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数据中心 络包括三大件:SDN、Overlay无状态 络、vDC虚拟私有数据中心。
1 SDN最早为人们所熟知,即软件定义 络。核心理念是将 络功能和业务处理功能与 络设备硬件解耦,变成抽象化的功能,再通过外置的控制器来控制这 些抽象化对象。通过把传统 络的紧耦合架构拆分为应用、控制、转发三层分离的架构, 络将不再成为制约业务上线和云效率的瓶颈,而是在完成数据传输任务的 同时,也能变得和虚拟化后的计算、存储资源一样,成为一种可灵活调配的资源。
SDN包含控制器和openflow两大部分,控制器是一个软件,可以对整个 络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包括下发转发表项,控制包括对所有 络设 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Openflow是控制器与 络设备之间互通的语言,控制器通过Openflow对所有 络设备进行转发表项下发,设备管理。
2 Overlay无状态 络技术也是未来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Overlay是叠加的意思,即通过在现有 络上叠加一个软件定义的逻辑 络,原有 络尽量不做改造,通过定义其上的逻辑 络,实现业务逻辑,从而解决原有数据中心的 络问题,极大的节省传统用户投资。Overlay是一种将(业务的) 二层 络构架在(传统 络的)三层/四层 文中进行传递的 络技术。这样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隧道封装技术。其实在 络技术里已经有了不少的封装技术,比 如MPLS、VPLS、GRE等等,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这样一种新的封装技术呢。
Overlay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无状态 络,即在多个数据中心之间互访,虚拟机迁移都可以无感知地进行。对于上层应用业务无告知,也许一种业务是 多个数据中心同时多个虚拟机提供的,这个在Overlay 络里再正常不过了。Overlay目前包含有三大标准技术,其中当属VXlan技术最受关 注,VXlan是思科和VMware共同提出来的,自从被提出来就广受关注。从封装的结构上来看,VXlan提供了将二层 络overlay在三层 络上 的能力,VXlan Header中的VNI有24个bit,数量远远大于4096,并且UDP的封装可以穿越三层 络,比VLAN有更好的扩展性。在数据中心 里,Overlay提供了一种解决数据平面转发和多租户隔离的技术手段,而之前说到的SDN,是定义了一种控制和管理的 络架构。两者在未来数据中心里作 用并不冲突,而且VXlan技术还是SDN部署的必要条件,只有部署了VXlan才能上SDN,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3 未来的数据中心有了SDN和Overlay,是不是就够了然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vDC虚拟私有数据中心。vDC虚拟私有数据 中心其实包含很多内容,安全的虚拟化,服务器的虚拟化以及 络的虚拟化,对数据中心全面做虚拟化。vDC虚拟私有数据中心 络部分的典型技术目前是 VMware的Neutron 络技术。Neutron目的是为 OpenStack 云更灵活地划分物理 络,在多租户环境下提供给每个租户独立的 络环境。另外,Neutron 提供 API 来实现这种目标。Neutron 中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 络对象,如果要和物理环境下的概念映射的话,这个 络对象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交换机,可以拥有无限多个动态可创建和销毁的虚拟端口。 Neutron是一个站在SDN之上的,提供接近应用层的 络虚拟,偏应用层的技术,是SDN的有效补充。SDN实现的是三层以下的虚拟化,而vDC 络 关注的是四到七层的虚拟化。
SDN的本质定义就是软件定义 络,也就是说希望应用软件可以参与对 络的控制管理,满足上层业务需求,通过自动化业务部署简化 络运维。
1 SDN标准:ONF
站:https://www.opennetworking.org/
参考:http://www.cnblogs.com/qq952693358/p/5835640.html
SDN的核心:可编程性
SDN的思想:SOA面向服务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使 络连接的大量计算机易于合作,以 服务 而不是人工交互来交流信息。
使得更可用的,更灵活又可拓展的应用和服务得以构建,测试,部署和管理。
软件定义 络
络是IT行业的基石。
络如果以正确的方法来架构和运用,就能成为目前最大的业务推动者:把 络,服务器和存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SOA原则应用于 络层。
SDN 和 API 更加方便地实现 对 络和服务的 编程意图 和 状态接收。
