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年龄阶段的李想
现在回头来想,我做 站的时候,为什么会比别人的访问量高因特别简单,那时大家都是早上上 ,因为首先是 速快,其次是上 费用便宜,于是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始做更新,6点到6点半就更新完了。
民之间口碑相传,大家都来我的 站看,就这样,我把信息港里同类的个人 站就都干掉了。
竞争对手还骂我是一个神经病,每天那么早起来更新 站。他们一直骂到自己的 站没了,也没有像我一样早起更新。所以是他们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后来我决定辍学,就想着怎么把 站真正商业化,做成一个真正的商业 站,那时候商业 站不多。
但是,不懂技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障碍,于是我就把樊铮拉进来,因为他懂技术,会写代码,会管理服务器。
1999年,我高中毕业,我的第一个合伙人樊铮也大学毕业了。以我的个人 站为主,我占60%股份,他占40%股份,我们全身心地一起创业。
2.把创业公司的所有错误全犯一遍
2000年的时候,我们将个人 站转成了“泡泡 ”,但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做泡泡 最核心的初衷,是从个人 站开始的,这是我个人的爱好。
那时候我不懂得什么叫管理,什么是团队协作,只想着自己怎么尽可能地努力,也不懂得如何沟通,更不懂得怎么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结构。
所以,一个创业公司能犯的所有错误,我几乎都在泡泡 上犯过了一番。
② 当对手很弱时,即使是后来者也有机会
最后是汽车。当时一看汽车,太好了,简直为我们量身订作。为什么/p>
第一,汽车是标准化的产品,你看到的宝马3系,在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都是一样的,这跟我们做的IT产品非常相似;而且汽车的品类非常简单,当时的汽车种类比现在少得多,汽车品类的复杂度远远小于当时手机品类的复杂度。
第二,看看这个行业里的人怎么样,所有人天天在发厂商的新闻稿,不做任何东西,懒到没办法再懒的地步。IT 站有竞争,汽车 站没有,竞争对手太弱了,比IT 站的对手们弱太多。
3.团队管理是什么业文化有用吗/strong>
① 要赢的团队,要比自己强的同伴
泡泡 早期,我们不招外边的能人,所以招来的员工,更像一堆助理,喊一嗓子往哪跑他们就往哪跑,团队里边没有什么强的人。遇到问题时,大家都想着自己怎么学习、怎么解决,因此,每个人有什么样的能力,工作就做成什么样。
到了汽车之家,这种思维模式就逆转了。
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任何我们自己能做到第一的事情,就必须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第一的,必须找到能帮助我们做到第一的人,来加入这个团队,他要什么都可以。
汽车之家也没有从泡泡 拉太多的人过来,因为泡泡 的人已经习惯了IT 站的那种思维逻辑,我们希望有一个全新的思维逻辑。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能彻底改变,但是原来的员工不一定能改。
当时汽车之家想找CEO,最后我们选了一个最不可能被选上的人——秦致。因为我很早之前就见过秦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就不太喜欢他,他也不怎么搭理我,后来聊了以后,发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人。
那时候秦致在265.com,后来265卖给了Google。当时秦致有好几个职业方向选择,最后他选择了来汽车之家。我管跟用户相关的,他管所有跟商业和管理相关的。
② 企业文化,成倍放大管理效果
秦致给汽车之家最大的帮助,就是他把我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企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司和 站产品。
他来了以后,觉得这个企业的氛围特别好,因为所有人都真实得一塌糊涂,也不会吹牛。
秦致先拉着我们所有人,读了《从优秀到卓越》《基业常青》这两本书,他还帮团队找到了一些人才,更加完善了整个管理团队。
所以,秦致来了以后,除了组建团队,就是帮汽车之家做企业文化。
这个文化不是他编出来的,是他干了两年用嘴说出来的,达成共识,形成了我们的企业文化。
一旦有了企业文化,汽车 站的胜负也就已经决定了,后面只是一个过程、时间的问题。
我现在看很多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公司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建立企业文化,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p>
汽车之家的团队很早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一帮人约定好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标准,定义什么叫对企业好的东西。
很多公司的矛盾,股东之间打架、搞政治斗争,但是你去问每一个人,哪怕企业被他搞死了,他都说自己对企业好,说其他人对企业不好。
你听他讲也有道理,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核心管理团队从来没有约定过,什么才真正叫“对企业好”。
当然,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有很多页,那这家公司也挺危险的。
无论是公司目标还是公司企业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你能讲出来,而不需要解释,就让大部分人都能听明白。不是看到一条,就需要解释一次。
我看很多公司做企业文化,出一条,就配合一页的解释,这样的企业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会逐渐失效。
为什么我们的人去了别的公司,别人给双倍的钱挖角,最后他们还会再回来为他们已经不适合别的模式了。
我们的员工绝不需要照顾老板的感受,不要照顾任何人的感受,因为一旦形成这个氛围,企业就毁了。员工每个人把自己最该做的事做了就行。
4.创始人必须具备的5项特质
