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年。
上周四摩根士丹利来到图书馆5楼开宣讲会,又到招收实习生的时候了。我曾在摩根士
丹利IT部门实习过半年,不禁感慨良多。截取几段简短的回忆,纪念一段美好的时光。今
年的实习规模更大、过程更正规,可能过程会和去年有一定出入。

1。初识
去年4月的E200,摩根士丹利第一次来学校开实习生宣讲会。那次宣讲会全程用英文进
行,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我依然记得为何决定投出简历。来的5个人西装革履,他们
进来后给在场每个人都发了彩色铜版纸打印的宣传单、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大海 、在门口
立起一幅招贴画。教室并没有为他们预留出座位,每次有一个人在台上讲,其他4个人就在
窗台旁的角落里站着。令我吃惊的是,无论谁在台上讲,其余四个人都整整齐齐的站成一
排、手背在后面。看到这些场景,我决定投出简历:既然他们能把细节都做到这种地步,
一定是一家杰出的公司。

2。电话面试
忐忑的等来了电话面试通知,我跑到当时还没建好的电信群楼旁边的活动中心,找好
一个能看到湖水的台阶耐心等候。有两个人一起面试我,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香港。问题 
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 络到算法、从面向对象到语言特性无所不包
。当时我才大三,很多专业课都还没学,只好直接说不会。虽然范围很广,但考察的都是
比较基本的概念和理解。他们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所以需要考察各个方面来找到你
所擅长的,并不需要你答对所有问题(全答对是很困难的)。

3。面试
理论上面试需要正装,无奈天气太热,我没穿西服没打领带,只穿一件短袖衬衫就过
去了。还是两个人面试,主要谈了以往的经历、曾做过的项目,还问了几个技术问题。这
一轮最好准备一下简历上的内容,想想怎样介绍以前的经历和做过的项目。面试最后还有
一些时间,他们问了我的爱好、平时喜欢关注什么新闻。我说时常看看经济新闻,他们就
问我对国内房地产价格的看法。我分析说房地产泡沫太大了,很快就会破灭。可惜直到现
在上海的房价还在上涨…… 这样的问题只是想更多的了解你的性格,再看看你能否独立思
考,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4。Warm-up Party
7月份公司从中信泰富广场搬到了更宽敞的外滩中心,搬迁的第一天晚上在公司里举行 

了一个Party。这时距离我们几个实习生 到的日子还有一周,但我们也被邀请参加。凯博
(Kabb)西餐厅准备了各种好吃的点心和饮品布置在公司的一个大屋子里,服务生端着盘
子来回穿梭,大家站着边吃边聊。这样我们几个实习生就相互认识了,还分别和自己的Me
ntor和学长聊了一下。最后用小车推出了一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庆祝上海Office的发展。

5。入职培训
到之后的前两天,所有实习生在教室里一起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的文化历史、IT
部门的概况、IT系统和技术的简介。公司文化那堂课是和固定资产投资部门的实习生一起
进行,行为守则那堂课是香港的HR通过视频给我们讲的。之后的几天是自己所在的组内培
训,我在股票(Equity)部门,于是老员工就给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股票交易系统概况,还
演示了那些交易员是如何使用我们开发的软件买卖股票的。

6。工作内容和环境
工作内容是保密的,因此我只能说:我们和香港、东京、孟买的同事一起开发内部使
用的亚洲地区的股票交易系统。我被分配的第一项任务是阅读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官方交易
指南,了解股票是如何买卖、如何定价的。办公室的景色非常棒,坐在价值800美元的办公 
椅上,我一扭头就透过落地窗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还有外
滩一带的老建筑。计算机主机是惠普的,每人都有两台Eizo(艺卓,日本的专业高端品牌
)19寸液晶显示器,各种饼干饮料也都随便享用。其他员工都很友善、乐于助人,每个人
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技术,还让我学到了做事的态度。
工作是高度国际化的,我们小组的成员有2个在上海、2个在香港、1个在东京、1个在
孟买。大家平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相互联系,和这么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一起
工作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08年摩根士丹利IT部门的预算是31亿美元。

7。见证美国次债危机
八月的某一天,我照常来到公司上班。一切都那么平静,这只不过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罢了。到了九点半,我忽然收到一封被标记为“重要”的邮件,打开一看我被惊呆了:由
于美国次债危机的缘故,昨晚道琼斯指数狂泻XXX点,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急挫,一小时前开
盘的东京日经指数也大幅下跌。全球股票市场陷入了恐慌,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我们系
统的交易量大幅上涨,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历史纪录。公司要求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在这种 

