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米家前两款扫地机器人(2016年的米家一代 & 2019年的米家1S)都是石头科技的产品,并且从第一代就是LDS激光导航传感器和SLAM算法(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正是因为石头科技把米家一代打造得如此前卫,并且价格合理,才让扫地机器人被国人熟知而进入千家万户。之后石头又通过自己的S5系列,将拖地功能结合。本来我之前对扫地机器人拖地的看法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主要是觉得机器人体重太轻,拖地没有足够的力量效果不会太好,并且老得记着取下抹布防止发霉也觉得有些麻烦。但这一用才发现,之前单纯的扫地并不能让地板恢复干涩的感觉,但是拖扫可以。难怪连雷布斯之前也说扫地机器人不用拖地,这次也做了改变推出了米家新一代拖扫机器人,可想而知拖扫一体的魅力。
正巧,我一个朋友在米2活动价的时候购买了一台,我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趁着热乎赶紧借过来和我的石头T6进行了本次文章的对比测试,为此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带来答案。
首先要说的是这次的米2已经不是由石头科技制造的了,而是由云米委托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制造的产品。这家公司除了拥有自己品牌的机器人外,同时还代工国美的智能吸尘器、 易智造激光导航扫地机机器人以及LDS雷达等等产品,具体口碑怎么样,可以搜索站内相关机器人了解。
先来看看纸面参数:
配件一览,东西还是很丰富的,但没有了石头的抛弃型拖布,只有全湿和半湿两种各一块的重复使用拖布。
充电桩米2的小了非常多,这点倒是很不错。
同时失去的还有石头充电桩左右都可穿槽出电源线的能力。米2的充电桩只有左单侧有电源口。
看看机器设计上的细节。
侧面看米2没有了沿墙传感器(比T6少的第一个传感器)。沿墙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机身稳定控制距离在10mm左右,有较好的沿墙清扫效果确保不漏扫。米2去掉这个传感器具体会有什么影响,使用的时候再细看。
后部米2保持了之前两款石头造米家非拖地机型的外观,有上下两条充电触点。T6的充电接口为了让充电时可以接续摘取拖地水箱,而转移到了头部的下面。
T6为三按键,将局部清扫分离了出来,需要局部清扫时可直接切换,使用上更加方便。
对比T6 LDS激光头上盖的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触发后退操作),这是米2少的第二个传感器。
米2和T6都在这里设计了清洁刷收纳槽,米2特意提醒了注意刀片,这点不错。
T6则是凸出的,这样当尘盒放入时,可以与接口连接更紧密,并且做工上看着也更精致一些。
米2的两款尘盒,只有标准尘盒可彻底打开清理。而尘水二合一尘盒为一体化,只能从后面的滤 处打开清理,稍微不便。二合一尘盒上有注水口。
二合一尘盒透过透明塑料可以看到里面的小水泵和水管,通过电子控制出水量,这就是电控水箱的奥秘。
在这里继续发现细节差异,米2的吸尘进口处为塑料材质,而T6的还有一层橡胶圈。加上之前机器接口的凸起橡胶层,哪个结合更紧密从而让更多的粉尘进入尘盒不言而喻了吧。
T6尘舱里面真的没擦过
首先米2的边刷是需要自己安装的,好在直接插上即可。
T6 具有的6个防跌落传感器也被阉割了左右2个,恢复成了最早米家一代的4个。T6则会有更好的防跌落能力。
两款机器底部的铭牌。米2额定功率的33W对比T6的58W。不过别忘了米2可是2100Pa的机器,额定功率却和1000Pa的科沃斯某型 机型一样,只有石头T6 2000Pa吸力机器 额定功率的56%,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官方说是优化了风道,那这个就厉害了,等着大佬的拆解吧,我之后只能用我的方式简单测试一下。
对比T6的可以随着地形浮动的主刷,同时也会带来更好的地形适配性和清扫效果。
取下尘刷的尘刷仓,米2进尘口这次则是空空荡荡的了。
两款主刷对比。T6是带有两段快拆结构的主刷,更容易清理毛发
上图中发现了有意思的地方。T6的主刷每条叶片中间开了两个口,是为了不摩擦到主刷罩上面的两根钢丝。
米2尾部除了充电触点外,拖地底板的固定槽也在此处
单手就可安装的底板倒是非常方便。
这种不便我觉得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事情。米2并没有配置隔水垫,带着刚拖完地湿湿的拖布充电,对地板的保护以及充电的安全性都可能带来影响。
T6防止湿拖布持续沾染地板的大片隔水垫。