第一项特质:创始人要有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说你要看什么书,任何的维度都是你要学习的。换另一个维度讲,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始人始人需要哪些能力/p>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始人需要有梦想,因为你有梦想,别人才真的愿意跟着你。所以,创始人需要梦想,而学习是必备的基础能力。
第二项特质:创始人要自信。
所有的沟通和交流,最主要的是自信。我做泡泡 的时候不自信,做汽车之家是非常自信的。自信的最核心原因是对自己的认知,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放弃什么,你就自信了。很多时候不自信就是什么都想要。
而且你自信了,很多人就会信任你,让别人信任你的动力,是来自于你有梦想,你自信,这是作为一个创始人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比如说再回顾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只有梦想,但是我不自信,我就自然做不起来了。
传统的草根创业者,大多是用户第一的选择。
按照市值计算,中国最大的互联 公司前三名也都是用户第一。(假如你认为阿里巴巴集团里面淘宝和支付宝的价值大于阿里巴巴B2B的话)
用户第一的原则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磨练,才会看到大规模盈利的曙光,所以这类公司基本上前两年都是赔钱的,赔个四五年也完全有可能,但是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很大。
而如果是客户第一的原则,初期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很容易在一两年就达到千万、上亿的收入规模,但是瓶颈也会来得更快,因为变现能力远远超越了创造价值的能力。
以上两个选择,都是由创业团队的性格和经历决定,没有对错,且很难改变,关键是选择对了适合自己团队的。
还有很多人连哪个更重要都分不清,这样的干脆就先别创业了,想明白了再创业。
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类创业者,认为想到了是最重要的,觉得想到了就等于做到了,而且还会以为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自己想到了(其实别人早就想到了,并早就开始行动了)。
在互联 创业领域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这类创业者损害了投资方和员工们的利益(这类创业者的恶性结果,最经常见的就是解散公司或拖欠员工工资,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最重要的还是害了自己。
2.信念尤为重要,领导者要学会“点石成金”
自信和信心两个词翻来覆去,我认为都是一码事,都是关于信念的。
一个人的自信和信心,有3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是对事有信心,但事与我无关。
比如你对苹果公司的发展有信心,但对事的信心与行动无关,与自己也无关,不存在驱动力。
这个层面的信心实际上毫无意义,所有人都可以有,而且没有难度,没有挑战。但很多人认为这个层面的信心只有他自己独有,就停在这里了,然后什么都没付出,什么实际结果也没发生。
这种信心,就是一种假的自信和信心,最害人了。
第二个级别,是对自己有信心,自信和自己的目标、行动、结果关联在了一起。
比如,我要在三年内从一个新人做成一个主管,我要用五年时间做一个中国最好的汽车 站,我要在30岁之前开上宝马车等等。一个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目标,配合可以到达目标的动力,再有一个脚踏实际的过程,这就是第二级的自信和信心。
拥有这类信心的人,普遍学习能力强、意志坚强、自我要求高。每一个组织和团队都需要有这样的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家庭才能够幸福。
但这只是一个合格的自信,仍不足以领导团队,达到这个级别,能够做好自己、管理好小团队,还不足以领导和管理更大的团队。
第三个级别,是最高的自信和信心,即对别人充满信心,且主要是对身边的人有信心,哪怕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一块铁,也相信他本应该是一块金子。
能够相信事情谁都会,能够相信自己有一定难度,而最难的是能够相信别人,从而让别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我还是用金子的说法来比喻第三级自信。任何人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其实都是一块金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这块金子有点生锈,看起来像一块生了锈的铁,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
我认为他是一块铁,所以我对他的要求也只是做铁的事情,他也认为自己是块铁,所以他一辈子就是块铁,顶多是块好铁或烂铁的差别。
而第三级自信的人会坚信,你其实就是一块金子,虽然你现在表面的样子是铁,但是他会以金子的标准来要求你和帮助你,这个短暂的过程会很痛苦,但是结果很不同。
尽管你的结果不会马上成为金子,而是铜或者银子,你却已经搞明白了,原来自己不是铁,自己的真身是金子。从此你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要求会截然不同,你会用一切努力使自己成为金子,并以金子的标准做事,并享受着金子的成就和价值。
三、李想给年轻人和管理者的
7个忠告
1.方向
方向,是创业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指标。
方向不是目标,目标有终点,而方向永远没有终点。
什么是方向strong>方向就是你要为什么而奋斗。
不过别钻牛角尖,方向是具有辐射性的,不是说我们做IT和互联 ,别的就一律不做,只要和这个方向相符、相关联的,而且有利可图,都可以去做。
就像Google也做纸媒体广告,微软也出游戏机一样,只不过,主线一定是你的方向。如果你是做互联 的,还要去做钢材,那就出问题了,除非你是多元化的集团。
一个人的方向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改变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改变方向以后等于又在新的方向上回到了起点。