将SOA原则应用于 络层, 络变的更加容易,它提供的服务更加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更加灵活。使得企业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转换IT技术。
究竟什么是软件定义 络/h2>
SDN是一种简化 络的方法 和 体系架构,使得 络对其工作负载和服务的要求更具有反应性,从中也可以窥探出未来 络的发展趋向:走向智能化。
SDN提供一种功能:使得 络能够被运营商以编程的方式来访问,这样的目的是 1)实现 络自动化管理 以及服务编排。 2)能够跨路由器,跨交换机进行 络配置。3)对执行操作的应用程序 和 络设备的操作系统 进行解耦合;即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理顺。
注:耦合就是程序中的一部分跟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解耦合就是把必要的耦合理顺,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耦合(这一句其实就是高内聚低耦合的通俗解释)。
SDN为什么会出现/h2>
从历史上看, 络配置的特征 是静态的,不变的,通常是不允许触碰的。需要在设备上面人工手动,基于命令行来进行配置。
静态的 络配置导致了什么问题/strong>
1)可管理性差 2)核心的可拓展性差
需要对付一个比较大的 络(有许多的交换机,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时候,比如需要一个操作来应用到在整个操作系统的所有设备的时候,人工管理很明显力不从心:根本不够灵活和敏捷;并且不能支持动态配置和瞬时数据(即配置并不是持久地保持在配置文件中)。
于是乎,SDN出现了。
SDN体系 三种理解
理解一:集中式的管理下 分布式1)控制2)管理3)数据平面。
这句话,从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进行理解。首先 集中式的管理,代表着SDN体系和传统体系的不同:由我们计划的策略决定的一些规则 集中地进行管理(比如策略的安全性,质量以及监控)。其次 分布式的平面,代表着我们决定的策略以及一些规则 是具体应用在 络中的每一台 络设备上的。
策略针对特定的 络 集中地进行一些修改和增删。而策略所需要执行的操作,则是具体到这个特定 络中的每一台 络设备中。
这样做的好处:灵活,可拓展性强,比起之前的旧的 络体系来说,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理解二:SDN并不是取代现有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控制平面,而是进行补充。
怎么补充DN提供整个 络的拓扑结构,原有的控制平面只能看到小部分,而现在SDN提供了整个 络的拓扑结构和状态,这使得我们的决策更加具有准确,更加具有弹性:比如某一台 络设备出现了故障,我们能够迅速的根据相关的 络拓扑以及周围 络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解决故障,提供了最大的保护。
理解三:SOA 和 SDN
开篇介绍了SOA的概念:使 络连接的大量计算机易于合作,以 服务 而不是人工交互来交流信息。
从上文来看,SDN是如何贯彻SOA的br> SDN提供一种功能:使得 络能够被运营商以编程的方式来访问
与SOA联系:使得服务的构建和测试,部署与管理,通过编程的方法来实现,更加灵活,具有可拓展性。
也就是说,SDN是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这是它通过 可编程性 来实现的。
可编程性,体现了SOA的理念,是SDN的核心。
小结一:
从上文来看,SDN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它是如何解决传统 络的问题(可拓展性差,不灵活等等)的利用 集中式的管理下的 分布式控制平面,管理平面,数据平面;提供全局的 络拓扑图。
2)它所贯彻的思想OA面向服务,利用服务来进行 络设备之间的交流。如何实现DN的可编程性
3)SOA和SDN的可编程性 带来了什么升了SDN 络的可拓展性和灵活程度,这一点和解决传统 络的问题联系了起来;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的管理 络,运维人员和管理员能够迅速响应需求;使得应用程序更加贴近 络。
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我只想给自己和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个交代,仅此而已。
目前 络层面流行的技术概念:虚拟中心;公有云私有云;数据中心等等。
SDN主要的模拟器:Mininet OpenDaylight(Cisco) ONOS(AT&T等运营商主流的SDN工具)
重要技术:SDN控制器。
标准的定义:ONF:是由 Microsoft Google 等互联 公司定义SDN标准。而不是传统的ISO,RFC。
卡 + 线 + 协议栈 组成最小单元 络
1) 线提供物理介质,承载比特流/电信 (数字信 )。
