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程序员在加利福尼亚

第一份工作

我在美国工作4、5年了,资历浅,工作内容软硬结合,就算是嵌入式吧,并不算标准意义上的程序员。08-10年读书的时候对于经济危机,没什么直接感受,貌似事不关己,临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原来经济好坏对于个人也是如此的重要。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的经济危机,2010年我毕业,正赶上美国萧条的时候,失业率很高,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没找到工作,不少人被迫海归,剩下的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读博士,一部分幸运的找到工作。我深知自己不是读博士的料,选择投身业界,并幸运地拿到了一个摩托罗拉的offer。由于我电子工程硕士的硬件背景,Google,Facebook,Amazon这类的纯软件公司并不对口,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的心理试着投了一下简历,好像也电话面试了一下,就再也没有消息。而摩托的知名度还不错,离学校比较近,待遇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收入的学生而言也不错,于是就欣然赴约了。

那个时候摩托罗拉还没有分家。我就职于芝加哥近郊的摩托罗拉总部,部门负责开发对讲机设备。部门不大,负责软件、电子、机械等大小经理一共40多人。部门里一部分是印度人,一部分是白人,包括我在内有5个中国人。大老板是个印度人,人挺不错的,鹰钩鼻,高鼻梁。开组会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他的高鼻子必然阻挡了他双眼的部分左右视线。我的直属老板是个泰国人,美国长大,业界混了十几年,技术不错,人也很不错。

刚入职的时候,由于业务不熟悉,所以折腾了一阵子。熟悉业务以后,就真心感觉日子过得很滋润。一来从穷学生摇身一变为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二是工作实在轻松。我有了收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买了一辆日产Altima(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天籁)。由于在大公司工作,而且有高等学历,车行给了0利率贷款的优惠。我当时的想法是赶紧把手头的2000年款丰田花冠换了,也没怎么多想就把车子买了。现在我挺后悔,因为当时不懂行情,根本没还价,我花了2万4买的车,行家其实2万不到就能买到了。两年后,我一个朋友也是花了大约2万4,买了一辆大众途观。还有一个朋友也是花了2万4,居然买了一辆奥迪A4,当然了,她老公当时在英特尔工作,有各种购车优惠而且当地还免消费税。

我的旧车卖给了一个巴基斯坦人,好像是买给他刚来美国的岳父开。其实旧车是有点毛病的,被他买去了我心里还有点愧疚,生怕他 复我。旧车我一年前大概多花了3000刀买进,一年后2950刀卖出。

在美国的印度人

中国人私底下一般把印度人称为老印,白人叫老美,黑人叫老黑,墨西哥人叫老莫,自称老中。我个人觉得这些称谓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多歧视的意思,更多是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比如我们常常把姓李的人叫做老李。但是一些老中,心里对老印很是不满,私下叫人家三哥三姐,就是歧视了,好比叫黑人黑鬼,这不太好。客观地说,一些留美老中心理可能确实比较阴暗,原因也许有几个方面。第一,老中的英文一般不太好,而老印虽然有口音,跟老美的交流完全没问题,文化也比较接近,因此同等工作能力下,老印更容易博得老美的好感。第二,老印很活络,会搞人际关系,老中通常都是书生,不懂得人际,再加上口语不好,比较孤立。第三,老印人数众多,互助,拉帮结派,搞政治是一把好手。于是整体而言,在高科技行业,老中基本是被老印压着打,心中自然有些怨气。

在美国某知名华人BBS,头条热门帖子常常看到辱骂老印的帖子,揭露老印各种“无耻”的行为。我个人觉得,其实这无关民族。无论哪个民族,败类总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坏蛋。我遇见的老印们,人都还不错,我目前的老板就是个印度人,技术过硬。组里的明星程序员(就是那种有问题就找某某某,经常一堆人围观他工作的那类),也是个老印,跟我关系不错,偶尔一起去酒吧喝酒。刚入职的时候,我业务不熟悉,都是他带我。虽然我没碰到过,但我肯定老中里其实也有不少无耻之徒,只不过这些无耻之徒通常只敢窝里斗,给自己人使坏,因此没有老印去骂他们,他们也威胁不到老印。

(安卓主管Pichai)

据说在硅谷(其实人们用得更多的是湾区而不是硅谷)的科技公司里,老印占了半壁江山。不少人都混到了高层。这可能跟印度的IT业基础扎实有关系。我没有做过调查考证,但我估计印度软件业如此发达,可能跟软件业门槛低有关系。硬件的门槛较高,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没有一定的基础光看几本书没法弄。而软件就不一样了,门槛极低,任何智商正常的人看几本教材,有一台电脑,都可以写程序。于是在印度政府的主导下,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并输送到了美国,人口优势基本快占领美国的软件业了。所以搞硬件的老印比较少,老中反而比较多,可能因为老中博士多,有真才实学。在搞学术方面,老中似乎比老印多,也许是由于老中性格大多比较内向,适合留在学校里搞学术吧。