所以,对于年轻人和创业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说得再难听一点,即使我们自己很笨,只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直坚持,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有了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标,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2.目标
方向是模糊的,目标是清晰的,很多人说生活和人生感到迷茫,最重要的就是,他失去了目标。
我在做汽车之家的时候,比较喜欢用大学毕业生,他们身上的“臭毛病”比较少。我发现大学毕业生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是上学就有明确目标的,这些人在上学的四年中,除了正常的学习,还会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和提升,所以,这类大学生特别好用,只要工作的意愿够高,就可以快速成为一流的员工;
还有一种类型的是大学上完了还没有目标的,为了上学而上学,他们来面试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或者干脆一坐,问HR:“你能给我安排什么工作
我们100%不会用第二类的大学生的,因为培养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我建议大学生们,早一点给自己找到一个目标,在进入 会后,你可以比别人至少早两年进入正轨。
我们发现了目标的重要性,不过目标的制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目标,一定要现实又具备挑战性。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以后,再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目标又分为眼前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和战略目标。
我们起初的目标,可能是非常朴实的、简单的,甚至自私的,但是这些目标就是不断实现更大目标,成就更大事业的必经之路。
而企业管理中则会运用到目标管理,从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目标的监督考核、目标的总结、目标的修正,看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作为管理工具是相当有效的。
目标是导航标志,阶段性的成果分析工具,目标就是我们人生和企业的雷达,不要让自己和企业变成一个没有雷达的飞机。
马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尽管你我现在的目标不是多么伟大,但是他是你实现伟大目标的必经之路。
3.意愿
有了方向和目标以后,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决自己的意愿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也需要解决好别人的意愿。
意愿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行动力的决心。
我们常说人要有压力,我认为,压力纯粹就是放屁和自欺欺人的。压力从来就没有和行动力、目标以及结果有过任何实际的联系,有压力而无所作为的人数不胜数,只有通过意愿变成超强的行动力,而产生出结果和实现目标,才是有价值的。
如果有人天天喊我有压力,他99%的可能性就是喊喊而已,行动方面几乎什么也不会改变,因为他早就习惯这样了,他知道只要经常喊一喊有压力,别人就认为自己努力了,和到底去不去行动没有关系的。
没有行动力,压力就是人最大的阻碍和自我欺骗的口头禅而已。压力喊得越多,行动力也就越差。
放弃压力,变成行动力,而行动力的根源来自于意愿,只有行动力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
一个人基本的做事方法取决于三个步骤:
第一,意愿;第二,过程,包括方法、技能等等;第三,目标、结果。
意愿决定了过程中的行动力,其实每个人都不缺少方法,太多的方法和机会都摆在你面前,你根本就看不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意愿。
没有意愿,再多的方法也没用,因为在你没有意愿的时候,给你方法你也不会去用,你甚至会觉得给你方法的人很烦。
所以,意愿对于个人和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愿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前提是有方向和目标)
我又把人分成了四种,管理者和我们自己可以分别对 入座:
一,高意愿、高技能;二,低意愿、高技能;三,高意愿、低技能;四,低意愿、低技能。
第一种人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你只需要给他不断的挑战和鼓励,就足够了。
不过第一种人也有可能变成第二种人,对于第二种人,经常会是一些老员工,作为当事人自己以及管理者,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意愿的问题,让他们重新获得激情和行动力。
第三种人多半是新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多用这样的人,他们会乐于接受和快速学习所有的方法和技能,很快成为高技能的人,只要他们的意愿足够的高。
第四种人,这种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没有任何价值,直接开除掉就可以了。而如果你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要解决的根本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什么也别干,先解决好自己的意愿的问题,让自己变成第三种人。
当一个人具备了很好的方向、目标和意愿以后,他就具备了创业以及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了。
4.方法
