做芯片创业这件事情,我真的是劝大家要三思,这个待会有15年芯片经验的嘉宾可以分享一下,我认为芯片这件事情其实非常不适合创业。
黄伟:您的结论是说窗口期基本上接近关闭/p>
余凯:不能这么说,我觉得是AI芯片这件事情本身的商业逻辑。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讲,希望在差不多四年、五年,找到商业模式的切入点,七年能够爆发,这样的一个商业逻辑,这对芯片来讲其实是很难的。我觉得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你愿不愿意去干这么一个漫长的事情。
尹首一:像余总讲的一样,芯片有这么一个规律,不像互联 、消费类项目能够短时间内爆发,或者一些经验能够快速复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于AI芯片窗口期是不是还存在着讨论,应该是从2017年底、2018年初的时候就有这个探讨和认识。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过去芯片本身的架构、核心技术的研发,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所以虽然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但是这些核心技术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打磨的。余总也讲到了这个行业里面需要有很多沉淀跟积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团队上,包括商业模式跟整个市场方面积累的思考上,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跨过创业的这个门槛。
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好饭不怕晚,也没办法把话说的很绝对,说关闭了。从技术角度来看,正好是摩尔定律走向终结的前夜,要想再进一步提高我们所需的算力,或者边缘能有很好的能效,需要有新的体系架构、计算模式这些新技术。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来说,恰恰是一个很有机会的时刻,所以很难判断说它是不是真的关闭了,没准过了一两年,大家有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会让我们眼前一亮。
但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反而是配比,有没有一个对标的公司,有没有对标的产品。
——地平线创始人、CEO 余凯
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去碰别人的专业。
——云知声创始人、CEO 黄伟
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
地平线当前的状态已经非常深入我们的客户了,在汽车这样一个长周期的产业里,到今天,我们已经在全球5个国家拿到前装定点的项目。第一款搭载我们芯片的量产车预计在明年年中对外发布,搭载了车规级的边缘计算芯片。地平线已经拿到这个门票了,已经在赛场上面竞争了,基本上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全球在车载计算市场的主要玩家:地平线、英伟达、Mobileye,明年还有华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极高门槛的市场,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赛场开始比赛了。
尹首一:我觉得地平线,包括刚才天石的寒武纪和黄伟的云知声都算是跑出来了,在自己赛道上已经有一个定义很清晰的场景,加上能够验证的商业模式。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着眼点是说近几年的创业公司,从AI芯片角度来说,不可忽视的是那些老牌的芯片公司,刚才余总提到华为,还有国内很多很好的知名传统芯片公司,大家不会错过现在的趋势和赛场,大家都在投入,我觉得从我们角度来讲,怎么样能够从技术,包括产品落地上面,能够追赶上那些传统巨头的脚步,能够找到自己的新赛道,这确实是创业公司很关键的,可能是决定生死的一步。
我们今年的一个芯片在耳机等产品上面,现在已经在出货了,一些用我们芯片的耳机产品已经可以在淘宝上买到,这也是走出了一小步。我想从芯片这个行业来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有规模化的产品落地和批量的量产,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稍微松一口气。
我觉得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做成生态,但是不可能第一天就做成生态,你往往要做这个产品做得好,才有话语权定义标准,在标准下面容纳更多的公司生成生态。
曾浩燊:寒武纪跟地平线肯定有他们的优势,我是觉得一个新公司要做得成功的话,是需要在一个产品里面迭代好几代,因为我不觉得有任何一家公司说我就比你做得便宜,又比你做得快,又比你做得省电,又比你做得少,我觉得这其实真的很难。成年公司肯定是我该砍的砍了,这个是你再聪明也想不出来的,往往是客户带着你走,客户是走一步看一步,也是一代一代看清楚。往往你做到第三代芯片、第四代芯片你有感觉了,你真的知道下一代芯片我可以帮你定义了,我觉得那个时候才能算成功。中国已有的产品,已有的大的市场,包括手机、电视、电脑,很多传统玩家已经玩很多年,那个需要取代你真的需要很多时间,反而是边边角角,先起来的产品,慢慢去一代一代迭代,这个机会可能在后面会有。