老板A和明星员工B

很多老印是有真本事的,比如我现在的老板还有那个明星程序员。老板直属的手下就只有两个人,我和明星程序员。

会用VIM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愿意去学习并使用VIM代表了不愿意待在舒适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不知道其他公司的人是否全部用VIM,但就我的经历,VIM用得好的人各方面水平一般不会差,而依赖IDE什么的有可能水平不太高,当然事无绝对。并不是歧视IDE本身,实际上两种工具应该要会用,我业余做iOS开发的时候,感觉离了Xcode的自动补充就没法编程(吐槽一下Objective C的繁琐语法),VIM就没有自动补充,需要额外的插件。如果VIM很牛,换了IDE就缚手缚脚那说明水平也不咋地,这种情况很少见。A和B是两样都会得,后来我也是。组里几十个人,日常用VIM写代码的就几个人。其他组也有用VIM的,大多技术水平不差。

跟VIM一样,各种常用的命令行也是必须要熟悉的。入职后我受了B不少的影响。比如说一般人倾向于把复杂的命令拷贝下来,用的时候再去从notes中找。B就不这样,他尽可能地在脑子里记住所有的命令,要用的时候信手拈来,什么sed、awk之类的,非常熟练。当然,过于复杂或者冷门的命令,他也是写在一个叫做commands.txt的文档里,放在电脑桌面,作为备忘录。受B的影响,我也强迫自己熟记各种命令,到达即用即输入的状态。并在工作中总结各种技巧,这些技巧有时候也被B瞧见借鉴过去。回头再看其他人要不时到处查找命令,在IDE繁多的菜单里找某个功能时,或者在串口控制台里需要修改一个配置文件而被迫蹩手蹩脚地使用vi时,心理多少有一点点的欣慰。我说这些可能有人会骂我,程序员世界有个鄙视链,没看过的同学可以去 上搜一下,有点意思,凸显了人性的弱点。

明星B还有一种特殊能力——不上厕所。他经常在实验室几乎一坐一整天,只在下班时急忙去一趟洗手间,然后回家。我不知道他是刻意为之还是有特异体质,反正他只要一坐下来就会入定,除非有人喊他帮忙,几个小时之内不用起身,也不怎么喝水,只偶尔喝一两杯咖啡。B是个工作狂,他的工作台就在我边上,我下班的时候,常常见他依然全神贯注的工作,丝毫没有想下班休息的意思。最近他新婚,我下班时候常常调侃让他早点回家,家里有人在等。B的能力让我想起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有控制汗腺的能力。那个时候的戏服由于工艺和染料的原因是不能洗的,为了不弄脏戏服,大师穿上戏服上台表演几个小时内可以控制不出汗。直到下台后助手脱下戏服,全身的汗才一下子涌出来。

Full Stack

近几年流行一个说法叫做Full Stack。站长曾经建议我写一篇关于如何翻译Full Stack的文章,我应了但是一直没写,因为没想出来。这里附带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很多人把Full Stack翻译成“全栈”,我们觉得这样翻译太生硬。Full Stack意指对于某个业务领域,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巨到细,到达了通晓并且能够动手实践的程度。我思来想去,觉得可能翻译成“通才”意义上最接近,但似乎力度仍是不够,感觉通才这个说法还是太普通。各位如果有好的辞藻,不如提出来分享一下/p>

对于嵌入式而言,想成为Full Stack,仅仅会VIM和命令行当然是不够的。我资历浅,只说一下个人看法,抛砖引玉。窃以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须不断地向软硬两个方向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光依赖百度谷歌临时查询是不行的。汇编和编译原理一定要懂,偶尔会遇见奇怪的编译错误,必须了解编译原理或者反编译研究一下symbols才能解决。操作系统的知识也必须具备,不然碰到了进程调度类问题可能就会束手无策。硬件知识更是多多益善,各种接口协议都需要了解一下。当然,搞嵌入式ARM是必须的,什么寄存器、cache、时钟信 之类的要了解。设计模式最好也懂一点,不然设计出来的程序也许会被人骂。算法用的很少,但是知道一些工作上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特别是资源调度的时候,属于闪光点的能力,因为大部分搞嵌入式的,算法早忘光了,如果你能够在关键时刻熟练运用,会加分的。此外还有很多,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虽是重要基础,但通常都是些皮毛,真正的东西要在工作实践中慢慢地积累。除非是天才,否则不累以时日,是无法成为Full Stack的。牛人见到过一些,但目前好像还没用碰到过真正的Full Stack。像《英雄》里的刺客无名,为刺秦王,十年练剑。

