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基础模型

瀑布模式

特点:

  •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 前一阶段完成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
    • 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本为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本
  • 推迟实现的观点
  • 质量保证:
    • 每个阶段必须交付出合格的文档

缺点:

  • 开始需要把需求做到最全
  • 惧怕用户测试中的反馈,惧怕需求变更
  • mux


快速原型模型

优缺点:

  • 优点:  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  
  • 缺点:  所选用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不一定符合主流的发展;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结构加上连续的修改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原型类型:

  • 探索型原型:  目的是要型清用户的需求,确定所期望的特性,并探索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它主要针对开发目标模糊,
  • 实验型原型:  主要用于设计阶段,考核;实现方案是否合适,能否实陋
  • 演化型原型:  主要用于及早向用户提交一个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或者包含系统的框架,或者包含系统的主要功能,在得到用户的认可后,将原型系统不断扩充演变为最终的软件系统

原型的运用方式:

  • 抛弃策略是将原型用于开发过程的某个阶段,促使该阶段的开发结果更加完整、准确、一致、可靠,该阶段结束后,原型随之作废。探索型和实验型就是采用此策略的。
  • 附加策略是将原型用于开发的全过程,原型由最基本的核心开始,逐步增加新的功能和新的需求,反复修改反复扩充,最后发展为用户满意的最终系统,演化型快速原型就是采用此策略

模型:


喷泉模型

优点:

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缺点:

模型:

软件开发基础模型

 


演化模型

思想: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

开发顺序:

  • 根据用户的核心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后提交用户
  • 精化:根据以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核心系统上,增加用户反馈的其他全部功能

优点:

  • 任何功能一经开发就能进入测试以便验证是否符合产品需求
  • 开发中的经验教训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下一个循环过程,大大提高质量与效率
  • 开发中的经验教训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下一个循环过程,大大提高质量与效率
  • 大大有助于早期建立产品开发的配置管理

缺点:

  • 主要需求开始并不完全弄清楚的话,会给总体设计带来困难及削弱产品设计的完整性,并因而影响产品性能的优化及产品的可维护性
  • 缺乏严格过程管理的话,这生命周期模型很可能退化为“试-错-改”模式
  • 不加控制地让用户接触开发中尚未测试稳定的功能,可能对开发人员及用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2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2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