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466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心
AIDreamer(队长牟神牟神牟神)
2017/4/26
做了将近两个月的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结束了,至少对于我们队来说是这样。
遗憾收场
昨晚5次提交机会的倒数第二次提交排名第5(前四进决赛),和第4差了1分左右,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将之前比较好的版本稍作修改交了上去拼拼运气,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超时了两个case,估计是最后10分钟提交的人太多服务器压力大导致,于是电话申请了重跑了一遍最后一份代码,又焦急的等了十多分钟,还是超时了一个case,彻底没戏了,最终以第8名遗憾收场。
比赛体验
遗憾不管怎么说总会有点的,但心情却没有想象中的差,甚至因为结束了近两个月的紧张备战而感到轻松了许多。
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虐心,我相信很多队都有相同的感受。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长期做acm养成的的代码风格可维护性差,看着修修改改了一个多月的上千行的代码就心累,就像打补丁一样。还有就是主办方的原因了,前期比赛体验比较差,提交一次代码要等半个多小时,复赛之后好点了但也要十多二十分钟,我看了看我们队前前后后提交了上百次,这些都是时间啊,每一次提交都在消耗这我们的耐心。还有因为 站的原因导致复赛延迟了两天,本来准备比完赛在北京完上两天的结果比赛都没结束哪有心情玩,只能提前回校继续准备了。
关于赛制还有一个很不解的就是为什么命题组不鼓励调参,调参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大多数启发式算法或机器学习算法都有参数,有参数难道不该调吗。官方的解释是希望提交通用性好的程序,但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通用性好的程序,很多时候参数的调节都没有什么可靠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完全是凭借经验,更何况调好的参数本来就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反映,谁能将参数调得好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且调参首先是要基于算法的,没有好的算法再怎么调参也没用。
虽然这个比赛有很多小瑕疵,但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比赛的,比赛机制和一些大数据比赛比较类似,一个题目多次提交动态排名,可玩性比较强,题目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复杂 络方面的,所以这次做起来也算顺利。还是希望华为能将这个比赛越办越好吧。
比赛收获
这次比赛的一个收获就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次比赛的分工大致是我负责算法思路框架构建和代码实现,一个队友负责数据分析、可视化和调参,一个队友实现其他需要用到的小程序。这些工作是很难一个人完成的,即使是在三个人一起做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多月我也感到身心俱疲。我认为团队合作最为重要的就是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一个人做比赛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容易心态失衡,而团队则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并且三个人协作可以将问题考虑得更为全面。这段时间我们队三个人大多数时候都待在一起在准备比赛,休息的时候一起去打打乒乓球放松,一起去食堂吃饭,各自回寝午休之后继续到“466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心”(队名666)准备比赛,为了一个目标而一起奋斗的日子想起来也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通过这次比赛大概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流程(因为我还是本科生也没跟着老师做过科研项目,不知道具体是不是这样还望指教):确定了一个问题之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确立一种大体的模型(解决方案),最好是有自己的创新点,然后编程将之实现,最后结合数据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并探索优化方案不断完善模型。毫无疑问模型是最关键的,确定了一个模型基本也就确定了这个模型的优化空间了,可以理解成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去一个地方,是骑自行车、开汽车还是开飞机,这是质的区别,而优化方法则是驾驶某种交通工具的技术怎么样了,这是量的区别,骑自行车骑得再好也不会快过开飞机的。
关于什么样的模型才是好的模型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往往简洁优美的模型才更有可能是好的模型,我们一开始的模型是比较简洁的,后面为了优化而不得不采用一些类似与打补丁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维护起来麻烦还使得我心情变得糟糕,一种不简洁优美的像打补丁一样的方法搁在心里总是让我难受,前段时间心情差也部分是因为这个原因,后面复赛前两天想到了一个idea改了之后可以将之前的补丁都全部去掉,心情瞬间开朗,唯一心痛的就是之前辛辛苦苦花时间想的优化都白费了,我想科研的道路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成功的光鲜亮丽的方法前面必然埋葬了无数被摒弃的方法。果然是打再多的补丁不如一个idea和算法思想上的突破来得直接。也许简洁优美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吧,或者说大道至简。
作为全场最年轻的一个队我还是感到很骄傲的哈哈(左到右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要是清华的三个博士不来虐场就进决赛了/(ㄒoㄒ)/~~想着手机变手环就桑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