在美国的老中

老中们的业余生活挺丰富,有人爱好摄影,大晚上跑到荒郊野岭里拍星轨。有人热爱钓鱼,时不时海钓一下,收货颇丰。有人喜欢远足露营,一有时间就全美各个国家公园里到处跑。还有人喜欢滑雪,到了雪季就一家老小上山滑雪。这些都是健康高雅的。俗一点的,一有时间就跑到赌城拉斯维加斯看表演,似乎没其他的地方可以去。美国的大自然很精彩,然而人文精神的东西比较匮乏。老美年轻人晚上动不动就是开party,去酒吧喝酒,老中放不开,一般玩不了这个。所以老中到了晚上都窝在家里看电视上 ,有些人负面的东西看多了,又无处发泄,久而久之心理就出了毛病。

这几年国内发展势头迅猛,许多老中都动了回国的念头,极少的人下定决心海归,大多数人仍在踟蹰中。回国的原因只有一个:发展。许多早些时候出国留学的老中在国内的同学如今都混得有头有脸,自己心里不免有点酸,认为如果自己当初不出国,也能混得那般样子。有了许多海归成功的榜样,不少年轻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于是放弃美国的高薪,毅然回国创业,最后也混得不错。不回国的原因有很多:环境,食品安全,子女的教育,美国的大房好车等等。一些人每日在回与不回之间犹犹豫豫,见面必谈回国,变成了祥林嫂,熬到最后年龄大了,有心无力。

牛人问我们,知道甑珍吗年红遍东南亚的大美女,红到没人敢追。后来被谁追到了贤!谢贤当年什么都不是,别人不敢追甄珍,只有他一个人死皮赖脸地追,结果追到了。

牛人总结,做事之前,不要太犹豫,担心自己不行,行不行要做了以后才知道。

我问他认识李开复不,他哼了一声,说自己一般不评价老中。最后他推荐我看《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我回去立刻找来看了一遍。欣然告之,复曰,多看几遍。

他是狂妄,但他有狂妄的资本,我在谷歌输入他的名字,搜索出来的第一条就是他的简历,很牛逼的简历好几页。他跟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件事,不管有多难,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成!我很受振动,但很想告诉他,我听新东方的古典说,如果你有一根铁杵,你就不该把它磨成针,你该把它用来做其它的。但最终没说出口,怕被他看不起。也许把铁杵交给他,他真的就能给你磨成针!

关于加班

我听说在美国小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工作,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Facebook的女COO说自己每天5点就下班,好像效率很高似的,殊不知她早年的时候也是经常熬夜加班在办公室过夜的。在大公司,一般不加班。现在的公司的工作节奏要比摩托快得多,但也很少加班,特殊情况除外。因为赶进度,前段时间我就在实验室敖到了凌晨3、4点。陪同我一起加班的还有两个跟我老板同级别的工程师,虽然主要还是我在做,他们在说。我到了2点就困得不行,但他们依然精神抖擞,还跟我说年轻人熬下夜没什么的。我们是远程合作,印度分公司那边还有一个跟我同级别的工程师一起,不过当时他们那边是白天。除了我,他们三个人都是印度人。第二天我睡到中午才去上班,而跟我一起加班的印度人据说早上7、8点就来上班了。可见,印度人还是很吃苦耐劳的,千万不要小瞧了他们。老美很少加班,特殊情况除外。

(位于加州圣地亚哥公司窗外的景色)

我听说国内的私企,加班现象很严重。这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坏事,但对于整体而言,不加班加点地努力,私企拿什么去跟欧美企业竞争家又何谈富强后亚洲所有的富强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等再过几十年,国家富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没人愿意再拼命加班,那发展也就慢下来了,跟今天的美国一样。美国这个国家,要不是新移民以及美国本土精英拼命地工作,也不会有美国的今天。但今天美国大众如果继续舒适下去,这个世界的未来可能就真的是中国的了。

2015年

这一年我即将满30岁,这一段时间,每念及此,都感慨不已。常言道,三十而立。看看我自己的情况,真是挺惭愧,感觉离真正的“而立”差得远。如果说降低一点要求,把赚点钱养家糊口算作是“而立”的话,也许我符合这个条件。理想而言,“而立”应该指事业有所成。如果是打仗的话,“而立”的话应该至少是营长团长了吧,要是放在古代,30几岁的将军都一堆。如果是指工作,30岁起码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即便不是创业,至少也能够在所属的领域里独当一面。按照这个标准看,我觉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光阴似箭,大好年华转瞬即逝,2015年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 2015年1月1日 加州圣地亚哥

(P.S. 最近有国内的大学生邮件问我如何从国内直接申请美国的公司。我是留学出来的,不知道如何直接申请。个人觉得没必要太羡慕国外的,现在国内发展势头很好,很多公司都开始走向国际化了,比如阿里巴巴,比如小米,前途似锦。再者毕业生直接申请国外的公司确实很难,要么是极为突出,要么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我想,既然同样是付出努力,可以试一下在国内的有前景的大公司去工作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想出来看看,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准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6月5日
下一篇 2016年6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