拖布的安装都采用了前段快拆装,后端魔术贴的设计。不同的是米2为套入,T6使用的是导向槽,这两种结构都很稳定,替换也非常方便。
使用对比测试:
米家以及石头的所有机器人都可脱离 络直接使用的,但是为了更好的体验,还是建议接入智能app。米2目前看只能支持米家App,而石头T6不仅支持使用米家APP、还能支持天猫精灵。
从米家app添加设备中从生活电器找到扫地机器人,除了最后的为云米杉川制造外,其他的几款都是石头科技制造的,也别选错了。配对和米家大多数设备一样,先进入配对模式后,在2.4G的频段下直接接入石头机器人的wifi。wifi命名也从石头的roborock-XXX变成了viomi-XXX。
回充路径以及效率测试:
每每的机器人我都是先通过回充的速度来初步判定路径导航以及寻找充电座的能力。米2的回充由于红外定位在前端,需要靠近后再旋转来回充,整个的过程和米一代很像。
T6由于定位以及导向结构不同,表现得更行云流水。
充电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T6在充电中如果脱开充电桩会自动回充,米2则不会。首先看一下T6的表现,在我用手强制拖桩后,自己慢悠悠得又找回去继续充电去了。
而米2同样的操作就傻在外面了。
如果没有拖桩重连能力的话,充电过程中人或宠物可能会碰到机器人造成拖桩,之后机器就在那待机到关机,人也不注意,导致使用时却发现没电了,尴尬!这个问题希望之后的固件可以改进。
地图保存以及路径规划测试:
正式使用开始。目前新出的扫地机基本都带有地图保存功能,所以在新环境中都建议第一次清扫让它做全屋扫描。地图绘制以及清扫方式也是先边框在弓字形。设置中有更丰富的选项,地图保存是默认打开的,但这里可以发现米2语音包是不能选择的,只有一种声音未免使用起来会有些单调。石头科技的可选的有多达十几种语音包,类似“臣妾去扫地了”莫名的喜感,为生活带来更多情趣。
T6的表现。
但没有该传感器所导致的精度不足反映在非直线物体上,比如下图中我的带有弧度的桌子腿。米2明显离得过于远了,这样肯定会出现漏扫的问题。
米2首次扫地完成后地图绘制工作也随之完成。从地图上看弓字形走线还是很漂亮的,貌似路径导航还不错(注意看是貌似哦,实际还得看后续详解)。米2的清扫界面下直接可以调整吸力大小,这个比T6需要进入设置界面选择方便一些。T6同样的位置是地图规划,而米2又把地图规划放到了设置中,这里我其实喜欢米2的放置方式,毕竟地图设置好后再次改变的机会不多,吸力调整算更常用一些。
再添加软件虚拟墙时,又出现了无语的事情。米2的地图不管是虚拟墙还是禁区,可以规划的最小长度和最小面积比T6的要大,以至于做出来的图就如左边一样,要么虚拟墙伸出去一截,要么巨大的一个多余大方块,可能设计上使用米2的人家里都是大户型吧,门都得是两个普通门那么宽。
对比T6的地图,90度翻转了一下,这个也是无所谓的差异。
对比带着水箱的T6 2cm高度都能一蹴而就的效果可就差了不是那么一点点了。
对比T6的73db稍微高了一些,但T6工作时类似呜呜呜的声音又在米2上恢复成米1那种嗡嗡嗡的烦人声音,看来石头在今年新的T4以及T6上面使用的降噪处理确实挺有效果的。
充电过程虽然米2的充电桩输出功率只有T6的66%,但米2电池3200mah对比T6的5200mah,也是61%左右,所以充电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之后测试的续航能力真的是差异巨大,先提前预告一下。
米2由66%充到99%,耗时55分,同样的时间下,T6由72%充到98%,T6还是稍微慢了一点,毕竟T6内置电池的容量级别在扫地机里一直是前茅。
在地图都做了保存且电量都是100%以及我家27平米左右的清扫面积下,米2用了28分钟清扫完毕,T6用了24分钟(但T6计算是26平,加1分钟也无所谓,还是比米2快一点点),但电量使用差异可就太大了。米2清扫后只有62%的电了,消耗掉38%;T6还剩88%,只消耗了12%的电量。对于我习惯不让机器人每次都自动回充的人来说,米2一次充电只能完整清扫2次,而T6可以完整清扫6次之多(T6 20%电量时会自动回充)。
加入拖地使用后,耗电由前面的62%下降到了23%,损耗掉39%的电量。
我家虽然100平出头,但杂物比较多,并且客厅中间还有一块孩子玩耍的4平米爬行垫,巨大的续航时间差异,让米2更适用于中小户型。150平米以上的使用米2就得悠着点了。
拖扫效果测试:
米2由于采用的是人字形专门的拖地模式,理论上效果会更好一些。对比我之前T6的拖地测试,T6单次行走的带来地面干涩的效果与米2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对于一些凝固的污渍,T6一样可以毫无压力的清除。
拖地之前米2需要往二合一尘盒中灌水,由于水箱中间是尘舱,两边才是水箱空间,中间通过狭长的空间互联,所以多灌水的话,最好左右晃一下。水箱半身是带电控装置的,但是难免管子里面有残水,灌水后偶尔会从水箱出水孔渗出来一部分,下图中流出来的还不少。之前我已经提到,水箱后面就是风机,所以一定要小心别让水留到扫地机尘舱里。这比T6外挂水箱本身就可以远离风机的设计,米2需要更加注意。
