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敏捷开发里,最核心的就是看板机制。所谓的看板机制,就是将团队内的各个角色成员,安排在类似一条生产线上,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整个看板的原型,有两个重要的点:1.To Do 起始点 2.Done 终点。在两点之间夹杂着任务的生成过程。
To Do
可以称为待办清单,但在敏捷开发里,一般称之为 积压板。注意,这里的To Do 里的内容,基本上是已经确定要处理的事,和需求清单有一定区别。
需求,往往是使用级别的事务。而且很多需求需要经过分析后,转换为若干待办事项。比如:“想要一辆自动驾驶的车”,这是一个需求,但是经过分析,可能会拆分为,“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车架生产”这两项工作项。而且,整个敏捷团队开发就是为了快速小步迭代,有时一个需求拆分出的多个工作项,为了实现快速迭代,不一定会将这些工作项统一放到一个迭代中。
积压板区域,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团队成员,“我们还有多少工作没做”。
Done
这是个事务完结区,主要是开发完成的工作项(待办清单内容进入实际开发中,就称为工作项),基本上都是已上线的工作项。
之所以有这个区域,一是因为敏捷开发时,有些功能是灰度上线——有可能带着不经意察觉的问题,万一上线的出了大问题,可以调度工作项。另一原因就是,能够告知整个团队,此次迭代完成了哪些工作项,能够在后期团队项目总结时,有根可寻。
Doing
在起止点之间的部分,就是生成过程了,也就是开发过程。
可以用泳道来标识各个状态。而泳道是由团队角色决定的,常规开发团队中有 产品、开发以及测试。那中间的状态泳道往往是由这三类角色所需要的状态构成。
有了看板原型,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整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够了解每个人工作量,大致预览项目进度。
但是撑起整个看板的,不是看板本身,而是工作项。
如果说,看板是整个敏捷开发的核心,核心的核心就是工作项。工作项是大家实际的工作指导,以及实际开发过程的数据载体。从一开始界定要实现的目标,就记录在工作项上,再到中间的开发过程都应反馈在工作项本身,以及后面所暴露的开发缺陷,一个工作项都可以承载。
既然看板是工作项的展示容器,工作项的状态就等于看板的泳道。一个工作项在正常进行中,是从头跑到尾,但是难免有些工作项因为种种原因被关闭了,所以此时会有一个回收站来收集这些工作项。
这些泳道中,最核心的就是三条 产品(设计分析)、开发、测试。
表设计部分
看板只是个容器,看板所承载的工作项才是具体的业务,虽然说工作项可以存在各个泳道,但是从数据存储上,它其实就是一张表,通过不同的字段来区分,例如,工作项的时间 虽然有九个日期,因为整体业务表现都是依序进行的,所以除了两个完结时间点,其他的从新建(积压板状态)直到测试完成 采用的是 ADate、BDate…GDate,关闭采用的是ClDate/发布则是用RelDate。
而对于工时,这张表就是工作项表的细表,因为一个工作项可能产生多个工时,也就会产生多行工时数据。
To be Continued
当然,以上所述这些,都是一些指导性原则,任何东西都有个性化的一面,就像加勒比海盗里说的那样
法典只不过是一些指导,它并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