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有关爱好,有关学习,有关奋斗,有关理想:大学应该干些什么?我大学三年以来的感悟

招聘职位 软件开发工程师
工作职责 1、负责通信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编码、调试、测试等工作;
2、参与相关质量活动,确保设计、实现、测试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职位要求 1、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自动化、数学、物理、力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C/C++语言/JAVA/底层驱动软件编程,熟悉TCP/IP协议、Internet 络、ARM的基本知识;
3、对通信知识有一定基础;
4、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资料;
5、具有华为公司系列认证证书(HCIE/HCNP/HCNA)者优先。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的人会幸运一些。从小对一些 会需要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爱好,然后 考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大学和专业,做着感兴趣的事,然后又不愁工作,少走了一些弯路。而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幸运。   事实上,这里只是在考上大学的人当中来分析。更大的悲剧远不止此。拿我们理工科来说,理工科只是大学生中的一类学科,显然并非人人适合。类比来看,学习较为深入的理论知识,成为脑力劳动者,这也只是 会对人需求的一部分。 会也需要体力劳动者。然而在国内尤其是贫穷落后地区的普遍观念中,往往认为上大学从事脑力劳动才是光荣的。于是很多不愿学习的人,从小就受到各种歧视,成绩不好的人、学历较低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这个开篇就提到过)。不得不承认,通过脑力劳动,使用工具完成工作,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但 会需要不同的人,不同职业本应该是平等的。   对于那些没有像前文所说那么幸运、而又身怀理想的人来说,未来又在哪里呢道没有希望了吗然并非如此。 或许会走一些弯路,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切皆有可能。   有老师给我们说,上大学学了通信工程, 并不意味着以后只能从事本专业方面的工作,但是这种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对于一个人是有好处的(不过国内教育现状不是很理想,原本大学的初衷,应该主要是 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然后才是专业知识;而我们的现状,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了解到,有不少人大学毕业后,从事了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有个从理工科毕业、却去了新东方的学长说,他去新东方、看似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地方,作为工科生会写些程序的优势却得到了发挥,恰巧可以做一些微信公共平台之类的东西。   交大学生卖肉夹馍,也是一个例子。据了解,卖肉夹馍的那几个大学生,目前市场效益良好,但是这种状况很可能没法一直持续下去。而这个时候,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思维和聪明才智,在看似不起眼的事业中创造奇迹。     3、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从前文可以看出,大学里的首要任务,不是考试门门满分,不是竞赛各种拿奖,技术牛的一塌糊涂,更不是指望做点项目赚点小的收入(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在这些过程中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个人认为 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拥有了这两件利器,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 会上,就能无往不利。   至于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怎么提高,我就列举一些“假大空”的建议了:多接触新事物,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最关键的是: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   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利用图书馆、 络等资源自主学习新知识、并尽可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的方式锻炼。学习能力提高了以后学什么都快。   我大学前两年半,是学技术做竞赛过来的,很多学技术的人,都来问我问题(QQ上加了几百个好友和几十个技术交流群……)。一开始我的水平也一般,想的东西也不多,自己亲自试验,解释了不少技术问题,尤其是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51单片机的IO口结构、学习汇编有没有必要等问题)。   后来我发现,靠解释这些技术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人会问你51单片机有多少个管脚,哪个管脚是电源这种基本问题,却不会自己上百度搜索一下。难以想象的是,这通常不是因为懒,而是人家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这样的学习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永远也别指望能学多少东西。   有很多人问问题的时候,问题根本描述不清。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我电脑不能开机了怎么办”,不了解技术的人可能不懂这个问题有多复杂,我类比一下,这个就像给医生看病,说“我不舒服怎么办”是一样的。不舒服的可能太多了,而且有的疑难杂症根本找不到解决方案。医生好歹经过专业学习,收费还挺高,耐心问你怎么不舒服,吃了什么,也有误诊的时候。技术交流只是互相学习,甚至只是友情相助,没有人有那么多精力给你解决问题,何况人家自己问题还多了去了。   还有的人上来就丢出来一堆可能花了很久写的程序(也可能是电路等等)(并且相当一部分写的乱七八糟),并指望你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神速看懂程序并找出Bug(他们觉得大神就是真的神,解决这点小问题不是事)。一个写出来要一天的程序,调试顺利的话很快就好了;调试不顺利,花了几星期找不出问题来,再正常不过了。即使实力再强的人,也不是计算机,没几个人有耐心看别人写的很乱很长的程序。一个经典的回应是,我给你写一个能实现同样功能的程序,也比给你挑错容易得多。   于是后来每次有人问我问题,或者一些组织邀请我交流学习经验、讲座什么的,我都会以怎么学、怎么找错之类的内容为主来讲,而忽略技术细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点鲁迅弃医从文的感觉……)。不过很显然这件事很难做……好在也取得了一点成果。我以前经常推荐的两个资料是《提问的智慧》和《谷歌搜索从入门到精通》。   思维方式则更加重要,可以通过多接触人,多接触新事物来培养。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把人的大脑比喻成数字电路中的时序电路。学过数电的人应该知道,数字电路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没有记忆效应(信 系统中的无记忆系统),每个时刻的输出完全取决于输入;而时序电路,则在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上引入反馈,增加了存储记忆的功能,每个时刻的输出,取决于该时刻及其之前的输入(信 系统中的有记忆系统、因果系统)。   大脑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理解成复杂的时序电路(不要在这里和我讨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什么的哲学思想……)。一开始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也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或许携带了一些前世的记忆也说不准o(╯□╰)o);而思维有一部分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之类的本能),另外一部分则来自后天。外界环境的输入,经过思维处理,一部分变成记忆,一部分对外产生反应;而记忆又会反馈到思维的输入,影响以后的决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维方式以及外界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思想的关键了,而思想则是一个人的核心。所以,多接触人和新事物、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思维的一部分),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使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