很多人总认为我只要有了方法就一定能成功,这个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我把方法放在了第四位。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不缺的时候方法很多,就是用不上;缺的时候,方法也很多,就是没有最有效的那个。
方法本身并不重要,为了实现目标而存在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这里从个人和管理双方面讲述方法,对于个人而言是如何获取正确的方法,对于管理者而言则是如何有效的传递方法。
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接受别人给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寻方法,所以获取正确的方法的前提是目标和意愿的存在;
对于不一般的人,他具备很好的学习和聆听的能力,把所有的方法变成自己的,在实现目标的那个环节中最恰当的方法来使用。
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时,方法会成为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方法一定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再给予,也就是对方有意愿和需求去达成目标的时候。
如果别人根本不需要方法,而你单方面地向对方灌输方法,那么这个效果则是负面的,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方法,反而会反感你,因为他当时根本就不需要方法。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如何获取最需要的方法,如何把自己的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别人,将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5.毅力
有了方向、目标、意愿和方法,也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因为太多的人是根本就没有毅力的。
毅力=坚持+突破。
举个会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例子——
我们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大目标,并为这个大目标制定了几个相应的小目标,不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小目标还没有完成,又出现了更多的目标,结果很多人就被目标把自己“搞死”了。
我们设定的目标会有很多小的目标组成,小的目标完成了,大的目标就可以完成了。不过,我们被目标搞死了,因为目标遇到一些难度或者阻碍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完成了,绕开它,然后寄希望于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标去实现大目标。
好了,你会发现,慢慢的,你已经失去了完成目标的能力了,当眼前的目标受阻,你就马上转移目标,就你那毅力,眼前的目标都完不成,你以为自己就能完成新的目标了/p>
目标不能完成,而为之付出的过程无论多少都是白搭的,你的人生就在不断去做不能完成的目标,不断地去找新的不能完成的目标的过程中浪费掉了。
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标就足够了,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困难和阻碍,坚持和突破!慢慢地,你已经掌握了实现目标的能力了,而这完全归功于你的毅力。
少找目标,多达成目标,你就不会被目标搞死了。
困扰年轻的人无非两点,而且是两个极端:一是没有目标,没有意愿;二是目标太多,没有毅力。
6.成果
说了这么多辛苦的条件,我们总算可以见到成果了。
成果就是目标的完成,该目标到此结束。
最值得兴奋的就是成果,而不是过程。成果见证了你的5个必备条件的具备,标志着你已经具备了完成目标的能力,也意味着你可以去挑战更高的目标了。
没有成果,所有的条件和努力其实都是白搭的。
成果是验证点,成果是兴奋剂,只有成果真正体现出你的价值和能力的提升。
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了:自我观察。
7.自我观察
我们太多的时候陷入过程而不能自拔,发现不了问题,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往往会陷入或者沉迷于过程而不能自拔。
问题如果发现不了,就会迷失,肯定实现不了结果。
既然不能总是依赖于高人的指点,我们只好进行自我观察,以另外一个站在事情外面的人来看观察自己。
自我观察是我从2005年开始做的,我针对自我观察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工具。
任何事情的组成简化为:目标——过程——结果,而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问题肯定会出现在过程中,所以一旦感觉不太对劲,马上用这个工具判断自己:
我所进行的过程与我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一致一致的话,问题出现在哪里目标来判断正在进行的过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过程,能否产生结果/p>
这样,问题就会找出来,然后解决问题,目标就可以完成了。
2005年的时候,我用这个简单的“目标——过程——结果”工具来帮助自己,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就观察自己。
2006年,这个工具已经变成了我的生理本能,任何时候我都可以站出来观察自己,只不过,看自己的高度的提升则是永无止境的。
总结来说,年轻人创业和发展7个要点为:方向、目标、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观察。
以上是我这些年创业的积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想:一个懒人的管理秘籍》 i黑马(ID:iheima)
2.《李想:创始人必须要具备的五项特质》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3.《李想:关于创业和投资,我的六点思考》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