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
编写人:(赵辉煌)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课程类别与教学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生全面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的系统组成、图形生成与显示算法以及交互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图形系统、基本光栅图形生成技术、图形变换、交互绘图技术、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曲线与曲面、几何建模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研究领域。为今后实际工程中能够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光栅扫描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基本图形的扫描转换原理
3.掌握基于齐次坐标的二维、三维变换矩阵的几何变换原理
4.掌握基于几何造型的自由曲线、曲面的生成原理
5.掌握基于分形几何学的分数维造型原理
6.掌握基于像空间和物空间的三维实体动态消隐原理;
7.掌握基于颜色模型、光照模型和纹理映射技术的真实感图形显示原理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光栅扫描显示器显示原理。
2.掌握Visual C++ 6.0绘图函数。
3.直线、圆椭、圆的扫描转换原理,直线反走样原理。
4.有效边表填充算法、边缘填充算法、种子填充算法。
5.二维图形基本几何变换矩阵,直线裁剪算法。
6.二维图形基本几何变换,三视图。
7.Bezier曲线和B样条曲线,Bezier曲面和B样条曲面。
8.分形和分维,递归模型。
9.凸多而体消隐,Z-buffer算法。
10.颜色模型,材质模型,光照模型,纹理映射。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
(五)学时、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理论课时为50课时,理论课36课时,实践课14课时,课外通过开放式机房提供相应的实践课时;具体学时安排见教学内容。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用通常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师的课堂教授为主,同时辅以学生课外实践,培养与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导论(2课时)
1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领域
2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
3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学科
4计算机图形学的确立和发展
5图形显示器的发展及其工作原理
6图形软件标准的形成
7计算机图形学的最新技术
第二章 Visual C++ 6.0绘图基础(2课时)
1 MFC上机操作步骤
2基本绘图函数
3实践环节: VC++6.0绘图基础函数编程。
第三章基本图形的扫描转换(2课时)
1直线的扫描转换
2圆的扫描转换
3椭圆的扫描转换
第四章多边形填充(3课时)
1实面积图形的概念
2有效边表填充算法
3边缘填充算法
4实践环节:边缘填充算法实验。
第五章二维变换和裁剪(6课时)
1图形几何变换基础
2二维图形基本几何变换矩阵
3二维复合变换
4二维图形裁剪
5Cohen-Sutherland直线裁剪算法
6实践环节:裁剪算法实验。
第六章三维变换和投影(6课时)
1三维基本几何变换矩阵
2三维基本几何变换矩阵
3投影变换
4透视变换
5实践环节:三维几何变换算法实验。
第七章自由曲线和曲面(6课时)
1基本概念
2Bezier曲线
3Bezier曲面
4B样条曲线
5B样条曲面
6实践环节:曲线和曲面算法实验。
第八章自由曲线和曲面(3课时)
1分形和分维
2递归模型
第九章动态消隐(3课时)
1图形的数据结构
2消隐算法分类
3隐线算法
4隐面算法
第十章真实感图形(3课时)
1颜色模型
2材质模型和光照模型
3纹理映射
4实践环节:真实感图形实验实验。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孔令德,《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教程(Visual C++版)》,北京大学出版 ,2010年6月。
(二)参考书目
1.孙家广等,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 ,2005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 ,2008年版
相关资源:本草纲目下载李时珍本草纲目查询软件版v1.4_本草纲目pdf彩图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