杨光:我觉得我们现在谈的AI芯片是限定在创业公司的范畴里,因为大的公司肯定是能跑出来的,就像海思的芯片只要加个NPU或者加速的模块就是AI芯片了,所以大厂他们去做这个事情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但是AI芯片的创业公司怎么跑出来觉得还是要给予更多耐心。就像在这个行业里面,像今天在座的寒武纪、地平线、云知声几位,是具备这种潜力跑出来的。但是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做大的AI SoC难度是很大的,比如你的ISP、Codec这些如果跟其他的芯片公司都差不多,或者要买其他家的IP,那你就很难和那些自己own ip的竞争对手去竞争。刚才余总也提到了Mobileye,因为我们在以色列做投资,对Mobileye也很熟悉,他们刚创业的时候拿的天使投资来自于以色列的汽车进口商,这个车商把马自达从日本进口到以色列赚了不少钱,刚开始Mobileye创业的时候没有人投,就找到几个车商,说你们愿不愿意来支持Moblieye在汽车行业的创业,当时这几个天使投资人投了几百万美金,前面7年Mobileye一分钱收入都没有收,2007年天使投资人退出的时候公司估值2亿美金,觉得很幸运,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在2008年就拿到第一个整车厂的design win,之后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经过漫长时间,2017年被Intel以1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虽然我们现在有深度学习等新的AI算法可以缩短这类芯片开发的周期,但是总得来讲AI芯片特别是在汽车、数据中心等些行业落地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不管是投资人还是这个行业的客户,大家需要更多的耐心,扶持我们这些优秀的公司,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成长,能真正崛起一些公司,能替代美国、以色列这些公司。我们自己本身来讲还是有信心,相信能在中国跑出来一些行业里面非常不错的公司。
何以驱动/strong>
清微智能首席科学家尹首一
尹首一:从我们现在说的AI这个角度来讲,尤其是终端侧的AI芯片肯定是SOC的形态,今天我相信任何一家做产品的公司,不会是纯芯片公司,肯定是给用户提供一个系统级的方案,不光是芯片,也包括全套的开发工具,甚至包括给客户提供一些系统级的方案。从哪个角度做,从产品角度看肯定是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是从创始人的背景或者团队背景来看,我觉得也是这两方面怎么做都有道理。从算法角度来看,如果是算法本身就能覆盖广阔的市场场景,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从芯片角度讲,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像Nvidia做GPU,就是从过去图形处理器,现在变成一个通用处理平台,也不分哪个应用场景就是提供通用处理平台,也可以。但是核心来讲,最终还是要看到底芯片的定义,这个芯片的定义不止是硬件的定义,也包括软件的定义,这个定义到底对不对,这个定义对了,才能决定将来芯片面大量广。
曾浩燊:三流是做产品的,二流的公司定义标准,一流的公司做生态。我不同意,因为我觉得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做成生态,但是不可能第一天就做成生态,你往往要做这个产品做得好,才有话语权定义标准,在容纳标准下面有更多的公司生成生态,从创业公司来说还是那句话,场景场景,你必须找到一个属于你的合适的场景,你找到一个你觉得以后可以做大的产品,肯定是通过商业区分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创始需要有更高的格局态度把这个生意越做越大。
杨光:AI芯片公司如果不懂算法的话,很难做出好的产品,所以AI芯片公司一定要懂算法。至于算法公司要不要自己做芯片,要看发展阶段和场景:
从阶段上来讲,现在可能就是没有好的通用芯片平台可以支持算法公司落地,所以很多的算法公司会去做自己的芯片。这个阶段我觉得未来会变化,就像我们自己也有投一家公司Open AI Lab开放机器智能,最近刚又完成了一轮大额融资。他们的思路就是中国的SOC厂商在软件层面还比较薄弱,能否打通这个底下的硬件平台和上层算法框架,帮助国内众多的数字芯片厂商在Arm的架构上做软件加速提升算力赋能AI,这个也是一种思路,会帮助我们更多的算法公司落地,其实大家不一定要开自己的芯片。
第二个就是场景,场景有不同需求,有一些要求极高的性能,有些要求极低的时延,有些要求极低的功耗,这时候算法公司要根据自己面对的场景去选择,如果是很细分的场景量不够大,确实有可能芯片厂商嫌市场太小不会去做,这就需要算法公司自研芯片了。
行业遇热/strong>
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光
杨光:过去像我们这样专注于投资硬科技的早期投资机构,都会发现投资组合后期融资比较困难,因为关注硬科技的投资机构不多,但是最近一两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投资者开始关注硬科技方向,我觉得对于芯片企业后期融资来讲是好事。但是我们必须要敬畏这个事实,技术仍是全球化竞争的,如果你是做芯片的,这个东西是没有边界的,单拼技术来讲,很难和国外很多公司短期内竞争,哪怕把美国供应商排除在外,还有很多以色列、日韩的竞争对手,他们过去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科学和产业经验,从技术上面我们国内的创业公司不可能短期突破。
所以我们中国公司一定要抓住现在市场的优势,深度理解国内市场和头部企业的需求,把市场做起来,现在在这样大的环境下,这些创业公司一方面要借助这波资本和政策的红利,另一方面仍然要把市场的优势牢牢把握住,这个是我们非常核心的优势所在。
黄伟:最后一个问题问各位之前我心里已经有答案,我知道各位一定是宠辱不惊的,大家在过去二三十年经历了很多诱惑,大家坚持做芯片。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芯片之路是非常难走的路,但是有曙光,无论是国家需要市场需要,还是有能力的人,另外一个角度如果在座的投资人,我开玩笑,如何让90%的投资人挣到钱,很简单,投他们就可以了,为什么为这些人是经历过低谷,坐过冷板凳,有能力对未来充满愿景,投他们就是投中国,投中国的未来,谢谢大家。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