米2在拖地时候的“人”字形还是很有特点的,不过这种倒退的步伐会不会让刚拖过的水进入风机舱呢机通常可是没有防水保护的哦。
T6的一档水量对于我家的习惯则稍微多了一些:
所以我也就放弃了米2 水箱3挡的使用测试。一档拖完地使用水量83ml,竟然与我之前测试T6完全一样的耗水量,看来虽然一档位单次路径下拖地水量比T6少,但是“人”字形的回拖使得耗水量最终和T6的一档不相上下。
吸力测试:
开始没打算测吸力的,毕竟2100Pa与2000Pa只差了100Pa,属于同等级别的产品。不过前面提到米2的额定功率官方数据只有33W,差不多是1000Pa机型的额定功率,这对于最大吸力差不多但额定功率高达58W的T6来说简直有些太不可思议。
结果T6 错了,原因是检测到轮子悬空,看来我只把防跌落传感器全部遮住是无济于事的。
米2的两只动力轮悬空,不会出现任何 错,并且跑的还挺欢。
两款机器都调到最大吸力后从结果上看,两款机器的吸力没有明显差异,所以米2的吸力应该没有什么大缩水,之前的顾虑解除了。
米2的吸力表现:
不过从这个测试看,扫地机器人的吸力对比吸尘器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一个是吸钢珠,另一个可以吸钢球的。
测试到这里,我更倾向猜测米2 33W的额定功率可能不是最大档的额定功率数据。在之前耗电测试上已经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比如3200mah的电池在米2上普通档位工作28分钟就耗掉了38%的电,对比T6 5200mah的电池 24分钟耗掉12%的电,感觉好像差不多吧。物理好的可以算算,我物理不好就不献丑了
测试中发现的小插曲:
这个小插曲来自下面拖地以及扫地过程中漂亮的路径图显示。从地图上看,首先路线非常规整,基本没有紊乱的现象,其次整套屋子空间填充得也非常丰满,几乎没有漏扫的痕迹。
其次对比T6的路径图,由于机器人清扫完成一个区域后,需要由一个区域穿梭到另一个区域,以及拖扫完成返回充电桩都是大范围的直线快速移动,因此会有下面这种单条的穿梭直线路径出现。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的一些地图路径截图中米2之前显示还是不规则的路径,过一会儿看又变得方方正正了。
地图绘制本身应该是扫地过程查漏补缺的依据,为了好看而特意处理就没有必要了吧,这个脑洞大开的处理方式,又让我对之前一些扫地机看似不错路径的图片产生了同样的怀疑。
总结
从上面的种种测试来看,所谓细节成就品质。米2对比T6,电池容量,充电功率,传感器配置,配件通用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米2拖地与扫地切换,还得更换尘盒以及断电安装拖布组件,略显不便。越障能力以及噪声控制方面也不如T6。T6脱桩重连和浮动尘刷既方便了使用又保证了清洁效果。除了上面种种使用上的差异,T6还支持10个定时清扫,而米2只支持一个,并且不能定时选区清扫。
从各处的细节看会觉得T6 对比米2¥500的差价绝对算是享受级的了。如果说米2价格为¥1799的话,想选择售价2K以下的机器,我也更愿意选择¥1699的石头T4加第三方水箱组件补充拖地功能(这也是买石头的一个好处,普及率高,配件通用,所以第三方厂家也愿意加入到其他配件生产上),毕竟T4带有T6的很多技术,并且还是2年质保。
最后也总结一下好的拖扫机器人应该具有的通用特征,想买其他型 机器人的也可对比参考。
1.准确的智能的LDS激光+SLAM算法导航(智能机器人智能的关键部分)
2.大吸力(吸尘效果的保障) & 自动识别地面异物情况开启相应的吸力调整(比如地毯模式)
3.大容量电池 (长续航的基础,大户型必选) & 高功率充电桩 (防止充电时等待较长时间),充电桩个头小点,但是带有内置变压和收线功能。
4.丰富的传感器配置(这里有时需要分清“种”和“个”的差异,比如T6是6个防跌落传感器,但这只是一种传感器,有的机器人写的24个传感器,但实际是几种那就又得单说了)
5.精确的地图路径绘制,不要为了秀而做
6.充电带有脱桩重连技术,还可以方便拆卸水箱以及拖布组件,并且最好配置隔水垫,毕竟水箱不出水拖布也不会立马就干。
7.浮动尘刷 & 浮动拖布
8.工作时低噪声
9.优秀的越障以及智能脱困能力(石头的机器人轮子越障以及尘刷力量太大,当碰到忘记在地上的线缆时,有时会卷进去造成线的损伤,这个能再智能判断一下就好了,比如说加入拖拽的力量传感器)
10.优秀的做工以及高品质元器件打造,质保时间越长越好
11.附带一些好玩的功能,比如更丰富的语音包,甚至可以选择边跑边唱“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
相关资源:android实现手机摇晃摆动效果_android开发-Android代码类资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