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低噪声、低交流阻抗的PDS(电源分配系统)。
传输线结构要求,微带线或是带状线,是否有涂覆层等。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要求。
串扰噪声抑制。
空间电磁干扰的吸收和屏蔽。
结构对称,防止变形。
电源层数+地层数=信 层数
电源和地尽可能采用成对设计,并且至少有一对是“背靠背”设计。
走线尽量采用带状线结构,有更好的EMC屏蔽,而关键信 传输应采用对称带状线结构(具体电磁场分布可采用2D场求解器查看,hyperlynx也有此功能)。
说明:对于去耦电容的放置,去耦电容的电源端应该与IC 的电源引脚共享同一个焊盘,使得IC与去耦电容的间距最小,电流最好是先流经去耦电容然后再进入IC的电源引脚。若去耦电容与IC 电源引脚无法共享焊盘,则最好在IC 和去耦电容之间采用小面积的铜质面来代替走线,使去耦电容的互连电感最小。
当使用不同容值的多个去耦电容来给一个IC 去耦时,具有最小容值的去耦电容应被放置最为靠近IC的电源引脚。大容值的电容由于去耦半径较大,可以放在离IC稍远的位置。
当过孔深度超过钻孔直径的6倍时,就无法保证孔壁能均匀镀铜。
一般的射频(RF)PCB上用于接地或其它特殊需要场合的过孔尺寸为:孔直径16mil,焊盘直径32mil,反焊盘直径48mil;
单板密度不大时使用的过孔尺寸为:孔直径12mil,焊盘直径25mil,反焊盘直径37mil;
单板密度较高时使用的过孔尺寸为:孔直径10mil,焊盘直径22mil或20mil,反焊盘直径34mil或32mil;
在0.8mm BGA下使用的过孔尺寸为:孔直径8mil,焊盘直径18mil,反焊盘直径30mil。
选择合理尺寸的过孔大小。对于电源或地线的过孔,可以考虑使用较大尺寸,以减小阻抗。而对于信 走线,则可以使用较小过孔,减小寄生参数影响。
较薄的PCB板有利于减小过孔的两种寄生参数。PCB板上的信 走线尽量不换层,即尽量不要使用使用不必要的过孔。
电源和地的管脚要就近打孔,过孔和管脚之问的引线越短越好。可以考虑并联多打几个过孔,以减少等效串联电感。
在换层的过孔附近放置一些接地的过孔,以便为信 提供最近的回路。可以在PCB板上放置一些多余的接地过孔。
对于密度较高的高速PCB板,可以考虑使用微型过孔和Back-drilling技术(Back-drilling是当传输速率高于3.125Gbs以上进行的一种新技术,即从通孔的未使用部分除去镀层的工艺)。Back-drilling技术将极大的改善过孔的传输特性,并减小反射的能量。如果没有Back-drilling,则建议在布线的时候尽量减小过孔Stub所占过孔的比例,靠近器件面(表面层)的层的走线应当尽量换到靠近装焊面(背面层)的层来走通。
去掉没有连通作用的焊盘,以减小电容的影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