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 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的一部分]
Myths of innovation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国家, 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 看过创新的猪跑, 也吃过创新的猪肉, 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这些内容好多可以从各种参考书中得到,并不是我独创的见解。
迷思之一 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很多人听到发明创造, 都会想起故事书里的聪明人忽然灵光闪现的故事,灵光闪现, 顿悟这个词叫“Epiphany”, 这些著名的例子有:
阿基米德在洗浴城里泡澡, 忽然跳出浴池, 跑到大街上, 大喊“Eureka”, 他老人家发现了浮力定律。
牛顿同学当年没事坐在苹果树下, 忽然一颗苹果砸到他头上, 他也灵机一动, 揭示了万有引力等等理论。
这些故事很有意思, 但是它们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提到这些科学巨人在顿悟之前已经在相关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为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 那些看似神奇的时刻才会光顾他们。 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 – 他们都是独立工作, 没有一个阿基米德团队, 或者 “牛之队” 在支持他们。在近代, 很少有一个人独立地推出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看看手里的手机. 它集成了几代理论的发现, 发明和技术工程上的创新 –
/span> 无线通信: radio waves, location aware – GPS, cell tower, WiFi AP
/span> 有线通信: USB
/span> 集成电路:
/span> 显示技术:
/span> 计算机, 应用程序
让我们穿越回到牛顿的时代, 想象我们把这些技术的原理, 设计图纸都向牛顿头上砸去。他会顿悟么/span>
在我们熟悉的电脑和IT 领域, 所有我们看到的“酷“的东西, 都是几代人, 几个团队前赴后继持续创新的结果。就像拼图一样, 很多聪明人都看出了最终图像, 都在一块一块地拼接, 往往拼好最后一块的同学得到最大的荣誉。 但是没有前人的积累,没有自己扎实的能力, 没有 ”最后一块” 等着同学们去拼。
另一个有用的推论是– 不要一开始就想把所有的丢失的拼图块都找到并填上, 打造一个巨大的创新。
皮特·德鲁克 (Peter Drucker) 说过:
Those entrepreneurs who start out with the idea that they’ll make it big – and in a hurry – can be guaranteed failure.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