非常时刻,一定要确保交易系统不出问题,同时暂时冻结大部分的技术升级。这一刻我忽
然感到很兴奋:我正在亲身经历一场金融风暴。第二天早上,我才在 纸上读到头版头条
:次债危机引发亚太股市昨日重挫。我感到自己亲身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件大事,虽
然角色很不起眼。现代金融市场就像变化莫测的大海,毫无预兆的风暴会突然来临。作为
一名船员,你可以切身看到大家如何与大海搏斗,之后才能在 纸上读到相关 道。
8。文化和历史
每个实习生都被当作正式员工看待,参与到真正的项目中来。除了分配的任务不那么
难、时间要求不那么严格(当然了,工资也比正式员工低)。实习生受到极大的尊重,绝
不会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海Office的老大甚至专门请所有实习生在外滩非常高档的
饭店吃午饭,增进大家的了解、听取对公司的建议。
摩根士丹利的信念是“We do the first-class business in the first-class way.
”,这句话来自老摩根,JPMorgan的创始人。以前的JPMorgan同时拥有投资银行业务和商
业银行业务。但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后,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一条法案,禁止 
一家银行同时经营这两种业务。于是JPMorgan银行在1935年被迫拆分成商业银行、今天的
摩根大通(人们简称“小摩”),以及投资银行、今天的摩根士丹利(人们简称“大摩”
)。70年代时,摩根士丹利曾有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上一道闪电刺破乌云,标题是“如果
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不过现在摩根士丹利已经不再需要打广告了。1997
年收购惠添(Dean Witter)之后,大摩开始走下坡路,并在2000年前后被另一家投行高盛
(Goldman Sachs)超越。2005年曾经在大摩工作了30多年的现任CEO John Mach回归,从此
大摩走上复兴之路。

9。宝贵的学习机会
公司非常重视培养员工,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学习机会。技术方面的暂且不论,在一个
专门的内部 站上有浩如烟海在线视频课程,有各种金融知识和业务介绍。例如介绍什么
是IPO、怎样分析一支股票的价格、什么是对冲基金…… 不仅有这些视频课程,公司会定
期举办讲座,邀请公司某个部门的专家介绍他们的工作;或者举办论坛,邀请不同部门的
经济学家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或者是某个分析师就市场前景发表演讲。所有这些活动都 

会被录下来放在 站上,任何员工都可以观看。我经常在午休或下班后看上一段视频,从
世界顶尖的投行里学习金融知识,应该效果比学校里的选修课更好吧。
除了这些在线内容,公司还会定期的请老师来上课。我曾参加过一个2天的培训,是一
个美国的CFA来上课,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现代金融市场,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各项业务。虽
然我们是IT部门,可公司依然提供这样的课程,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从事的工作
以及IT部门的重要性。我还知道有培训领导能力和英文写作的课程,可惜我没有参加。

 

 

 

 