2) 卡进行数据处理,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将磁盘上的数据/字节 转换为 线上的比特/电流。
3)协议栈作为沟通语言,实现通信过程中的数据解析,地址寻址,数据流控制。
缺陷:无法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信 中继,整形滤波,中继和放大信 。
缺陷:中继器只有两个接口,无法实现多主机的直接通信。
集线器,即多口中继器,是OSI七层模型的物理层模型。
缺陷:带宽利用率低,处在同一个冲突域中,会往所有接口洪泛信息。
桥是链路层产品,能够阅读和记录MAC信息,生成MAC通信表。代表着快速以太 来临
它能够进行冲突域隔离。
缺陷:接口默认两个,对 络的冲突隔离有限。速度慢。
交换机是当代计算机 络中比较重要的产品和技术,每一台连接到Switch的主机都处于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内。同时利用MAC通信表进行转发数据流。
缺陷:无法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缺陷:中继器只有两个接口,无法实现多主机的直接通信。
集线器,即多口中继器,是OSI七层模型的物理层模型。
缺陷:带宽利用率低,处在同一个冲突域中,会往所有接口洪泛信息。
桥是链路层产品,能够阅读和记录MAC信息,生成MAC通信表。代表着快速以太 来临
它能够进行冲突域隔离。
缺陷:接口默认两个,对 络的冲突隔离有限。速度慢。
交换机是当代计算机 络中比较重要的产品和技术,每一台连接到Switch的主机都处于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内。同时利用MAC通信表进行转发数据流。
缺陷:带宽利用率低,处在同一个冲突域中,会往所有接口洪泛信息。
它能够进行冲突域隔离。
缺陷:接口默认两个,对 络的冲突隔离有限。速度慢。
交换机是当代计算机 络中比较重要的产品和技术,每一台连接到Switch的主机都处于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内。同时利用MAC通信表进行转发数据流。
交换机是在 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相比 桥有以下优点:
1)接口数量更加密集,每一台主机在独立的冲突域,带宽利用率大大增强。
2)利用ASIC硬件芯片进行高速的转发。
3)能够进行VLAN虚拟局域 的隔离:不仅仅能够隔离冲突域,还能通过VLAN隔离广播域。
它是一种局域 产品,目前处于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以太 技术。
缺陷:一般用于本地 络通信,无法实现广域 通信。
在后面的SDN学习过程中,它是主要的转发数据的工具。
路由器是 络层产品,基于IP寻址,采用路由表来进行数据转发。
路由器实现了不同局域 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不同的介质,比如以太 和令牌环 可以互通,实现广播域隔离,实现远程通信(WAN广域 连接)
路由器的诞生,是互联 络大爆炸的主要原因,跨不同介质,跨不同 络的联系得以实现。
IP寻址机制,利用了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等,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只要连接两端的两台主机有配置合理的逻辑IP地址,就可以进行通信。
无线AC/AP Access point 可以看成带有无线功能的交换机/路由器。随着移动办公的趋势, 络中无线产品越来越多。
根据部署方法分类:
1)胖AP:无线AP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独立调试 络热点中的所有配置。eg. TP-LINK
2)瘦AP:无线AP只具备无线信 发射的功能,所有的命令调试全部集中在后台的AC/无线控制器上面。
小型无线 络,比如家庭 络,使用胖AP即可解决;大型无线 络,比如无线城市,则需要使用瘦AP方案解决。
这种后台控制器的思想 和 SDN有一些渊源。
防火墙Firewall 是一种 络安全产品,对 络进行安全访问限制,一般在互联 边缘使用,防止外部黑客的攻击。
防火墙可以看成是带有安全功能的路由器,很多防火墙的内容可以在路由器上看到,比如路由协议,访问控制列表,地址翻转技术。
是否有了防火墙就可以不用路由器了呢strong>路由器一般和防火墙同时存在,防火墙负责安全隔离,路由器负责路由选路。
根据防火墙的技术特征,可以分为包过滤,应用代理,状态监测防火墙;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防火墙。
络拥塞一直是传统 络中的永恒问题,从TCP的流量控制机制:滑动窗口,防止小包,慢启动拥塞避免等等;到中间路由器提高转发效率的做法:比如OSPF取代传统的RIP,避免了大量的RIP更新,更高效地转发数据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路由交换信息;再到流控产品。
这些措施,策略,产品的出现是必然的: 络如今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在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倘若没有合理的流量控制, 络拥塞会使得整个 络的效率非常之低。
