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简史
OCR的概念是在1929年由德国科学家Tausheck最先提出来的,后来美国科学家Handel也提出了利用技术对文字进行识别的想法。而最早对印刷体汉字识别进行研究的是IBM公司的Casey和Nagy,1966年他们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汉字识别的文章,采用了模板匹配法识别了1000个印刷体汉字。 早在60、70年代,世界各国就开始有OCR的研究,而研究的初期,多以文字的识别方法研究为主,且识别的文字仅为0至9的数字。以同样拥有方块文字的日本为例,1960年左右开始研究OCR的基本识别理论,初期以数字为对象,直至1965至1970年之间开始有一些简单的产品,如印刷文字的邮政编码识别系统,识别邮件上的邮政编码,帮助邮局作区域分信的作业;也因此至今邮政编码一直是各国所倡导的地址书写方式。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学者开始研究汉字识别,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在OCR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在70年代才开始对数字、英文字母及符 的识别进行研究,70年代末开始进行汉字识别的研究,到1986年,我国提出“863”高新科技研究计划,汉字识别的研究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清华大学的 丁晓青教授和中科院分别开发研究,相继推出了中文OCR产品,现为中国最领先汉字OCR技术。早期的OCR软件,由于识别率及产品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未能达到实际要求。同时,由于硬件设备成本高,运行速度慢,也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只有个别部门,如信息部门、新闻出版单位等使用OCR软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平台式扫描仪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信息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大大推动了O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OCR的识别正确率、识别速度满足了广大用户的要求。
软件结构
工作流程
一个OCR识别系统,其目的很简单,只是要把影像作一个转换,使影像内的图形继续保存、有表格则表格内资料及影像内的文字,一律变成计算机文字,使能达到影像资料的储存量减少、识别出的文字可再使用及分析,当然也可节省因键盘输入的人力与时间。 从影像到结果输出,须经过影像输入、影像前处理、文字特征抽取、比对识别、最后经人工校正将认错的文字更正,将结果输出。
影像输入
欲经过OCR处理的标的物须透过光学仪器,如影像扫描仪、传真机或任何摄影器材,将影像转入计算机。科技的进步,扫描仪等的输入装置已制作的愈来愈精致,轻薄短小、品质也高,对OCR有相当大的帮助,扫描仪的分辨率使影像更清晰、扫除速度更增进OCR处理的效率。 影像预处理:影像预处理是OCR系统中,须解决问题最多的一个模块。影像须先将图片、表格及文字区域分离出来,甚至可将文章的编排方向、文章的提纲及内容主体区分开,而文字的大小及文字的字体亦可如原始文件一样的判断出来。 对待识别图像进行如下预处理,可以降低特征提取算法的难度,并能提高识别的精度。
- 二值化:由于彩色图像所含信息量过于巨大,在对图像中印刷体字符进行识别处理前,需要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使图像只包含黑色的前景信息和白色的背景信息,提升识别处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 图像降噪:由于待识别图像的品质受限于输入设备、环境、以及文档的印刷质量,在对图像中印刷体字符进行识别处理前,需要根据噪声的特征对待识别图像进行去噪处理,提升识别处理的精确度。
倾斜校正:由于扫描和拍摄过程涉及人工操作,输入计算机的待识别图像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倾斜,在对图像中印刷体字符进行识别处理前,就需要进行图像方向检测,并校正图像方向。 文字特征抽取:单以识别率而言,特征抽取可说是 OCR的核心,用什么特征、怎么抽取,直接影响识别的好坏,也所以在OCR研究初期,特征抽取的研究 告特别的多。而特征可说是识别的筹码,简易的区分可分为两类:一为统计的特征,如文字区域内的黑/白点数比,当文字区分成好几个区域时,这一个个区域黑/白点数比之联合,就成了空间的一个数值向量,在比对时,基本的数学理论就足以应付了。而另一类特征为结构的特征,如文字影像细线化后,取得字的笔划端点、交叉点之数量及位置,或以笔划段为特征,配合特殊的比对方法,进行比对,市面上的线上手写输入软件的识别方法多以此种结构的方法为主。 对比数据库:当输入文字算完特征后,不管是用统计或结构的特征,都须有一比对数据库或特征数据库来进行比对,数据库的内容应包含所有欲识别的字集文字,根据与输入文字一样的特征抽取方法所得的特征群组。
对比识别
这是可充分发挥数学运算理论的一个模块,根据不同的特征特性,选用不同的数学距离函数,较有名的比对方法有,欧式空间的比对方法、松弛比对法(Relaxation)、动态程序比对法(Dynamic Programming,DP),以及 类神经 络的数据库建立及比对、HMM(Hidden Markov Model)…等著名的方法,为了使识别的结果更稳定,也有所谓的专家系统(Experts System)被提出,利用各种特征比对方法的相异互补性,使识别出的结果,其信心度特别的高。 字词后处理:由于OCR的识别率并无法达到百分之百,或想加强比对的正确性及信心值,一些除错或甚至帮忙更正的功能,也成为OCR系统中必要的一个模块。字词后处理就是一例,利用比对后的识别文字与其可能的相似候选字群中,根据前后的识别文字找出最合乎逻辑的词,做更正的功能。 字词数据库:为字词后处理所建立的词库。
人工校正
OCR最后的关卡,在此之前,使用者可能只是拿支鼠标,跟着软件设计的节奏操作或仅是观看,而在此有可能须特别花使用者的精神及时间,去更正甚至找寻可能是OCR出错的地方。一个好的OCR软件,除了有一个稳定的影像处理及识别核心,以降低错误率外,人工校正的操作流程及其功能,亦影响OCR的处理效率,因此,文字影像与识别文字的对照,及其屏幕信息摆放的位置、还有每一识别文字的候选字功能、拒认字的功能、及字词后处理后特意标示出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都是为使用者设计尽量少使用键盘的一种功能,当然,不是说系统没显示出的文字就一定正确,就像完全由键盘输入的工作人员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时要重新校正一次或能允许些许的错,就完全看使用单位的需求了。
结果输出
中文识别
资料录入
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录入,一般分为: 1.纯图像方式。 2.目录文本、正文图像方式。 3.全文本方式。 4. 全文索引方式。文本方式和图像方式的混合体。
识别过程
书本级:中文,英文;简体,繁体; 版式级:竖排,横排;有无 分栏; 行切分 字切分 识别:真正的OCR识别过程,图像信息还原成文本信息 后处理:人工干预,主要集中在前四个阶段。
决定因素
1.图片的质量,一般建议150dpi以上 2.颜色,一般对彩色识别很差,黑白的图片较高,因此建议ocr的为黑白tif格式 3.最重要的就是字体,如果是 手写识别率很低。 国内OCR识别简体差错率为万分之三,如果要求更高的精度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工干预。繁体识别由于繁体字库的不统一性(民国时期的字库和现在繁体字库不统一),导致识别困难,在人工干预下,精度能达到90%以上(图文清晰情况下)。
识别技巧
应用场景
百度AI开放平台:http://ai.baidu.com/tech/ocr
远程身份认证
结合OCR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用户证件信息的自动录入,并完成用户身份验证。应用于金融保险、 保、O2O等行业,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主要服务: 卡证识别 人脸核身解决方案
合作案例: 叭叭速配 云白条
纸质文档票据电子化
通过OCR实现纸质文档资料、票据、表格的自动识别和录入,减少人工录入成本,提高输入效率
主要服务: 通用文字识别 表格文字识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