找工作(七) 一线生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2月2日从香港回来后,我收到了巴克莱资本的拒信。当时以为不会再有其他希望了,期末考试也陆续开始了。
    但是过了几天,忽然收到了德意志银行的邮件,要我12月16日去浦东香格里拉饭店面试。德意志银行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老牌的商业银行,资产财富管理跟UBS(瑞士银行)有一拼。它大约在十年以前开始改变策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发展得异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主要竞争者。德意志银行的口 非常有趣,叫做“A Passion to Perform”,我第一次看见时莫名其妙的激动了一小下。
    我 申进行得特别早,当时德意志的职位还没出来,我就选择了香港地区的职位申请。德国人做事严谨认真,德意志的 申资料恐怕是最多的了。填写完毕之后没有在线测试,也没有电话面试,3个月已经过去了。虽然他们曾经在复旦开过宣讲会,但我嫌太远就没去。这次他们直接发来一封邮件要我去面试,还真是很意外。
    于是再次备好行头,重装上阵。面试这天居然还下雨,好在我主要时间都待在地铁里,没有弄湿衣服。有趣的是,路上遇到一个来上海旅游的爱尔兰大学生,看我西装革履就来问路(估计把我当成在陆家嘴上班的职业人士了)。聊了几句得知我在投行里干活,开始跟我讨论中国A股…… 最后还夸我英文不错,小小的自得了一下,就算是面试前的热身吧。
    到了香格里拉,问前台得知房间 ,来到一间江景套房等候,轮到的人就去其他房间进行面试。这时已经来了几个同学,还有从北京刚下飞机过来的,大家就一起和HR聊天。德意志的面试非常简洁,首先是一面,大概一个小时,然后回去等电话。如果晚上接到了电话,就第二天再来一次,还是一个小时。两轮之后就可以等结果了,没有群面,也没有测试。
    发给我的邮件里写着两名面试官的名字,进去一看居然有四个人…… 两个邮件里提到的面试官坐在中间沙发上,似乎一个是日本来的,一个是新加坡来的。两边还各有一个本地的面试官。这一轮面试包含了技术问题、过去的经历,技术问题都比较简单,但对于我做过的项目问得比较仔细。其中一个本地面试官还对我原来所在的联读班很感兴趣,问了很多学校里的问题。他还用咄咄逼人的架势问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可能是故意测试我在压力下的反应。不过咱好歹也见过不少世面,不管他用什么口气问什么问题,只要按部就班不卑不亢的答就是了。快结束时,我知道原来这次德意志招人是去上海或者北京,不是香港,不免有些失望。
     在回去的地铁上,我收到了HR打来的电话通知第二天下午再去作最后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是1对1,但面试官的级别非常高,是亚洲地区IT部门的总负责人,头衔是MD(请参见《找工作(二)》里有关投行里的职业发展)。这一轮没有技术,但也不像是问性格问题,感觉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聊天,谈人生谈理想…… 对于职业规划聊得比较多。
     这时我才透彻的了解到了德意志银行的IT部门和其他投行都不一样,他们所有的IT工作都是外包的,主要在印度和俄罗斯进行开发工作。IT部门的职责有点类似于一个中间人,要和业务部门打交道,理解、收集需求,同时要和外包企业(这些外包企业其实也是德意志银行的独资企业)联系,指导监督工作的进行。有点类似于微软里的PM(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主要是协调工作,但有时也要参与写代码。这种模式很像现在国内的招行、工行等等,都有一个自己的公司专门负责软件开发。因此,德意志银行的IT部门和其他投行都有所不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德意志银行已经拿到了人民币牌照,可以做很多商业银行的业务,他们的IT部门也是有商业银行的项目、也有投资银行的项目。但中国市场需要开拓,因此中国的业务会多一些。
      更有趣的是,这位德意志银行的MD是去年从高盛跳过去的,问我去高盛时是被谁面的(他都认识,还给我介绍……)。他还认识摩根士丹利的很多人,包括亚洲地区的IT部门老大(我实习时还见过两次……),再次印证了这个圈子很小…… 说到这里,他就劝我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进了德意志后是很少写代码的,不同于其他银行的软件开发工作。
      这次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德意志的培训非常有名,包括2周在伦敦的全球新员工培训、两段各9个月长的轮岗(具体请参见08年1月的日志存档)。一个月后我收到了Offer,但是经过对比和考虑,最终没有接受。德意志银行很有自己的特点,和其他投行都不大一样。正如他们的HR所说,“Different firms have different believes.”

**********************************************

找工作(九) 个人心得体会
0. 积累
    找工作前去抱佛脚基本没什么用的,关键都在平时积累。我忽然发现原来我想说的都是从小听到大的内容,听老师讲、听家长讲:上课认真听讲、不要迟到或睡觉、作业自己完成、少玩游戏、多参加 会活动……    
    面试之前,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只剩几天时间了,却要复习所有学过的专业课;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明明记得老师曾经讲过,可就是想不起来了;做过的项目因为不是自己独立做的,不敢说太多,怕被面试官问倒…… 
    不过话说回来,谁能做得面面俱到呢,还是不多说了……

1. 简历
    简历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一些投行仅凭简历就能筛掉95%的人。虽然现在 申越来越多,但通常都会有一个“上传简历”的功能,所以其作用也不能忽视。我觉得有两个原则,一是“精于心、简于形”(借用一下飞利浦的广告语……),二是写出优势,忽略劣势。
    简历尽量简洁,篇幅最好控制在一篇A4纸的范围内,如果内容太多,就找主要的、突出的东西来写。在形式上:随便搜一搜, 上有很多所谓的“简历模版”、 “简历格式”,但建议只参考国外专业找工作的 站以及国外大学的就业辅导中心的内容。它们提供的模版、格式都很专业,而且适合应届毕业生。在内容上:建议参考Google和高盛 站上关于写简历的建议。不要空泛的写干过这个、熟悉那个,要多举例子,用“事实”和“数字”来说话。觉得自己不行的方面就不要写,例如成绩不高的就别提GPA这码事。不要用脚注(最底下几行小字没人看的),用括 注释;重要的地方黑体标出来,让HR哪怕只扫一眼,也能知道你的亮点所在。
    个人的电子邮箱最好显示出一点“专业气质”,不要把乱七八糟的用户名写在简历上。个人邮箱也最好不要选择国内运营商,因为收外国邮件很可能出问题。Hotmail很可能把一些重要邮件自动归成垃圾邮件,我觉得Gmail是最好的。
    写简历的时候可以顺便梳理一下整个大学生活、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和取得的成就,对后面的面试大有帮助。
    十一长假期间,我花了三天时间专门写简历,版本从1.0一直更新到3.8。