家庭SOHO 络,小型创业公司 络,园区 ,政务 ,数据中心 ,电信/互联 ······
要满足 端到端的主机通信,远程 络的主机通信,不同局域 络之间的通信,处理泛洪问题,解决安全问题,解决流量控制问题 等等一系列十分复杂 实现困难的问题,可想而知,配置 络是一件多么庞大,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在 络速度迅猛发展的今天, 络流量越来越多, 络拥塞也日益见长。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解决 络安全控制, 络拥塞控制,保证 络效率,解决 络配置难,管理 络难,更新服务难 等一系列困扰以久的问题也迫在眉睫。传统 络越来越为人诟病,原有架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上举步维艰,难以维系。
因此,我认为,SDN的出现是必然的,在 络领域是一种伟大的历史革命。
“传统 络行业的发展,是一种按需发展的思路: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催生出什么产品。”这句话是根据传统 络的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从刚刚开始的中继器 到 现在如此庞杂的互联 络,每一次革命性的 络设备的发明,都是源于需求。
但是,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大部分 络产品是硬件产品,更新迭代远不如软件快。
最致命的一点:“底层是对用户封闭的,客户的意见只能反映到厂商,由厂商来解决他们的需求,周期长,效率低。”
因此,我们的思考,就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架构,让 络像软件一样,更新快,用户体验好,可管理性强,用户如果有需求可以直接对它进行相关操作。
于是乎,有了这么强烈的需求,技术就出现了:SDN。
在 络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传统 络的架构充满了危机,主要有这四个问题(3+1)。
1)传统 络的部署和管理 非常困难
2)分布式 络架构凸显瓶颈
3)流量控制十分棘手
4)可编程性
为什么要介绍传统 络架构的危机有在了解了传统 络架构的不足与缺陷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SDN新型 络 “新”在哪里,优在哪里。
络产商的分类
1)综合厂商/全栈厂商:提供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等技术产品 和 整体的解决方案。比如Cisco,Huawei,H3C等等。
2)安全厂商:对外提供防火墙,入侵检测,入侵防御,安全 关,防止病毒等等技术产品。比如Checkpoint。
3)流控厂商:提供流量控制产品。比如F5,Randware。
如何对 络设备进行操作/h3>
不同的厂商所生产的 络设备,需要不同的方式进行调试和配置。
一般通过命令行和Web界面。
我们的 络,大部分是混合型 络,各大厂商的 络设备鱼龙混杂。
这就使得,对一个 络中不同的厂商生产的 络设备进行 统一 的调试和配置,是一件困难又复杂的事情。
但是好在底层有 路由选择协议等等用于路由器交换信息的协议,使得 不同厂家生产的路由器互相交流 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客户采购 络设备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方案。
关键点: 络厂商的不同,造成了 络设备的不同,给 络的管理和配置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目前,我们是如何管理这么多的 络设备呢/h3>
如何统一来管理这么多的 不同品牌的 络设备呢通过 在服务器上搭建的 管软件。
比如学校利用的就是 管软件,架设在服务器中; 管软件生成 络的拓扑图,知道哪一台PC在哪里,出现故障能够进行 警。
关键: 管服务器 是目前主流的 络设备管理方案, 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等)和 管系统(H3C iMC等等) 部署SNMP协议:这是一种 侧重监控 络 的协议。
通过 管系统能够对全 进行 可视化拓扑发现,配置管理,链路质量检测等等。
管系统一般部署于安全管理区域。
SNMP协议:简单 络管理协议,侧重监控,而不是配置和部署。
当某一台 络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SNMP协议监控到了这一异常,发出警告;用户通过 管软件的警告,来获知相关错误信息,通过远程登录或者是下机房 进行命令行配置和调试。
注意: 管软件起到的只是一个监视器的作用,真正去修改配置解决问题 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手动。
引出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传统 络的部署和管理 非常困难!
