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恶意代码的发展史
- 
- 1.发展史
 
- 二、恶意代码分类与传播方式
- 
- 1.恶意代码的发展趋势
- 2.传播方式
 
- 三、恶意代码的启动技术
- 
- 1.加载方式
 
- 四、恶意代码生存技术
- 
- 1.进程保护
- 2.检测对抗
 
- 五、恶意代码隐蔽技术
- 
- 1.隐藏通常包括本地隐藏和通信隐藏
- 2.RootKit技术
 
一、恶意代码的发展史
1.发展史
1949年——冯诺依曼在《复杂自动机组织论》提出概念
 1960年——生命游戏(约翰·康维)
 磁芯大战(道格拉斯·麦耀莱、维特·维索斯基、罗伯·莫里斯)
 1973年——真正的恶意代码在实验室产生
 1981年-1982年——在APPLE-II的计算机游戏中发现EIk cloner
 1986年——第一个PC病毒: Brain virus
 1988年——Morris Internet worm 6000多台
 1990年——第一个多态病毒(躲避病毒查杀)
 1991年——virus construction set-病毒生产机
 1994年——Good Times(joys)
 1995年——首次发现macro virus
 1996年——netcat的UNIX版发布(nc)
 1998年——第一个Java virus(StrangeBrew)
 1998年——netcat的Windows版发布 (nc)
 1998年——back orifice(BO)/CIH
 1999年——melissa/worm(macrovirus by email)
 1999年——back orifice(BO) for WIN2k
 1999年——DOS/DDOS-Denial of Service TFT/trin00
 1999年——knark内核级rootkit(linux)
 2000年——love Bug(VBScript)
 2001年——Code Red – worm(overflow for IIS)
 2001年——Nimda-worm(IIS/outlook/file share etc.)
 2002年——setiri后门
 2002年——SQL slammer(sqIserver)
 2003年——hydan的steganography工具
 2003年——MSBlaster/Nachi
 2004年——MyDoom/Sasser
 2006年——熊猫烧香
 ……
二、恶意代码分类与传播方式
1.恶意代码的发展趋势
(1)从传播速度 上来看
 恶意代码爆发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2)从攻击意图 来看
 从游戏、炫耀逐步转向恶意牟利
 (3)从功能上来看
 恶意代码的分工越来越细
 (4)从实现技术来看
 恶意代码实现的关键技术不断变化
 (5)从传播范围来看
 恶意代码呈现多平台传播的特征
2.传播方式
三、恶意代码的启动技术
1.加载方式
(1)随系统启动而加载
 开始菜单启动项、启动配置文件、注册表、服务、组策略
 (2)随文件执行加载
 感染/文件合并、浏览器插件、修改文件关联
 (3)其他
四、恶意代码生存技术
1.进程保护
进程守护、超级权限
2.检测对抗
反动态调试、反静态调试
五、恶意代码隐蔽技术
1.隐藏通常包括本地隐藏和通信隐藏
其中本地隐藏主要有文件隐藏、进程隐藏、 络连接隐藏、内核模块隐藏、编译器隐藏等通信隐藏主要包括通信内容隐藏和传输通道隐藏。
2.RootKit技术
本地隐藏,就是rookit技术
 恶意代码的隐藏或多或少都与RootKit技术相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