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期的左玥丨
左玥也不是第一年拿奖了,他知道,人家海淀区对编程竞赛的辅导早都是师生一对一了,非常重视。
1996年,方磊也在北京,他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念大二。
1996年,《大众软件》杂志丨
七八年后,左玥结束美国德州农工硕士的学业,乾坤大挪移般地坐在当年 道里提到的办公大楼里。
当时的感觉,怎么说呢/p>
颇为魔幻。
方磊比左玥晚一些进入微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微软是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方磊的专业方向是解决软硬件设计的验证问题,他本该选择一家芯片公司,给硅谷老资本家们踏踏实实干一辈子。
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上,方磊发现有一家研究机构,将芯片上的验证技术,用于验证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
这家机构,就是距离美国西雅图东部不远的微软雷蒙德研究院。
刚入职的时候,方磊先给吓了一跳。
一名微软员工对方磊说:“我们这里有个秘密项目,现在不能告诉你做什么,上班第一天,才能告诉你。”
“什么方磊一脑袋问 。
那位同事,没有看出方磊的情绪,单纯想表达内心的自豪,又多说了几句:
“我们会开发一个东西,让全世界人人都可以开发一个谷歌地图(Google Map)。”
彼时,微软处在Windows的时代,云计算远在天边,困惑是情理之中。
云计算在左玥心里是一颗种子。
2009年,一次微软全员大会上,左玥见到了比尔·盖茨和鲍尔默。
这种大会往往在大型体育场召开。开阔的天与地中,一个几分钟的demo在大屏幕上一闪而过,却让他两眼放光。
他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Red Dog(红狗)。
后来,左玥才知道,那是微软云早期的Code Name(代 )。
不仅仅是左玥,红狗是多位微软技术大神心中的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方磊则“生在”罗马。
方磊刚刚找到工位坐下,leader就像给入伍的士兵配发手枪一样,给他发了一双红色的球鞋,一件红色的夹克外套。
“恭喜!你成为了红狗的一员。”
方磊学历亮眼,又是博士毕业,一迈进微软就被分配到了微软云计算团队。
此时微软云是一个孵化在微软雷蒙德研究院的产品。
当年,微软Windows版本迭代周期以“年度”计算。中午在公司草皮上踢完足球,洗个澡,到了四五点,很多人都下班接孩子去了。
这种工作节奏,真是惬意。
微软,仰仗着市场地位的优势,企业文化没有必要狼性。
而红狗则与众不同,弥漫着初创企业战斗力爆表的荷尔蒙,拼命是团队主旋律。
在战场上,战士只需杀敌就是英雄,而将军则需要打赢战争才是。
命运之手,将云计算的初创团队交给了53岁的Ray Ozzie(雷·奥兹,下文简称“雷神”)。
雷神是微软云Azure最初的设计者。
Azure一词的意思是,“晴天时,天空的颜色” 。
微软的技术先知们在西雅图召唤诸神,在万里无云的蓝色天空下,相信云计算将颠覆世界。
雄心壮志,以酒酬神。
雷神以美国西雅图当地红狗啤酒来命名,这就是Azure最初开发代 的由来。
一般而言,微软内部的保密项目会有一个代 ,否则张嘴都不知道怎么叫。
透过Windows的视窗,云,始终在微软视线之内。
毫无疑问,云计算,是微软的未来。
而比尔·盖茨在思考的问题是:孰执牛耳/p>
在盖茨心中,若要评选全宇宙最顶尖的程序员,排在前5,且活着的程序员中,必有雷神。
雷神,生于1955年。
2005年,雷神已经50岁了。
得知雷神要来微软时,盖茨说道:“23年了,我一直想他能来,今天终于实现了。23年了,如果只能雇用一个人,那一定是他。现在他来了,微软终于有救了!”
多年来,能得到盖茨如此评价的,唯有雷神一人。
“我喜欢软件,因为如果你能想象一些东西,你就可以构建它。
”雷神金句丨
(三)
云计算的变革不仅发生在微软,也发生在开源的江湖。
谈云计算,不能绕过容器技术,也绕不过世间的一种开源软件,名叫Docker。
它的形象,是一只游泳的蓝色大鲸鱼,背上驮着很多箱子,像一个海上快递员。
这时候,必应搜索进入到“陆奇时代”,沈向洋是左膀右臂,有才华的华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
2011年底的时候,美国数据科学家是非常紧俏的,若要在领英 站上如实写上职位,猎头能把邮箱塞爆,因为人数太少了。
此时,方磊成为了必应的数据科学家。
陆奇挥一挥衣袖,必应搜索的市场占有率就奇迹般地触底反弹,从8%追到20%多。
方磊(左二),鲍尔默(右一)在讨论工作丨
(五)
2012年的时候,方磊很想创业。
微软这帮哥们儿一起吃饭,都拍着胸脯表态:“方磊,只要你去创业,我们都跟你干。”
说白了就是,圈子里大家都认同方磊,但是方磊的人格魅力还没有远渡重洋,传播到中国。
在他的圈子里,有的是能在谷歌、脸书、微软带领30到50个人团队规模的技术管理人才。
在美国,他们一年能赚七八十万美元,加上美国股市又好,家里两只狗、两个娃,两套房子、两辆车,都是标配。
可是回国,就没有圈子,没有帮得上忙的朋友。如果硬把美国的哥们拉回中国,恐怕要和哥们的老婆翻脸,和孩子结仇。
友谊都是塑料的吗不是。
方磊也有同样的顾虑,不愿意给家庭换生活环境。
左玥则说,虽然微软公司在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都有生意,但是他从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同事,也不在微软中国的人脉圈里。