2. 准备电面、面试
    准备面试首先要把自己研究清楚:想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申请这个职位、为什么想进入这个领域工作),自己的性格怎样(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几年的大学生活怎样(大学里除了学习还干了啥)。专业知识短期内无法弥补,只能靠老本,然后剩下的就是搜集信息了。
    搜集信息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有关这家公司,它所处在的行业、市场地位、企业文化、近期重大事件等都要关注。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往的面经,面经通常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个人日志(各种Blog)、各大学BBS。不要依赖各种找工作 站搜集到的所谓“面经大全”,他们永远搜集不到第一手资料。
    我通常是这样的顺序:访问那家公司 站,一般的介绍就都有了,然后搜索这家公司近期的新闻。接着使用Google日志搜索、Baidu日志搜索、奇虎日志搜索…… 等工具搜索面经。不同的 站排名算法不一样,因此很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然后去清华、交大等BBS去站内搜索面经。最后搜索英文的面经,这个只用 Google就可以了。这一番套路下来,基本就能收集到最全面的信息了。


3. 面试
    面试前抱抱佛脚,赶紧练练英文。投行面试一般是正装,男生别忘了打领带,女生别忘了穿高跟鞋。第一印象很重要,衣服的颜色能保守就保守,男生穿皮鞋千万别穿白袜子,领带不会自己系就事先找人把结打好,出门前套进去。进去面试之前先找个洗手间,最后确认一下鞋上没有泥水、领带没有歪、头发没有翘起来。(坐地铁的话,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4. 面试后
    很多人说面试之后要给面试官发什么“Thank you letter”。但我从来没发过,回来之后就干等着了。一来对方的联系方式很难要到,二来似有巴结之嫌…… 但我觉得要是碰到不是系统自动发出的据信,可能的话最好去问问人家为什么据你,反正也不会再有什么损失,他们大不了就是不理你。要是系统自动发出的据信就算了。16:51 | 写入日志


**************************

微软不愧是软件巨无霸,里面的高手有很多。在那里工作时,我常常在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一些新的技术后,对这些技术的设计者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再比方说,公司内有一个软件工具共享 站,上面各种各样好的开发、调试、测试工具数以千计,很多都不错,大部分都是这些高手为了工作方便顺便开发出来的。微软的文化总的说来还是一种崇尚软件开发的文化,软件开发者在公司的地位比较高。由于测试越来越重要,微软在测试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很多项目的测试人员数目远超过开发人员。这些测试人员不是单单点点鼠标测试,他们也需要有很好的编程能力。可惜微软已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人在里面的机会比较少,新的业务也不怎么突出(最近收到了无数来自微软Windows Live组的简历)。顺便说一下,比尔盖兹在微软内部简直就是神,很多人都对他以无比崇拜的目光仰视着。即使这样,这个神还在我们新员工 道的时候来讲了半个小时的欢迎词,听说以前新人少的时候他还邀请每个新员工去他家里做客一次。很少听到其他大公司的CEO会亲自欢迎每一批的新员工。即使比尔盖兹退休了,他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

英特尔虽然是一个以硬件为主的公司,但是也有近一万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如果只以人数计算,在全世界软件公司中也能排上前列了。虽然有这么多的软件人员,英特尔做的软件项目确极其分散:从BIOS到操作系统到驱动到编译器到SDK到应用程序等,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具体目标,专门从事所谓的创新。由于很分散,我所见过的最大的软件开发队伍也就最多100人。在英特尔,当决定是否做一个软件时,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对英特尔硬件产品的销售有多大促进,其次的因素才是这个软件是否能够挣钱。但是由于对硬件产品的影响很难量化,所以往往结果看的是Presentation做得好不好,Presentation中的数据是否令人相信,大老板是否支持。至于软件开发完后,这些数据是否变成现实,到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软件在英特尔内部不挣钱,但是软件部门还是相对独立的,不受其它硬件部门的直接管辖。为了提高软件在英特尔的地位,我经常引用前CEO Andy Groove的一句话: “Hardware becomes commodity. Software is key!”,可惜认可的人不是那么多!由于继承了硬件研发以及工厂的传统,英特尔还有一些对软件开发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例如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办公室睡觉,中午在桌子上趴一会儿也不行(相反,有些公司暗却有办公室睡袋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是本地化做得不错的公司,在中国已近有超过6000名员工,未来几年很快要超过10000名。这么快的扩张造就了很多机会,升职的机会也比较多,我就是这些机会的受益者。

