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

工作流

谨以此文向从事工作流研究的前辈们致敬

目录

1    工作流介绍    1

2    工作流类型    1

2.1    按工作流的性质分    1

2.2    按照重复性分    1

2.3    按照结构化程度分    1

2.4    按流程与数据表单的关系分    1

2.5    按应用类型分    1

2.6    按工作流模式分    2

3    工作流的应用场景    2

3.1    业务流程辅助办公软件    2

3.2    软件内部工作的顺控制    2

3.3    自动筛选查询类系统    2

3.4    自动化控制中    2

4    工作流平台介绍    2

4.1    Bigbross Bossa    3

4.2    Breeze    3

4.3    Con:cern    3

4.4    COSA    3

4.5    Enterprise Workflow    3

4.6    Freefluo    3

4.7    I-Flow    3

4.8    IBM Websphere    3

4.9    Jbpm    3

4.10    Microsoft Biztalk Server    3

4.11    MQ/Series Workflow    4

4.12    Open Business Engine    4

4.13    OpenWFE    4

4.14    OneFlow    4

4.15    Oracle BPEL Process Manager    4

4.16    Osworkflow    4

4.17    OpenEbXML    4

4.18    OFBiz    4

4.19    ObjectWeb Bonita    4

4.20    Panagon Workflo    4

4.21    PowerFolder    4

4.22    Shark    5

4.23    Staffware    5

4.24    SynchroFlow    5

4.25    TeamkWARE Flow    5

4.26    TIB/InConcert    5

4.27    Taverna    5

4.28    Twister    5

4.29    Unisys    5

4.30    Visual and Panagon Workflow    5

4.31    Werkflow    5

4.32    wfmOpen    5

4.33    XFlow    6

4.34    ZBuilder    6

 

 

工作流概述

 

 

工作流的理论起源于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

80 年代初期,在个人计算机尚未作为信息处理工具而出现的时候,人们为了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应用、传递、共享的效率,而希望建立一种无纸化的计算机工作环境,于是一些公司建立了自己专用的或可商品化的表单传递应用系统(Forms-rooting application),这些系统通常运行在大型机或小型机上,用于实现日常表单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这种系统可以看成是现代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一个雏型。

80 年代中期,FileNet 和ViewStar 等图形图像处理公司率先开拓了工作流产品市场,成为最早的一批工作流产品供应商。他们把图像扫描、复合文档、结构化路由、实例跟踪、关键字索引以及光盘储存等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用于文档处理的图像处理系统,它可以把扫描得到的计算机文档,按照一定的规则发送给相关人员,这便是早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90年代,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发展。1993年8月,第一个工作流技术标准化的工业组织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成立。1994年,WFMC发布了用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工作流参考模型,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标准。

现在,工作流管理系统已由最初的无纸化办公环境,转而成为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自动执行的必要工具。工作流在企业应用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工作流类型

按工作流的性质分

事项指导型

工作流主要是由可预见的活动组成,用于执行可重复和可预测的业务流程,

流程在使用之前需要定义流程所需的全部信息

流程的参与者按流程定义的步骤按步就班的完成事项。系统会指引参与者完成事项,并跟据事先定义的算法对参与者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自动选择运行轨迹

事项记录型

主要由参与者的交互来执行,存在很多循环流、反向、跳转,

任务可能需要流程参与人经过多方协商才能达成一致。

由于有一定的不可能预见性,因而对工作流进行建模时会比效复杂

工作流除了要为参与者提供业务指导,还要记录下业务有办理轨迹,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项目定制型

项目比效松散,周期长,参与人员多,非自动化的任务多,无法确定项目的具体发展方向、趋势,流程执行前很难完全或不可能指定流程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才能指定这些信息

一般是为某些大型项目定制和流程,是一个松散的,在进行过程中会跟据前面的执行情阔别`况对后面的步骤改动或重新制定。并且会跟据业务需要会调用大量的子流程

业务管理型

用于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系统所管理的流程与相应执行业务的人员、部门直接相关,企业的业务完全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

企业业务的制定、实施、监管、分析都通过系统实现,同时系统会将运行时的数据分类汇总,为新流程的制定与旧流程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按照重复性分

重复的

相同的业务类,相同的轨迹,只是具体的数据不同

重复但无规律

相同的业务类,由于具体的数据不同,运行的轨迹可能有所不同

唯一特定的

只为某个特定的事项制作一次,事项完成后流程不会再用了

 

按照结构化程度分

完全结构化

执行逻辑事先可以完全确定

半结构化

只能实现确定一部分,有一部分要根据实际来具体确定

非结构化

活动顺序无法实现确定,或可任意选择,活动的后续无法地设计流程时预料,参与者需要规化流程的后续

 

按流程与数据表单的关系分

流程与数据表单分离

流程与数据表单各自独立,表单是数据接口,流程是状态控制器,状态与数据通过关系作简单联

业务数据入流程

有一部分业务数据会进入流程,流程会跟据业务数据的值选择分支方式与操作方式

业务数据流程

流程与数据表单是一体的,

流程中有大量的汇总类结点,

流程支持多支数据传入与传出

流程可以对业务数据分流会和并

流程的独立的,不基于用户操作的数据触发体系

 

按应用类型分

工控类

 

办公类

 

数据处理类

 

为某种功能软件提供结构化的逻辑控制

 

 

按工作流模式分

如何选择工作流模式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影响工作流程的一些重要的选择是否发生在工作流外部否由用户进行控制

如果是,那就不适合采用流模式。而最好选用状态机模式

 

因为流模式本质上是对工作流的路径建模,将路径信息都编码到了模型之中。但是在某些时候,业务并不关心路径,而只关心结果,并且不关心结果是如何实现的。

这时要用流模式,就需要画出许多复杂的路径流程,但是这些复杂的路径却并非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最后往往是维护路径的付出远远大于维护业务模块。

在实际设计中,模式的应用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同一工作流,在不同参与者的眼中就有不同的模式。

如一个请假的工作流,参与都有两种:申请人、审批人

在申请人眼里,他所参与的工作流是[流模式]

在审批人眼里,他所参与的工作流是[状态机模式]

流模式

Sequential

1.适合一个比效机械化的流程

2.在这种流程中,参与者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他必须沿设定的路线一步一步完成。

1:MIS系统中,一个操作机器的工作流:

(开使->1 –> 2 -> 修理 -> 2-> 1 -> 结束)

在这个工作流中,需要严格按流程操作。而且在[修理]结点处可能还要调用一个修理某类设备的工作流。

 

2:比如一个购物的工作流:

(开使->浏览->选择->缴费->取货 -> 结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08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08年11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