回国时,差不多“举目无人”。
尚明栋(左一),方磊(右一)与好友在微软工作期间合影丨
方磊的创业是从一个机器学习算法用作情感分析的项目开始的,客户是美国的Answers Corp公司。这是一款美国大众版的知乎。
用户会提问,T恤衫染了红酒怎么洗会在这里吐露对商品的评价。
2014年10月,产品上线,是分析某种商品的群众评价的。
那时候,把数据放到AWS云上,在Hadoop集群上面跑机器学习算法。
做产品的同时,也要融资。
方磊在美国融资的办法很直接,给领英前100名的风险投资人写信。后来,排名20到50的都回复了。
前20名没有回复的原因,日后也找到了。风投都已经抢了赛道,出手投过一些公司。
投资过阿里巴巴的AME Cloud Ventures投资公司,其创始人杨致远对方磊的创业思路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投了容器。
路演时,就眼前一亮:全容器机器学习平台。
共识,有时就是确认眼神。
用机器学习做分析是个非常复杂的异构系统,Python、Java,还有SQL 代码同时存在,Docker会标准化整个流水线。
Docker和容器的威力,知名投资人杨致远也看到了,他既投产品,也投生态。
彼时,投资过亚马逊公司的投资基金Madrona Venture Group的负责人Matt McIlwain也对此兴致勃勃。
方磊作为机器学习平台的创业者,其早期思路在2014年10月写给Matt McIlwain的信里表达得十分清楚。
“.io”是很受极客喜爱的域名,暗指In/Out
方磊早年融资方案丨
(六)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高端玩家,出道即出位。
Bob Muglia的上半场,曾作为微软执行副总裁、Azure执行高层。下半场,凭借对云计算的深刻理解,躬身入局云数据仓库,游戏从头开始。
2012年,Snowflake公司成立。他在那时候的选择,很可能是看到了数据软件公司和云厂商博弈的火苗。
谁能博弈成功,谁就能创造神话。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云计算一个新里程碑,出现了。
博弈的逻辑是这样,公有云厂商希望从IAAS层往上走,迎接PAAS层的市场,尤其是一些基础型的软件,比如数据库、算法平台,是兵家必争之地,云厂商财大气粗,定有同款,很难正面硬刚。
随着云原生的脚步,部署环境越来越类似,云计算生态迎接一个叫做“多云”的全新时代。
新时代,云上基础架构必然升级。企业需要能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按照策略或需要将应用负载部署到任意一个云平台中,而不被特定的底层架构所绑定。
2020年9月,美股奇迹,Bob Muglia造。
Snowflake公司上市第一天的市值就突破了700亿美元,外媒煽风点火,鼓吹:“千亿市值,近在咫尺。”
这是美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软件公司IPO,由一家云数据仓库公司创造。这也是第一个完全跑在多云环境的闭源商业软件。
多云战略,也有人称之为“云中云战略”,是博弈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必然。
Bob Muglia的精气血,造就了Snowflake公司。
Snowflake喜欢说“a datacloud in the cloud”,因为做到了这句话,无论在多大的云厂商面前,你都能面不改色,底气十足。
人人都夸Snowflake是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产品好、收入高、定位准,抓住了架构升级的历史大势。
更重要的是,Snowflake的底层逻辑“云中云战略”行之有效。
多云不是一个发展趋势,而是现实。许多企业都是在无意之中采用了多云,还浑然不知。
美国有三朵公有云,亚马逊、微软、谷歌。在中国,你就当作有1000朵云。政务云、行业云、地域云,还有数不尽的私有云。
美国是公有云为主,中国是混合云和私有云为主,比如,银行、公立医院就更倾向私有云为主的部署。
独家内部消息,AWS云厂商,在中国国内的公立医院客户数量也少得可怜。
我们可以说,国内的云生态,是多云战略的快乐星球。
战略即是选择,这个思路,前瞻者们站在瞭望台上,已经看得再清楚不过了,他们遥相举杯同庆,为默契干杯。
软件产品的议价能力,来自于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用户越依赖,厂商越有话语权、议价权。
数据库和机器学习平台也是这么想的。
同时,数据库和机器学习平台也是云计算PAAS层的 红,数据库是重器,机器学习平台则被喻为挖掘人工智能金山的铲子。
那些早早领悟多云战略的本质,把产品奉为信仰,且坚定走下去的公司,很可能有机会走上和Snowflake公司一样的康庄大道。
对比一下,Snowflake和九章云极。
数据仓库是传统品类,机器学习平台是新品类。
两家公司的共同点是,抓住云原生基础架构升级红利的产品。
微软Azure的前身——红狗,一共有41位中国员工,他们从不同肤色的全球IT精英中脱颖而出。
远渡重洋,凭着才华和能力吃透了美国的软件技术,洞察前沿的软件生态。
老照片里,他们对着镜头微笑,仿佛背后有光,他们是站在云计算起点的那群人。
这次分离,
要说再见
最后,再介绍一下主编自己吧。
为了在时代中发现故事,
我围追科技大神,堵截科技公司。
生命短暂,不走捷径。
个人微信:18611208992。
还想看我的文章,就关注“亲爱的数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