络产商杂乱; 络设备种类多,数量也多;配置和管理的 命令不一致。 -> 配置难,管理烦
不同的 络设备是如何协同工作的/h3>
络设备之间,大部分都是采用 路由交换协议等 络协议 来进行信息的交互。比如 OSPF/BGP/MPLS 等。
这些协议大部分的逻辑基础,都是【邻居建立 -> 信息共享 -> 选择路径】这样的工作流程。
这句话很重要:大部分 络采用的是 典型的分布式 络架构:设备和设备之间相互交流路由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建立拓扑信息库,按照一些选路的算法计算路径。
举个例子:OSPF,建立邻居关系之后,交换第一类LSA,建立拓扑数据库,然后把数据库的内容作为SPF/Dijkstra算法的输入,确定最短路径,然后添加到路由表项中。
每一个设备都会进行独立的计算,相当于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大脑与一个独立的转发硬件。
协议是 络设备的语言,相当于人类沟通的语言。
关键:不同的 络设备之间 通过协议进行交流,大部分协议都是通过 建立关系->信息共享->选择路径 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
分布式 络架构,实现的是 络设备与 络设备互相交流本地的信息。比较典型的代表是 OSPF的分区域。
与现在的SDN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 络,每一个底层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等)都有一个独立的大脑;而SDN除了控制器有大脑,转发层的 交换机 就是个傻逼。
如果 络发生动荡,设备怎么进行交互/h3>
络设备以 接力棒 的形式不断告诉下一跳邻居设备,然后将故障的链路删除。
但是可能会有多余的重复的信息。
当流量 暴增 时, 络拓扑 膨胀 时···
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技术的发展,导致 络中的流量越来越多,几乎以指数增长的形式上升,这使得底层 络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路由收敛的时间越来越长,效率越来越低。
在所有的 络类型中,数据中心 络(互联 公司),电信 络(运营商) 络压力最大,改革的意愿最强。
因此,SDN新型 络的主要引导者及其标准的指定者,是 运营商 和 互联 公司(主要)。
关键: 络数据膨胀,路径就会出现故障,有可能出现环路,这导致了路由收敛的时间(所有路由器更新路由表项的时间)非常之漫长。
如今,上千上万台交换机在传统 络的底层工作,硬件方面的变革(就像我上一篇随笔提到的那样)无法继续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 络的整体设计,需要从底层,甚至从设计思想上面做出变革。
引出第二个问题:分布式 络-接力棒模式 凸显瓶颈!路由表更新太慢了! 络设备需要分配的资源太多了!这个理念需要革新了!
分布式 可以理解为是 传递接力棒 的模式:你传递给它,它再传递给另外的 络设备。
络设备独立计算, 络设备和 络设备之间 接力棒式 的交换路由信息,以及它的分布式架构 -> 凸显瓶颈:独立计算导致计算量庞大,每一台 络设备需要分配的资源多;分布式导致路由汇聚缓慢,路由器更新路由表项慢 等等。
这也就说明了,原有的 分布式设计 络的理念 需要进行革新。
传统的 络带宽是如何分配的呢键词:负载均衡
数据的负载均衡 在传统的 络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前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带宽相同的路径A和B,有可能 A 95%的带宽都用于承担数据了,压力非常大,而 路径B 的带宽则只有20%利用率。
这在数据中心里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一件事情,当非常多的数据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的实现路径的负载均衡,这就很可能出现这种很危险的情况:某一个设备,在某一个瞬间压力过大崩溃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