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计划
测试范围
根据项目整体情况,确定测试对象、测试重点。本项目范围包括:基础服务平台、流程能力平台、系统接口、业务展示(阳光大厅)、业务实施等五部分,如下图所述为基础服务平台部分。
测试活动过程

1.制定及维护集成测试计划
- 在项目策划阶段,测试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将集成测试时间、人员等内容初步填写到《项目实施计划中》,提交项目经理审批,作为集成测试的初始计划。
- 在《系统集成方案》确定之后,测试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指定测试人员、测试范围、测试日期、测试环境、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步骤及测试通过标准等内容,并形成《集成测试计划》,提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成员、测试人员、项目级QA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按照《技术评审过程》中的规定执行。
说明:集成测试过程在项目中可能被执行多次,在制定《集成测试计划》时需要参考《产品集成方案》,来确定集成测试策略。
2.制定及维护集成测试用例
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等文档,并结合合适的测试策略及测试方法,制定《集成测试用例》并提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测试负责人、测试人员、项目成员、项目级QA对《集成测试用例》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按照《技术评审过程》中的规定执行。
3.搭建测试环境
按项目实施计划,集成测试开始之前,测试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指定人员依据《集成测试计划》搭建集成测试环境,在搭建测试环境过程中,需要项目经理协调软硬件资源,项目成员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验证集成测试环境的正确性。
说明:待测试的程序或代码必须从配置管理库(SVN)处获取。
4.执行集成测试
(1).执行集成测试
- 测试人员按照《集成测试计划》和《集成测试用例》进行集成测试,并将测试执行过程及结果记录到《集成测试用例执行记录》中,便于后期测试用例的跟踪与分析。
- 若测试过程中发现缺陷,测试人员将缺陷记录到《集成测试缺陷记录》中,填写缺陷的基本描述信息,指定“解决人”(项目成员),并将缺陷状态置为“已提交”。
说明: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也应该检查被测试的产品组件及关系是否符合《接口列表》(来自:产品集成方案)。
说明: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测试的缺陷较多或重大功能尚未实现,测试负责人认为可以中止本次集成测试,需要填写《集成测试中止 告》,提交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处。
(2).修复缺陷
- 项目开发人员在《集成测试缺陷记录》中,过滤出分配给自己的缺陷,并且状态为“已打开”或者“重新打开”。
- 项目开发人员对缺陷进行分析,若认为缺陷却是存在,则变更缺陷状态为“打开”;若认为不是缺陷则变更缺陷状态为“拒绝”。
- 项目开发人员从配置库中获取相应的代码,修改完毕后提交代码,并更新《集成测试缺陷记录》中的缺陷状态为“修复”。
(3).回归测试
- 在新一轮集成测试开始前,测试负责人(或指定的其他技术人员)重新部署或安装待测试程序或代码,经过项目成员确认后方可进行回归性测试。
- 测试人员在《集成测试缺陷记录》中,过滤已经修复的缺陷,进行测试并验证,验证通过后将缺陷状态置为“关闭”;否则置为“重新打开”。
说明:待测试的程序或代码必须从配置管理库(SVN)获取。
5.编写集成测试 告
- 《集成测试计划》评审通过后,按《配置管理过程》将其纳入配置库进行管理。
- 《集成测试用例》评审通过后,按《配置管理过程》将其纳入配置库进行管理。
- 集成测试活动达到了退出标准,按《配置管理过程》对集成测试过程中的工作产品进行配置管理。
测试用例及执行
测试用例
用例编 | 模块名称 | 用例概述 | 设计者 | 创建时间 | 用例状态 | 操作步骤 | 测试数据 | 预期结果 |
---|---|---|---|---|---|---|---|---|
001 | 新建申请 | 新建业务申请单并启动流程送下一步 | 肖永威 | 2015.7.26 | 见时序图1 | 资费申请单 | 产生流程待办 | |
002 | 审批 | 填写意见送下一步 | 肖永威 | 2015.7.26 | 见时序图2 | 资费申请单 | 产生流程待办 |
新建申请时序图
集成测试用例执行记录
第一轮测试
接口编 | 用例编 | 是否选用 | 执行人 | 执行时间 | 测试结果 | 缺陷编 |
---|---|---|---|---|---|---|
API001 | 001 | 是 | 2015.7.26 | 未通过 | Bug001 | |
API002 | 001 | 是 | 2015.7.26 | 未通过 | Bug001 |
第二轮测试
表格同上。
关于集成测试缺陷记录
集成测试缺陷记录定义如下:
1.缺陷编 :缺陷的唯一标示,命名规范:模块名称+编 (从001开始)。
2.缺陷类型:
- F-功能:如逻辑,指针,循环,递归,功能等缺陷。
- G-语法:如拼写、标点符 等缺陷。
- A-赋值:如声明、重复命名、作用域。
- I-接口:与其它组件、模块或设备驱动程序、调用参数、控制块或参数列表相互影响的缺陷。
- B-联编打包:由于配置库、变更管理或版本控制引起的错误。
- D-文档: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
- U-用户接口:人机交互特性:屏幕格式、确认用户输入、功能有效性。
- P-性能:不满足系统可测量的属性值,如执行时间、事务处理速率等。
- N-标准:不符合各种标准的要求,如编码标准、设计规定等。
- E-环境:设计、编译、其它支持系统的问题。
3.严重程度:致命、严重、一般、轻微。
4.优先级:“高”级别缺陷需立即被解决;“中”级缺陷需正常排队等待修复;“低”级缺陷可在方便时被修复。
5.缺陷状态:
- 已提交:已提交的缺陷。
- 打开:确认已提交的缺陷,等待处理。
- 拒绝:拒绝已提交的缺陷,不需要修复或不是缺陷。
- 修复:缺陷被修复。
- 关闭:确认被修复的缺陷,将其关闭。
- 重新打开:验证修复的缺陷,验证结果未修复。
6.其他描述内容:
- 缺陷描述
- 告人员、 告日期
- 解决人、解决措施、解决日期
- 验证人、验证日期
上述缺陷记录内容,可以使用表格工具管理(例如:WPS表格、Excel)。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