摩根士丹利虽然是一个金融公司,但是由于金融电子化的普及和重要,摩根现在也有几千名软件工程师。我现在所工作的股票电子交易系统,就有大约1000人开发和维护,连接着全世界几十个交易所和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在摩根,对Coding的要求可能低一些,但是对业务的了解以及沟通能力的要求要高很多。另外一个特点是,摩根软件部门比较少纯粹的项目经理或者是People Manager,大多数经理还保留着比较强的动手开发能力,亲自写代码也是有可能的事。在中国,金融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摩根是第一家来国内设立软件开发部门的大投资银行,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投资银行近来,尤其是如果中国政府未来对外开放投资业务的话。常有人说在投行,IT的人没有地位。其实地位永远是相对的。就像微软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样,摩根的IT部门也需要满足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内部业务部门的需求。在付钱的客户面前,所有的人都会矮上半截的,不管他是微软,还是摩根的IT,或者是摩根的业务部门。

具体的比较:
软件工程:微软>英特尔>=摩根(不过与教科书上所说的软件工程来比较,都是不及格)

软件开发:微软>摩根=英特尔

软件测试:微软>英特尔>摩根(微软测试人员多过开发人员)

薪水:摩根>微软>>英特尔(这主要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中高级职位的薪水就没有一个具体公式了,主要看人和需求情况)

出差待遇:摩根>英特尔=微软(投行的排场大一些,飞机一般都是商务舱,同样是五星级酒店,摩根定的酒店就是比英特尔定的酒店差不多贵一倍)

工作地点: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的办公室肯定是在市中心,英特尔的研发中心一般是在郊区)

座位大小:微软>英特尔=摩根(我至今还是非常羡慕微软给每个员工都提供的单间办公室)

英语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主要是针对在中国工作的员工来说)

沟通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在摩根,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比写代码的时间多。微软的员工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静的写代码就行了)

工作时间:微软>摩根>英特尔(英特尔5点半以后就基本没有人了)

绩效评价压力: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HR要求每年评出5%的最差员工,这些员工一般最终都会离开)

工作节奏:摩根>英特尔>微软(微软可以用六年去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摩根,6个月的项目已经是很长的项目了,如果交易系统出了问题,那更是十万火急的问题)

假期: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有20天年假,另外因为周六日不补上,所以黄金周有9天假)

人事管理培训: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是犹太人创建的企业,不管是对员工,还是对经理,人事管理方面的培训都很完善)

技术培训:摩根>微软>英特尔(摩根对新毕业的学生有4个月的全职培训)

男女比例:微软=英特尔>摩根(女性在摩根中国的IT部门现在的比率小于10%)

发展机会:摩根>微软>英特尔(金融行业有前景,摩根也刚进入国内)

跳槽能力:微软>摩根=英特尔(除了GTSC以外,微软的软件开发经历就是一个金字招牌,MSN部门稍差)

转行能力:摩根>英特尔>微软(不少人从摩根的IT部门转到非IT部门)

全球化:英特尔>摩根>微软(微软还是主要将开发集中在Redmond那个小地方,其它地方包括中国还是处于试验阶段)

本地化:英特尔>微软>摩根(英特尔的本地员工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但是摩根在中国的中高层经理还是外派为主)

公司历史:摩根>英特尔>微软

公司名声:微软>英特尔>摩根(在中国而言)

公司市值:微软>英特尔>摩根

公司营业额:微软>英特尔>摩根

公司利润:微软>摩根>英特尔

公司毛利率:摩根>微软>英特尔

公司市盈率:微软>英特尔>摩根

去年增长速度:摩根>微软>英特尔

员工数目:英特尔>微软>摩根

人均利润:微软>摩根>英特尔

人均开销:摩根>微软>英特尔

中国员工数目:英特尔>微软>摩根

中国员工增长速度(百分比):摩根>微软>英特尔

中国员工增长数量:微软>摩根>英特尔(英特尔的工厂不算)

相关资源:Ztrans丹诚软件Z39.50客户端-其它工具类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1年2月6日
下一篇 2011年2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